蓄热器及具有该蓄热器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40135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6 15: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蓄热器及具有该蓄热器的空调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蓄热器,包括半圆形的蓄热器壳体,蓄热器壳体内设置有固体相变蓄热材料;蓄热器壳体包括:主壳体;内侧板,设置在主壳体上;外侧板,与主壳体和内侧板组成封闭的蓄热器壳体;传热管,传热管设置在蓄热器壳体内;蓄热器壳体设置有传热管,蓄热器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固定传热管的定位部。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外包裹有前述的蓄热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固体相变蓄热材料的蓄热器,传热管相对固定,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在满足蓄热器蓄热性能的同时,其制作周期短,更加稳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蓄热器及具有该蓄热器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目前通过包裹在压缩机外壳上,吸取压缩机余热进行蓄热化霜的蓄热器,其内均采用水溶液蓄热材料。该设计存在如下缺陷:(I)用水溶液作为蓄热材料,蓄热器设计需要考虑密封问题,增加了蓄热器的制作成本和难度。(2)水溶液蓄热材料在吸热时体积变化较大,因此蓄热器设计时需要考虑该方面的影响,所以,其体积较大,占据较多的空间。虽然现在已经有采用固态蓄热材料的蓄热器,但这些蓄热器的结构比较复杂、整体结构不是很牢固。并且采用现有蓄热器的组装方式容易导致传热管错位以及断裂,蓄热器与压缩机的接触面贴合不紧而影响蓄热效率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器及具有该蓄热器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固态蓄热材料的蓄热器结构复杂且传热管易错位、蓄热效率低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蓄热器,包括蓄热器壳体,蓄热器壳体内设置有固体相变蓄热材料;蓄热器壳体包括:主壳体;内侧板,设置在主壳体上;外侧板,与主壳体和内侧板组成封闭的蓄热器壳体;传热管,传热管设置在蓄热器壳体内;蓄热器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固定传热管的定位部。进一步地,定位部包括设置在主壳体上的第一定位凹槽。进一步地,定位部还包括设置在内侧板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传热管的第二定位凹槽。进一步地,内侧板为金属板。进一步地,外侧板为保温板。进一步地,主壳体的侧板上设置两个孔。进一步地,内侧板上设置有用于与主壳体卡接的凸台。进一步地,主壳体上设置有固定环。进一步地,蓄热器壳体为半圆形或者U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外包裹有前述的蓄热器。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固体相变蓄热材料的蓄热器,在蓄热器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固定传热管的定位部,使得传热管相对固定,相对于液体蓄热器来说,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在满足蓄热器蓄热性能的同时,其制作周期短,更加稳固。同时,由于空调器采用了所述蓄热器,使得蓄热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空调化霜效率。采用所述蓄热器的装配方法,使得蓄热器的结构更牢固、装配效率更高。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蓄热器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蓄热器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蓄热器的主壳体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蓄热器的内侧板的内侧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蓄热器的主壳体与内侧板的装配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蓄热器的内侧板的外侧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蓄热器的主壳体与内侧板和传热管的装配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具有固定环的蓄热器的示意图;以及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蓄热器与压缩机的装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参见图1至图7,根据本技术的种蓄热器,包括:蓄热器壳体,蓄热器壳体内设置有固体相变蓄热材料;蓄热器壳体包括:主壳体10 ;内侧板20,设置在主壳体10上;夕卜侧板40,与主壳体10和内侧板20组成封闭的蓄热器壳体;传热管30,传热管30设置在蓄热器壳体内;蓄热器壳体设置有传热管30,蓄热器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固定传热管30的定位部。蓄热器壳体为半圆形或者U形结构,其内侧表面可与压缩机50紧密接触,并避免蓄热器与储液罐出现干涉;蓄热器采用的固体相变蓄热材料,例如石蜡/膨胀石墨复合材料,聚乙二醇/膨胀石墨,十四醇/膨胀石墨,石蜡/交联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材料可以为粉末状,可压制成型。本技术采用固体相变蓄热材料的蓄热器,传热管相对固定,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在满足蓄热器蓄热性能的同时,其制作周期短,更加稳固。蓄热器内的传热管30中通有冷媒,在除霜时,蓄热材料的热量由传热管30内的冷媒带走,用于除霜。蓄热材料装填在蓄热器壳体和传热管30之间的容积内。为加强传热管30与蓄热材料的换热性能,可采用强化换热管作为蓄热器中的换热管。蓄热器设计从背后,即外侧板40朝向内侧板20方向填充蓄热材料。参见图3至图5,定位部包括设置在主壳体10上的第一定位凹槽11 ;定位部还包括设置在内侧板20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传热管30的第二定位凹槽21 ;用于传热管30的定位。参见图2,内侧板20为采用高导热系数材料的金属板,例如铜板、不锈钢板等。外侧板40为保温板,采用保温材料制成,如矿物棉、泡沫塑料、工程塑料等。蓄热器与压缩机50装配时,内侧板20与压缩机50表面紧密接触,负责把热量传递给蓄热器内的蓄热材料,因此,内侧板20可采用高导热材料。另外,为避免蓄热器的热量向环境散失,外侧板40和主壳体10采用低导热的材料。在主壳体10的侧板上设置两个孔12,换热管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通过这两个孔伸出蓄热器,并与空调系统的管路相连接。内侧板20上设置有用于与主壳体卡接的凸台,由于凸台的限位作用,安装起来比较方便,也能提高换热器结构的稳固性。主壳体10上设置有固定环,用于供固定带穿过,从而把蓄热器与压缩机紧密地绑定在一起。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在该空调器的压缩机外包裹有前述的蓄热器。由于采用前述蓄热器,使得蓄热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空调化霜效率。参见图2至图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蓄热器的装配方法:将内侧板20固定在主壳体10上;将传热管30固定在蓄热器壳体内设置的定位部上;将固体相变蓄热材料装填到蓄热器壳体内;将外侧板40固定在主壳体10上封闭蓄热器壳体。固体相变蓄热材料是沿外侧板40朝向内侧板20的方向填压入蓄热器壳体内的。具体操作如下:1.将内侧板20装入主壳体10中,内侧板20在与主壳体10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用与主壳体10卡接的凸台22,使两者间很好地装配起来,避免发生相对滑动。2.将传热管30装入蓄热器中,主壳体10上设置有用于传热管30的入口管和出口管穿过的通孔12,传热管30的入口和出口管穿过主壳体10上相应的通孔12,而其主体安装在内侧板20和主壳体10上的凹槽中固定。3.装填蓄热材料后,压实。扣上外侧板40后,完成蓄热器的制作。外侧板40与蓄热器的装配定位如下:a.蓄热器在上下方向分别设计有与外侧板40配合的凹槽,外侧板40上下边缘嵌入凹槽后,可实现其与主壳体10上下方向的定位;b.外侧板40和主壳体10上相应位置均设置有定位孔,外侧板40与主壳体10装配后,可通过定位孔打入螺钉进行固定同时,由于蓄热材料从蓄热器背后装填,固体相变蓄热材料装填方向是沿半圆形的蓄热器壳体的径向方向,即与外侧板40垂直的方向进行装填和压制,其压实固体相变蓄热材料的方向图7中箭头方向与内侧板20及传热管30装配在主壳体10上的方向一致,因此可看到,该装配方式在装填,压实固体相变蓄热材料的同时,也利用了固体相变蓄热材料的压力,使内侧板20及传热管30与主壳体10紧密的固定在一起,同时内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热器壳体,所述蓄热器壳体内设置有固体相变蓄热材料;所述蓄热器壳体包括:主壳体(10);内侧板(20),设置在所述主壳体(10)上;外侧板(40),与所述主壳体(10)和所述内侧板(20)组成封闭的蓄热器壳体;传热管(30),所述传热管(30)设置在所述蓄热器壳体内;所述蓄热器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传热管(30)的定位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志滔熊军陈绍林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