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30199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5 15: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换热器和贯流风机,贯流风机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贯流风轮和蜗壳;蜗壳包括形成贯流风机的扩压部的第一侧面的前蜗舌和形成扩压部的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的后蜗壳,扩压部朝向下方设置且在壳体的下侧面上形成出风口,壳体的后侧面和/或上侧面上具有回风口;前蜗舌的朝向贯流风轮的前蜗舌端部的内侧边沿和外侧边沿与贯流风轮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ψ,其中,20°≤ψ≤4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出风口设置在下侧面上,回风口设置在后侧面和/或上侧面上,从而实现房间局部吊顶,提高整个房间的气流循环,对前蜗舌的厚度优化,提高风量并使空调器出风更稳定,同时降低噪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间的装修也越来越注重,暗藏式房间空调机组的由于其隐蔽性的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目前市场上单向出风的暗藏式空调室内机进出风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为下进侧出式暗藏式空调室内机,即回风口 11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下底面上,出风口 12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后侧面上。图1为下进侧出式暗藏式空调室内机安装后的气流截面简图,暗藏式空调室内机采用下进侧出式具有只需要房间局部吊顶,节约大量的房间吊顶空间的优点,但是如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首先到达房间顶部,再通过气流循环往下,因为人类的活动区域在房间的中下部,这样造成能量的较大浪费;而且当空调制热时,由于热空气密度较低,热空气难以达到房间中下部,造成热舒适性差。另外一种为下进下出式暗藏式空调室内机,即回风口 11和出风口 12均位于室内机的下侧面上。图2为下进下出式暗藏式空调室内机安装后的气流截面简图,暗藏式空调室内机采用下进 下出式安装具有空调室内机出风较容易送达房间的中下部。但是下进下出式空调室内机气流循环区域较小,需要安装在在房间中部区域,故房间需要整个全部吊顶,造成房间高度减小,容易造成压抑感。而且由于出风口 12及回风口 11较近,造成气流难以到达房间的角落部分,房间的温差较大,舒适性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暗藏式空调室内机不能同时满足局部吊顶和室内中下部制热舒适性好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换热器和贯流风机,贯流风机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贯流风轮和蜗壳;蜗壳包括形成贯流风机的扩压部的第一侧面的前蜗舌和形成扩压部的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的后蜗壳,扩压部朝向下方设置且在壳体的下侧面上形成出风口,壳体的后侧面和/或上侧面上具有回风口 ;前蜗舌的朝向贯流风轮的前蜗舌端部的内侧边沿和外侧边沿与贯流风轮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其中,20°≤V≤44°。进一步地,23。≤V ≤ 40。。进一步地,贯流风机的进气角为a,其中,120° ( a < 250° ;贯流风机的出气角为 3,其中,110°≤ @≤ 240。,且 a+e+ V = 360。。进一步地,前蜗舌与后蜗壳之间的夹角向出风侧张开,形成扩压部的扩压角Y,其中,10。≤Y≤40°。进一步地,贯流风轮的边缘距离前蜗舌的最小间隙为8 1,其中3mm≤8 1^ 13mm ;贯流风轮的边缘距离后蜗壳的最小间隙为S 2,其中3mm≤62 ^ 15mm。进一步地,换热器为两折换热器,两折换热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之间具有夹角0 1,其中,20° ( 0 I ^ 150°。进一步地,换热器为大于两折的多折换热器。进一步地,扩压部的第二侧面与壳体的下侧面之间呈夹角(p其中,30°甸^170°。进一步地,后蜗壳离贯流风轮的最近点与贯流风轮的圆心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w,其中,40°彡o彡120°。进一步地,贯流风轮的圆心到壳体的下侧面上的出风口竖直距离为L,其中,60mm ^ L ^ 180mm。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将出风口设置在下侧面上,回风口设置在后侧面和/或上侧面上,从而实现房间局部吊顶,节约大量的房间吊顶空间,而且能够将气流较容易地送达到房间的中下部,提高整个房间的气流循环,从而提高舒适性。另外,本技术通过对前蜗舌的厚度优化,使前蜗舌与贯流风轮的对应边的两端点分别与贯流风轮的圆心的连线的夹角范围为20°至44°,从而提高风量并使空调器出风更稳定,同时降低噪曰 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现有技术中下回侧出式空调室内机的气流循环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下回下出式空调室内机的气流循环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的侧回下出式的气流循环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的沿贯流风轮径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的各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意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风管室内机的换热器为单折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为多折换热器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为多折换热器的第二结构示意图;以及图10是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的《、L、f位置关系不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3至6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换热器20和贯流风机40,贯流风机40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贯流风轮41和蜗壳42 ;蜗壳42包括形成贯流风机40的扩压部43的第一侧面的前蜗舌42a和形成扩压部43的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的后蜗壳42b,扩压部43朝向下方设置且在壳体10的下侧面上形成出风口 12,壳体的后侧面和/或上侧面上具有回风口 11 ;前蜗舌42a的朝向贯流风轮41的前蜗舌端部的内侧边沿和外侧边沿与贯流风轮41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V,其中,20° < V <44°。本技术通过将出风口 12设置在下侧面上,回风口 11设置在后侧面和/或上侧面上,从而实现房间局部吊顶,节约大量的房间吊顶空间,而且气流较容易地送达到房间的中下部。如图3所示,当出风口 12位于下侧面上,回风口 11位于后侧面上时,气流循环如图3中箭头所示,提高整个房间的气流循环,从而提高舒适性。另外,本技术通过对前蜗舌42a厚度(即前蜗舌与贯流风轮的对应边的长度)优化,使前蜗舌42a与贯流风轮41的对应边的两端点分别与贯流风轮41的圆心的连线的夹角范围为20°至44°,从而提高风量并使空调器出风更稳定,同时降低噪音。一般地,空调室内机的前蜗舌42a的厚度对贯流风机40的出风有重要的影响,前蜗舌42a两侧分别是出风区域和进风区域,前蜗舌42a维持着出风区域与进风区域的压力差,当前蜗舌42a厚度过小时,不容易维持出风与进风的压力差,容易出现出风喘息现象,当前蜗舌42a厚度过大时,贯流风机40所对应的进、出风区域都有减小,空调室内机风量下降,只有当前蜗舌42a的厚度维持一个合适值时,才能使机组保持一个高且稳定的风量,同时获得一个比较低的噪音。具体地,如图6所示,以一款额定制冷量为3.5kw的空调器作为试验机,选用风叶直径108mm,扩压部夹角16度,贯流风轮41与前蜗壳间隙δ l=6mm,贯流风轮41与后蜗壳间隙δ 2=5mm,采用双折换热器,两折蒸发器总U数为16个U,两折换热器之间的角度为48度,与水平面各呈24度,机组截面尺寸为330*195,通过调整Ψ得如下表一所示的实验数据:表一:不同V空调室内机在最闻档时的风量及噪首数据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换热器(20)和贯流风机(40),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流风机(40)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贯流风轮(41)和蜗壳(42); 所述蜗壳(42)包括形成所述贯流风机(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换热器(20)和贯流风机(40),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机(40)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贯流风轮(41)和蜗壳(42);所述蜗壳(42)包括形成所述贯流风机(40)的扩压部(43)的第一侧面的前蜗舌(42a)和形成所述扩压部(43)的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的后蜗壳(42b),所述扩压部(43)朝向下方设置且在所述壳体(10)的下侧面上形成出风口(12),所述壳体的后侧面和/或上侧面上具有回风口(11);所述前蜗舌(42a)的朝向所述贯流风轮(41)的前蜗舌端部的内侧边沿和外侧边沿与所述贯流风轮(41)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ψ,其中,20°≤ψ≤4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辉苏玉海王成晋加伟岳耀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