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手术刨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11988 阅读:4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16: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医用手术刨刀,包括外刀管和以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方式内套于外刀管的内刀管,外刀管的前端侧向和内刀管的前端侧向分别设有可在内刀管绕其轴线转动时相互配合完成切削的刃口,内刀管尾端为用于抽吸的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由外刀管和内刀管组合形成的旋转刨刀结构,往复旋转或同向旋转内刀管实现内刀管前端的刃口与外刀管前端的刃口之间的相对剪切运动,并利用抽吸力,实现切削并排出碎屑,配合以内窥镜使用,具有精确定位并准确切除的特点,因而使用时能够彻底和准确的切除病变组织和多余组织,手术过程效率高,创口合适且尽量减少出血,缩短术后恢复周期,减轻患者的痛苦的同时降低治疗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耳、鼻、喉、头、颈、关节等体内或体外组织外科手术中用于组织修整和切除的医用手术刨刀
技术介绍
在进行耳、鼻、喉头、颈骨和关节等体内或体外组织切除的手术中,需要通过手术刀切除病变组织或多余的组织;而耳鼻喉等狭小空间以及体内进行的手术不同于其他部位的手术,在进行手术时由于空间的局限和视觉局限,往往会出现切除不准确或不彻底,手术过程效率低,创口大且出血多,术后恢复周期较长,增加患者的痛苦的同时增加治疗成本。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适用于狭小空间和体内进行手术的器械,使用时能够彻底和准确的切除病变组织和多余组织,手术过程效率高,创口合适且尽量减少出血,缩短术后恢复周期,减轻患者的痛苦的同时降低治疗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医用手术刨刀,使用时能够彻底和准确的切除病变组织和多余组织,手术过程效率高,创口合适且尽量减少出血,缩短术后恢复周期,减轻患者的痛苦的同时降低治疗成本。本技术的医用手术刨刀,包括外刀管和以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方式内套于外刀管的内刀管,所述外刀管的前端侧向和内刀管的前端侧向分别设有可在内刀管绕其轴线转动时相互配合完成切削的刃口,内刀管尾端为用于抽吸的开口。进一步,所述外刀管至少设有一段弯管管段,所述内刀管与外刀管的弯管管段对应的内刀管管段为具有传递力矩作用的软管;进一步,所述软管为由三层依次套接的螺旋弹簧管构成的螺旋弹簧管组,所述螺旋弹簧管由弹簧板螺旋盘绕形成,中间螺旋弹簧管的螺旋旋向与内层螺旋弹簧管层和外层螺旋弹簧管层的螺旋旋向相反;进一步,所述软管为由弹簧板螺旋盘绕形成螺旋弹簧管,所述弹簧板的两边缘的螺旋形线为盘绕后相互嵌合的矩形或倒梯形起伏线;进一步,所述螺旋弹簧管由内刀管通过激光切割直接成形;进一步,所述外刀管尾端支撑设有外刀管支撑组件,所述内刀管尾端支撑设有内刀管支撑组件;所述外刀管支撑组件至少包括外刀管支撑主体,内刀管支撑组件至少包括内刀管支撑主体,所述内刀管支撑主体设有连通于内刀管尾端的开口和动力手柄的吸入口之间的通道;所述外刀管支撑主体尾端同轴设有轴向沉槽,所述内刀管支撑主体前端嵌入该轴向沉槽;所述外刀管支撑主体和内刀管支撑主体用于配合安装提供抽吸动力的动力手柄;进一步,所述内刀管通过一过渡套支撑于内刀管支撑主体,所述过渡套传动外套于内刀管,所述内刀管支撑主体设有用于嵌入过渡套的轴向内孔,所述过渡套尾端与内刀管支撑主体传动配合;进一步,所述轴向沉槽的槽壁设有弹性圈I,内刀管支撑主体外圆设有用于与弹性圈I配合防止内刀管支撑主体从轴向沉槽滑脱的环形突起I ;内刀管支撑主体的轴向内孔的孔壁设有弹性圈II,过渡套外圆设有用于与弹性圈II配合防止过渡套从轴向内孔滑脱的环形突起II ;进一步,所述外刀管支撑主体包括固定外套于外刀管的固定衬套和外套于固定衬套的外套,所述固定衬套为T形套且头部位于尾端与外套共同形成轴向沉槽;外套的外圆设有用于与动力手柄之间进行密封的O型圈;进一步,所述过渡套的前端设有用于抵住内刀管支撑主体的环形凸台;所述外刀管前端的刃口和内刀管前端的刃口均为沿纵向的条形开口状刃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医用手术刨刀,采用由外刀管和内刀管组合形成的旋转刨刀结构,往复旋转或同向旋转内刀管实现内刀管前端的刃口与外刀管前端的刃口之间的相对剪切运动,并利用抽吸力,实现切削并排出碎屑,配合以内窥镜使用,具有精确定位并准确切除的特点,因而使用时能够彻底和准确的切除病变组织和多余组织,手术过程效率高,创口合适且尽量减少出血,缩短术后恢复周期,减轻患者的痛苦的同时降低治疗成本。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外刀管结构示意图;图3为内刀管及软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软管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A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外刀管结构示意图,图3为内刀管及软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软管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A处放大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医用手术刨刀,包括外刀管I和以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方式内套于外刀管I的内刀管2,所述外刀管I的前端侧向和内刀管2的前端侧向分别设有可在内刀管2绕其轴线转动时相互配合完成切削的刃口,内刀管2尾端为用于抽吸的开口 ;内刀管前端的刃口与外刀管前端的刃口相对,在内刀管2绕其轴线转动时,内刀管前端的刃口与外刀管前端的刃口相对剪切运动,在内刀管具有抽吸力的情况下,或者具有外力使病变组织进入内刀管的刃口时,该剪切运动会完成切削动作,切下的碎屑会随抽吸排走。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刀管I至少设有一段弯管管段la,所述内刀管2与外刀管I的弯管管段Ia对应的内刀管管段为具有传递力矩作用的软管2a ;弯管结构更易于根据需要到达需手术治疗的组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传递力矩作用的软管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螺旋钢丝软管或钢丝软管,具有较好的柔性并具有较好的传递力矩的特性;弯管根据需要可设置多段,以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本实施例中,所述软管2a为由弹簧板螺旋盘绕形成螺旋弹簧管,所述弹簧板的两边缘的螺旋形线为盘绕后相互嵌合的矩形或倒梯形起伏线;较佳的为倒梯形起伏线,即突起为外大内小,凹槽为内大外小,弹簧板盘绕后相邻的弹簧板的边缘相互嵌合,形成类似燕尾槽副的配合结构;本结构利用相互嵌合的倒梯形形线,仅一层即能实现传递扭矩的作用,结构简单,制作容易,不会因传递扭矩而出现缩紧和膨胀,保证手术过程的顺畅进行;同时,倒梯形结构的配合,还是相邻螺纹之间拉伸和扭转距离控制在最佳范围内,这使得内外刀管的弯曲角度相对于螺旋软管得以延展的范围增大,内外刀管摩擦减小,延长了刀具的使用寿命;弹簧板的螺旋盘绕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外力约束盘绕,也可以是在直管上螺旋切割形成,均能够实现本技术的目的。软管还可采用另一种结构,即所述软管2a为由三层依次套接的螺旋弹簧管构成的螺旋弹簧管组,所述螺旋弹簧管由弹簧板螺旋盘绕形成,中间螺旋弹簧管2a2的螺旋旋向与内层螺旋弹簧管层2a3和外层螺旋弹簧管层2al的螺旋旋向相反;单层的螺旋弹簧管在承受扭矩的时候会出现缩紧或者膨胀,影响扭矩的传递,并且影响切削精度,膨胀时会增加内刀管与外刀管之间的摩擦力,增加能耗的同时影响使用寿命;三层结构并且利用三层螺旋弹簧的螺旋旋向的设定,在进行正反转时互相干扰抱紧,因而不会出现紧缩和膨胀的现象,保证传递扭矩的同时,减小磨损;如图所示,中间螺旋弹簧管2a2的螺旋旋向与内层螺旋弹簧管层2a3和外层螺旋弹簧管层2al两端均与内刀管2的直管管段固定连接;弹簧板的螺旋盘绕的方式可以是直接外力约束盘绕,也可以是在直管上螺旋切割形成,均能够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无论是上述单层的螺旋弹簧管结构还是三层结构,均可由内刀管通过激光切割直接形成;三层结构中的内层螺旋弹簧管由内刀管通过激光切割直接成形,而外层和中间层则是切割完成后依次外套内层并焊接于内导管的直管段;激光切割能够得到精确的螺旋弹簧管结构,且成形容易。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刀管I尾端支撑设有外刀管支撑组件,所述内刀管2尾端支撑设有内刀管支撑组件,所述外刀管支撑组件至少包括外刀管支撑主体,内刀管支撑组件至少包括内刀管支撑主体9,所述内刀管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医用手术刨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刀管和以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方式内套于外刀管的内刀管,所述外刀管的前端侧向和内刀管的前端侧向分别设有可在内刀管绕其轴线转动时相互配合完成切削的刃口,内刀管尾端为用于抽吸的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毅军朱华西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西山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