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小型农机具,适用于农田、菜地、果园及大棚、弓棚的人力化肥深施和种子点播。中阀体上部插入连接输料管的上阀体计量肥料,下部通过主管与入土的下阀体连通,中部插入滑阀芯及挡片时可计量种子;手把通过主动轮、上下阀带及带盘簧的复位轮等控制上、中阀,通过丝套、支撑簧、下阀片等控制下阀,通过连接块及滑阀簧控制滑阀;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入土深,计量准确,单人直立操作,提高劳动效率和化肥利用率。(*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阀式点播、施肥器本技术属于一种小型农机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单人操作的不仅可播种、同时还可用于施肥的农机具。种子穴播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要求合理安排其群体结构的播种方法,肥料穴施一定深度能使作物更充分地吸收利用肥料。穴播或穴施过去通常做法是一人前边挖坑,一人随后投种或投肥,这种做法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且种、肥浪费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几年各种穴播、穴施器相继问世,这些器械结构大都比较简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人工穴播、穴施的不足,但也存在其共同或各自的不足。中国专利局公开申请号92237391.4的“播种、施肥多功能点播器”和申请号为91232091.5的“施肥点播器”,其共同特点是贮放肥料或种子的料箱置于其手柄的下面,与用于计量的控制盘或分配轮一体,体积大,影响操作。“播种、施肥多功能点播器”下端的铲铧排料口遇潮湿土壤,容易堵塞。“施肥点播器”的鸭嘴排料口,虽不易堵塞,但在较干或稍硬的土壤中其鸭嘴难以张开。本技术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量准确,计量范围宽,入土深,易开口,不易堵塞,手持部分体积小,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种子穴播、化肥深施器。本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施肥时采用上、中双阀计量,点播时采用滑阀计量。增加点播种子功能,其种子的计量采用滑阀式结构,点播滑阀是以施肥结构为基础在中阀体上安装一套滑阀装置构成,下阀的入土结构为马蹄状。为减少手持计量入土机构的体积和重量,手持部分与供种、肥的贮料桶采用分体式。本技术包括下料通道、阀体隔离装置、柔性传动和控制装置,其特征是阀带将下料通道隔离为上阀体、中阀体和下阀体三个部分。上阀体的上部接头与贮料桶相连通,下部与中阀体的上开口连通;在中阀体上设有种子计量的滑阀装置;在下阀体的下开口处设有出料控制装置。本技术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单人直立操作,使用简便,计量调控准确,入土深浅可调范围大,适用于大田、菜地、果园及大棚、-->弓棚的种子点播、套播和肥料施用,可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和化肥利用率。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主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上、下阀带连接的展开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手持控制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输料管 2-上阀体 3-盘簧 4-复位轮 5-A孔 6-上套轮 7-上阀带 8-连接扣 9-下阀带 10-中阀体 11-下套轮 12-B孔13-插板孔 14-滑芯孔 15-C孔 16-主管 17-滑块 18-弹片 19-踏板 20-下阀体 21-出料孔 22-下阀片 23-拉丝下柱 24-拉丝25-支撑簧 26-螺栓 27-丝套 28-拉丝上柱 29-手把横臂 30-滑轮31-主动拉丝 32-下架板 33-主动轮 34-手把竖臂 35-连接轴 36-右手柄 37-定位螺丝 38-上架板 39-左手柄 40-滑阀簧 41-滑阀芯42-计量孔 43-连接块 44-插板 45-挡片 46-手把 47-连接轴孔48-连接块孔 49-主动拉丝孔 50-拉丝孔下料通道由输料管1、上阀体2、中阀体10、主管16和下阀体20连接组成,互相呈插接、扣接或螺丝连接,构成筒状。传动和控制装置,包括主动拉丝31、主动轮33、下阀带9、上下套轮6和11、上阀带7和带盘簧3、复位轮4,丝套27、支撑簧25及螺栓26、滑块17、弹片18、下阀片22。结合附图,按施肥与点播功能分别加以叙述。施肥状态结构:主要有输料管1、上阀体2、盘簧3、复位轮4、上套轮6、带有A孔5的上阀带7、连接扣8、带有B孔12和C孔15的下阀带9、中阀体10、下套轮11、主管16、滑块17、弹片18、踏板19、斜面上带有出料孔21的下阀体20、下阀片22、连接固定拉丝24两端的拉丝下柱23和拉丝上柱28、支撑簧25、螺栓26、丝套27、手把横臂29、滑轮30、主动拉丝31、下架板32、主动轮33、手把竖臂34、连接轴35、右手柄36、固定螺丝37、上架板38、左手柄39和手把46。施肥时构件的装配连接关系是:筒状上阀体2的上部接头与输料管1连通,下部轴向插入中阀体10的上开口中,带有A孔5的上阀带7径向从上阀体2中部穿过后与中阀体2构成上阀。中阀体10呈筒状,其上部与轴向插入的上阀体2的下部密配,即其上部开口轴向密配插入上端连通输料管1的上阀体2的下部,带有-->B孔12和C孔15的下阀带9径向从中阀体10中部穿过后与中阀体10组成中阀。上、中两阀体2、10的相对位置通过中阀体10上端的固定螺丝37调定,阀体内上、下两阀带7、9之间的空腔大小决定每穴的施肥量。上阀体2与复位轮4、上套轮6的相对位置由固定在上阀体2外侧的上架板38固定;中阀体10与主动轮33、下套轮11的相对位置由固定在中阀体10外侧的下架板32固定。盘簧3一端固定在上架板38上,另一端固定在复位轮4上;上阀带7一端反盘簧3方向缠绕固定在复位轮4上,另一端径向穿过上阀体2的中部,经上套轮6与下阀带9的一端通过连接扣8相接;下阀带9的另一端经过下套轮11径向穿过中阀体10的中部,固定在主动轮33上。中阀体10的下部开口插固连通主管16的上端,主管16的下端部与下阀体20连通。下阀体20为马蹄状插头,其上端口与主管16连通,下部呈一定倾角的斜面,下端部为一尖角,斜面下部有一出料孔21,下阀体20与其腔内沿其内斜面移动、可密配封堵出料孔21的下阀片22构成下阀。在主管16的下部开一条形孔,条形孔下面固定拉丝下柱23,拉丝下柱23与下阀体20之间固定可上下调节的踏板19。下阀体20的入土的深度可通过调节踏板19的上下位置确定。紧贴主管内壁的滑块17处于条形孔处,滑块17的下部与弹片18的上端固定连接,弹片18的下端又与下阀体20腔内的下阀片22连接。螺栓26带有外丝的一端穿过主管16上的条形孔与滑块17固定连接,不带外丝的一端有一径向透孔,下面有一支撑簧25。丝套27的下端固定在螺栓26的径向孔上口处,上端固定在手把横壁29上的拉丝孔50处。拉丝24的下端固定在拉丝下柱23上,上端穿过支撑簧25、螺栓26、丝套27和拉丝孔50固定在拉丝上柱28上,拉丝上柱28固定在中阀体10的下部。手把46通过连接轴35活动连接在右手柄36上。拉手把由手把46、手把竖臂34和手把横臂29组成,其中手把竖臂34上有连接轴孔47和连接块孔48,手把横臂29上有主动拉丝孔49和拉丝孔50(如图4)。主动拉丝31的一端固定在手把横臂29上的主动拉丝孔49上,另一端经骨轮30反下阀带9方向缠绕固定在主动轮33上。拉动手把46,其动力经主动拉丝31、主动轮33、径向穿过中阀体10的下阀带9、上下套轮6和11、径向穿过上阀体2的上阀带7和带盘簧3的复位轮4控制上、中阀的开启和关闭,经丝套27、下有支撑簧25的螺栓26、滑块17、弹片18和下阀片22控制下阀的开启和关闭,经连接块43和滑阀簧40还可控制滑阀芯41的移动。点播种子时,种子计量采用滑阀式结构,点播滑阀是以施肥结构为基础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阀式点播、施肥器,包括下料通道、阀体隔离装置、传动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阀带(7和9)将下料通道隔离为上阀体(2)、中阀体(10)、下阀体(20)三个部分,在中阀体(10)设有种子计量的点播滑阀,下阀体(20)为马蹄状插头,在下阀体(20)的下开口处设有出料控制装置(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阀式点播、施肥器,包括下料通道、阀体隔离装置、传动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阀带(7和9)将下料通道隔离为上阀体(2)、中阀体(10)、下阀体(20)三个部分,在中阀体(10)设有种子计量的点播滑阀,下阀体(20)为马蹄状插头,在下阀体(20)的下开口处设有出料控制装置(22)。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式点播、施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阀带(7)上有孔(5),在下阀带(9)上有孔(12)和孔(15)。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式点播、施肥器,其特征在于下料通道由输料管(1)、上阀体(2)、中阀体(10)、主管(16)和下阀体(20)连接组成,互相呈插接、扣接或螺丝连接,构成筒状。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式点播、施肥器,其特征在于在中阀体(10)呈筒状,其上部开口轴向密配插入上端连通输料管(1)的上阀体(2)的下部,中部留有滑芯孔(14),下部开口通过主管(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德举,
申请(专利权)人:马德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