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装置及热水洗手装置,前者包括制热组件和U型储水管,制热组件包括热交换片和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与热交换片相贴合,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U型储水管的第一竖管的管壁相贴合,热交换片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为加热装置的冷水入口和热水出口,U型储水管的第一竖管的开口端为加热装置的低温热源入口,所述U型储水管的第二竖管的开口端为加热装置的废水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利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加热元件,可对流经热交换片的冷水迅速加热,可以满足加热洗手用水的需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快速加热设备,尤其涉及利用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热两端的温差来快速加热洗手用水的加热装置及具有该加热装置的热水洗手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存在很多种类的热水器,有燃气型,太阳能加电热丝型,电热丝型,以及半导体器件型等,但这些热水器基本上均是针对洗澡用途开发的,却没有任何一种类型的热水器是针对可用在公共场合(如医院,商场,图书馆等等)的洗手专用的小型快速热水器开发的。现在公共场合洗手间的热水几乎都是通过管道从储热水容器里供给的,热水要经过很长的管道才能到达水龙头,特别是在温度较低的使用环境下,开始从水龙头流出的水有很长时间是冷水,这样既浪费水又损失很多热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加热洗手用水的加热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制热组件和U型储水管,所述制热组件包括热交换片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与热交换片相贴合,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U型储水管的第一竖管的管壁相贴合,所述热交换片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为加热装置的冷水入口和热水出口,所述U型储水管的第一竖管的开口端为加热装置的低温热源入口,所述U型储水管的第二竖管的开口端为加热装置的废水出口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供电端子与启动电源的输出端子对应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加热装置采用安全的24V直流作为工作电源。其中,所述第一竖管具有一段分叉结构,形成分叉结构的相邻分叉管之间形成一安装腔,所述制热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其中,所述分叉结构具有两根分叉管,第一、第二分叉管的彼此相对的平板状的管壁构成安装腔的两个用于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相接触的接触面,两个接触面与热交换片之间均夹设有半导体制冷片。其中,所述第二竖管的高度大于等于半导体制冷片的最高安装点。其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通过导热胶与热交换片相贴合。其中,所述热交换片包括扁平状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彼此相对的上、下壁分别为用于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相贴合的上、下贴合壁,所述壳体内具有分设于两端的进水区和出水区,所述壳体内在进水区与出水区之间设置有从上贴合壁延伸至下贴合壁的分隔部,相邻分隔部之间,以及最外侧的分隔部与壳体的壳体壁之间形成连通进水区与出水区的水槽,所述热交换片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于壳体上,使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进水区和出水区相连通。其中,所述进水区和出水区分设于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分隔部沿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在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并行排列。[0011 ] 其中,所述水槽的宽度为0.3mm 0.8mm。其中,所述分隔部的厚度为0.5 1.2mm。其中,所述热交换片的壳体的厚度为3 6mm。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上加热装置的热水洗手装置。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热水洗手装置,包括以上加热装置、洗手台和水龙头,所述加热装置的冷水入口与洗手台的进水管连接,加热装置的热水出口经穿过洗手台的水管与水龙头连接,加热装置通过低温热源入口和废水出口连接于洗手台的下水管道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加热装置利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加热元件,可对流经热交换片的冷水迅速加热,可以满足加热洗手用水的需求,例如,若采用六片24V18A的半导体制冷片,10-15秒即可将流速为2.5升/分钟的流水从25°C的室温升高到41-43°C。另外,本技术通过采用特殊设计的热交换片,在压缩整个加热装置的体积的前提下还可以获得较高的热交换率,如采用该热交换片,整个加热装置的尺寸可控制在60mm X 60mm X 250mm 以内。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热水洗手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热交换片的沿长度方向的纵向剖视图;图3为图2的A-A向示意图;图4为图3为B-B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热水洗手装置采用了一种经改良设计的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包括制热组件和U型储水管4,制热组件包括热交换片2和半导体制冷片3,其中,半导体制冷片3的热端与热交换片3相贴合,半导体制冷片3的冷端与U型储水管4的第一竖管41的管壁相贴合,热交换片2的如图2所示的进水口 22和出水口 23分别为加热装置的冷水入口和热水出口,U型储水管4的第一竖管41的开口端为加热装置的低温热源入口,即洗手后的废水经低温热源入口进入U型储水管4中与半导体制冷片3发生作用,使半导体制冷片3的冷端迅速升温,U型储水管的第二竖管42的开口端为加热装置的废水出口,释放热量后的废水经废水出口流入下水管道中。在此,储水管4采用U型设计的原因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可使第一竖管始终保存有废水,因此,第二竖管42的高度特别是大于等于半导体制冷片3的最高安装点,这样可以使半导体制冷片3的冷端可完全与第一竖管内的废水进行热交换,以提高半导体制冷片的利用率。半导体制冷片3的供电端子与启动电源的输出端子对应电连接。如图1所示,为了增加制热组件与第一竖管的接触面积,该第一竖管41可具有一段分叉结构,形成分叉结构的相邻分叉管之间形成一安装腔,以上制热组件安装于该安装腔内。本实施例中,该分叉结构具有两根分叉管,第一、第二分叉管的彼此相对的平板状(由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与冷端通常为平面,因此,接触面设置为平板状可以提高接触率)的管壁构成安装腔的两个用于与半导体制冷片3的冷端相接触的接触面,两个接触面与热交换片之间均夹设有半导体制冷片,即每个制热组件可以配置多个半导体制冷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升温速度的需求进行选取。针对本技术的加热装置的结构,采用一个制热组件即可满足使用需求。为了增加半导体制冷片3与热交换片2之间的导热效率,半导体制冷片3可通过导热胶与热交换片2相贴合。本技术的加热装置可以采用现有的具有热交换作用的热交换片,但为了压缩加热装置的体积,且使热交换片具有较高的热交换率,本技术对热交换片2也进行了改良设计。如图2至4所示,该热交换片2包括扁平状的壳体21,所述壳体的彼此相对的上、下壁分别为用于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相贴合的上、下贴合壁,及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可与上及/或下贴合壁相贴合,壳体21内具有分设于两端的进水区26和出水区27,壳体内在进水区26与出水区27之间设置有从上贴合壁延伸至下贴合壁的分隔部24,相邻分隔部24之间,以及最外侧的分隔部与壳体的壳体壁之间形成连通进水区与出水区的水槽25,热交换片2的进水口 22和出水口 23设置于壳体21上,使进水口 22和出水口 23分别与进水区26和出水区27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该进水区26和出水区27分设于壳体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隔部24沿壳体2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在壳体21的宽度方向上并行排列。以上水槽25的宽度在0.3mm 0.8mm范围内,且分隔部的厚度在0.5 1.2mm范围内时,可进一步提升以上热交换片2的热交换率。以上热交换片的壳体的厚度可限制为3 6mm,即安装腔的两个接触面之间的距离可以限制至3 6_。如图1所示,在安装以上加热装置时,使加热装置的冷水入口与洗手台7的进水管5连接,加热装置的热水出口经穿过洗手台的水管与水龙头8连接,加热装置通过低温热源入口和废水出口连接于洗手台7的下水管道6上,通常为连接在下水管道6的与洗手台的排水开口直接连通的起始段上。以上U型储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制热组件和U型储水管,所述制热组件包括热交换片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与热交换片相贴合,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U型储水管的第一竖管的管壁相贴合,所述热交换片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为加热装置的冷水入口和热水出口,所述U型储水管的第一竖管的开口端为加热装置的低温热源入口,所述U型储水管的第二竖管的开口端为加热装置的废水出口;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供电端子与启动电源的输出端子对应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制热组件和U型储水管,所述制热组件包括热交换片和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与热交换片相贴合,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U型储水管的第一竖管的管壁相贴合,所述热交换片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为加热装置的冷水入口和热水出口,所述U型储水管的第一竖管的开口端为加热装置的低温热源入口,所述U型储水管的第二竖管的开口端为加热装置的废水出口;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供电端子与启动电源的输出端子对应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管具有一段分叉结构,形成分叉结构的相邻分叉管之间形成一安装腔,所述制热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叉结构具有两根分叉管,第一、第二分叉管的彼此相对的平板状的管壁构成安装腔的两个用于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相接触的接触面,两个接触面与热交换片之间均夹设有半导体制冷片。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管的高度大于等于半导体制冷片的最高安装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通过导热胶与热交换片相贴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子佳,潘莹,
申请(专利权)人:蔡子佳,潘莹,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