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热式发热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7733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即热式发热芯。它包括壳体和发热体,壳体上设有入水口和出汽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围成一容腔,所述发热体的发热部分位于容腔内而被壳体包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即热式发热芯全部发热部件密封在一容腔体内,避免了热量的损失,且可以同时实现发热芯即时输出蒸汽和熨烫衣物两种功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加热装置,尤其是一种对水加热产生蒸汽用于清洁、清毒、去污以及烫衣用的即热式发热芯
技术介绍
发热芯分为锅炉式、煲水式和即热式三种。即热式发热芯出蒸汽时间快,体积小,蒸汽表现连续。现有的即热式发热芯有部分发热部件外露,热量损失较大,且用途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热效率高的即热式发热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即热式发热芯,包括壳体和发热体,壳体上设有入水口和出汽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围成一容腔,所述发热体的发热部分位于容腔内而被壳体包裹。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作进一步改进。所述入水口与所述出汽口开设于上壳体顶面,所述下壳体具有一可供熨烫的底面。所述发热体将所述容腔分隔为上部空腔和下部空腔,上部空腔由上壳体和发热体围成,下部空腔由下壳体和发热体围成,上壳体和发热体之间设有一隔板,隔板将上部空腔前后分隔为连接入水口的加水室和连接出汽口的出汽室,发热体上开设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连通加水室与下部空腔,第二通道连通下部空腔和出汽室。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接触处设有密封圈。上述各技术措施可择一使用,也可组合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即热式发热芯全部发热部件密封在一容腔体内,避免了热量的损失,且可以同时实现发热芯即时输出蒸汽和熨烫衣物两种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不,一种即热式发热芯,包括壳体I和发热体2,壳体上设有入水口 111和喷出蒸汽的出汽口 112,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围成一容腔,所述发热体2的发热部分23位于容腔内而被壳体I包裹。所述入水口 111与所述出汽口 112开设于上壳体11顶面,所述下壳体12具有一可供熨烫的底面121。所述发热体2的发热部分23呈现水平的板状将所述容腔分隔为上部空腔和下部空腔33,上部空腔由上壳体11和发热体2围成,下部空腔33由下壳体12和发热体2围成,上壳体11和发热体2之间设有一垂直于发热体2的隔板4,隔板4将上部空腔前后分隔为连接入水口 111的加水室31和连接出汽口 112的出汽室32,发热体2上开设有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第一通道21连通加水室31与下部空腔33,第二通道22连通下部空腔33和出汽室32。为了使上壳体11与下壳体12密封的更加紧密,所述上壳体11与所述下壳体12接触处设有密封圈5。所述发热体2具有接线部分24,接线部分24从上、下壳体之间穿过,且与上、下壳体接触处设有密封圈5。隔板4与发热体2是一体的,也可以是分体的。容腔包括加水室31、出汽室32和下部空腔33。工作原理:水从入水口 111进入加水室31,再按照箭头方向经第一通道21进入下部空腔33,然后按照箭头方向经第二通道22进入出汽室32,水在容腔中被逐步加热成蒸汽,最后经出汽口 112输出。以上仅是对本技术中的一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凡是按照本技术中的设计理念所做出的等效变换或修饰,均应认为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即热式发热芯,包括壳体和发热体,壳体上设有入水口和出汽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围成一容腔,所述发热体的发热部分位于容腔内而被壳体包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即热式发热芯,包括壳体和发热体,壳体上设有入水口和出汽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围成一容腔,所述发热体的发热部分位于容腔内而被壳体包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即热式发热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口与所述出汽口开设于上壳体顶面,所述下壳体具有一可供熨烫的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即热式发热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将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银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柏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