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龙头过滤器,包括具有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的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过滤组件,该过滤组件具有至少两组,该龙头过滤器还包括用于改变进水管路与出水管路之间以及过滤出水管道与进水管路之间水流通道以实现在不过滤、过滤一次、过滤两次或多次之间切换的切换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至少可以实现不过滤、过滤一次和过滤两次的三种情形,从而给人们提供至少三种使用状态,以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多种使用需求,并降低了过滤组件的非实际利用状态,提高了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龙头过滤器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带有可切换级数的龙头过滤器,其可以根据当前用水需要而选择是否过滤以及过滤级数。
技术介绍
龙头过滤器,一般设置在进水管路与龙头之间,从而起到对进水管路中水流进行过滤的作用。传统的龙头过滤器一般都具有进水口、出水口和滤芯体,该进水口与进水管路相连,该出水口与龙头相连,该滤芯体则设置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上述传统的龙头过滤器一旦被安装在进水管路与龙头之间,则相当于自动开启了过滤水功能,但是由于人们日常用水目的多种多样,比如吸手、洗菜、煮饭或者泡茶等,而不同的用水目的对水质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在诸如洗手等对水质要求较低时,往往不需要对水流进行过滤,如此该滤芯体的过滤功能则相当于被浪费,即降低了滤芯体的实际使用寿命;而在诸如泡茶等对水质要求较高时,该滤芯体的过滤功能又往往达不到使用需求。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龙头过滤器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可切换级数的龙头过滤器,其可以根据当前用水对水质的需要而自动切换,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过滤功能被浪费以及无法达到过滤需求的问题。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种龙头过滤器,包括具有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的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过滤组件,其中,该过滤组件具有至少两组,该龙头过滤器还包括用于改变进水管路与出水管路之间以及过滤出水管道与进水管路之间水流通道以实现在不过滤、过滤一次、过滤两次或多次之间切换的切换机构。进一步,该切换机构具有用于控制水路是否经过过滤组件的过滤开关以及控制水流经过一组、两组或者多组过滤组件的切换组件。进一步,该过滤开关具有操作把手、轴体以及分水体,该操作把手与轴体固定相连并可与轴体一起转动,该轴体上形成有贯通孔,该分水体固定设置在壳体内,该分水体内形成有轴孔、第一径向孔和第二径向孔,该第一径向孔和第二径向孔的内侧均与轴体密封接触,该第一径向孔的外侧与出水管路相连通,该第二径向孔的外侧与进水管路相连通,该轴体外周还凹设有进水腔,该进水腔在操作把手打开过滤状态时与第二径向孔相通,从而向滤芯供水,在操作把手关闭过滤状态时该贯通孔两端与两径向孔直通,未经过滤直接出水。进一步,该过滤组件具有两组,即第一过滤组件和第二过滤组件,该第一过滤组件和第二过滤组件均具有入口和出口 ;该切换组件具有可转动的切换环以及两弧形连通件,该切换环具有入水通孔、第一出水通孔、第二出水通孔、内腔室、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该切换环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下,该第一出水通孔两端分别与第一过滤组件的出口和过滤出水管道相连通;在第二工作模式下,该第一连通孔连通于第一过滤组件的出口和内腔室,该第二连通孔连通于第二过滤组件的入口和内腔室,该第二出水通孔两端分别与第二过滤组件的出口和过滤出水管道相连通,该两弧形连通件位于切换环的两侧以确保入水通孔能始终连通进水管路和第一过滤组件的入口。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涉及的一种龙头过滤器,其使过滤组件设置为至少两组,并且还设置有用于改变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之间以及过滤出水管道与进水管路之间的切换机构,如此通过该切换机构,至少可以实现不过滤、过滤一次和过滤两次的三种情形,从而给人们提供至少三种使用状态,以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多种使用需求,并降低了过滤组件的非实际利用状态,提高了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有可切换级数的龙头过滤器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A为图1中切换环另一侧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中过滤开关开启时的剖视图一;图2B为本技术中过滤开关开启时的剖视图二 ;图3A为本技术中过滤开关关闭时的剖视图一;图3B为本技术中过滤开关关闭时的剖视图二 ;图4为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有可切换级数的龙头过滤器处于一次过滤状态的水路意图;图5为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有可切换级数的龙头过滤器处于二次过滤状态的水路^^意图。图中:龙头过滤器100壳体I出水管路11进水管路12过滤出水管道13过滤开关2操作把手21轴体22贯通孔221分水体23轴孔231第一径向孔232第二径向孔233进水腔234切换组件3切换环31入水通孔311第一出水通孔312第二出水通孔313内腔室314第一连通孔315第二连通孔316弧形连通件32汇集盖33第一过滤组件4入口 41出口 42第二过滤组件5入口 51出口 52滤壳61滤芯62上盖63套筒64与盖体65。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龙头过滤器100,其包括壳体I以及位于壳体I内的过滤组件,该壳体I上形成有出水管路11和进水管路12。本技术的主要改进点在于:该过滤组件具有至少两组,该龙头过滤器100还包括切换机构,该切换机构用于改变出水管路11与进水管路12之间以及过滤出水管道13与进水管路12之间水流通道,即可以在多种工作模式下工作,从而实现在不过滤、过滤一次、过滤两次或多次之间进行切换。作为该切换机构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其包括过滤开关2和切换组件3两个部分,该过滤开关2是用于控制水路是否经过过滤组件,即在过滤开关2具有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水流未经过过滤组件直接由出水管路11流出供人们直接使用,另一种是水流经过过滤组件后再由过滤出水管道13流出;该切换组件3则用于控制水流是经过一组、两组或者多组过滤组件,即控制水流是经过一次过滤、二次过滤或者多次过滤。一般来说,过滤的最大次数取决于过滤组件的组数,其可以根据人们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其仅给出了 2组的结构示意图,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案涉及的
技术实现思路
后,可以直接推导出三组、四组乃至更多组的过滤组件的设置,在此就不详细说明。下面分别以过滤开关2和切换组件3的一种具体结构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3B所示,该过滤开关2具有操作把手21、轴体22以及分水体23,该操作把手21与轴体22固定相连并可与轴体22 —起转动,该轴体22上形成有贯通孔221,该分水体23固定设置在壳体I内,该分水体23内形成有轴孔231、第一径向孔232和第二径向孔233,该第一径向孔232和第二径向孔233的内侧均与轴体22密封接触,该第一径向孔232的外侧与出水管路11相连通,该第二径向孔233的外侧与进水管路12相连通,该轴体22外周还凹设有进水腔234,该进水腔234在操作把手21打开过滤状态时与第二径向孔233相通,从而向滤芯供水,在操作把手21关闭过滤状态时该贯通孔221两端与两径向孔直通,未经过滤直接出水。如此人们通过握持操作把手21即可带动轴体22转动,请参照图2A和图2B所示,此为过滤开关2开启状态,该轴体22的贯通孔221与第一径向孔232和第二径向孔233错开,如此出水管路11和进水管路12之间不直接通过贯通孔221而连通,此时从进水管路12进来的水流会进入进水腔234后,会流入至过滤组件中,然后再流至过滤出水管道13中向外流出;请参照图3A和图3B所示,此为过滤开关2关闭状态,该轴体22的贯通孔221与分水体23的第一径向孔232和第二径向孔233相通,此时从进水管路12来的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龙头过滤器,包括具有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的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该过滤组件具有至少两组,该龙头过滤器还包括用于改变进水管路与出水管路之间以及过滤出水管道与进水管路之间水流通道以实现在不过滤、过滤一次、过滤两次或多次之间切换的切换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种龙头过滤器,包括具有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的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过滤组件,其特征在于,该过滤组件具有至少两组,该龙头过滤器还包括用于改变进水管路与出水管路之间以及过滤出水管道与进水管路之间水流通道以实现在不过滤、过滤一次、过滤两次或多次之间切换的切换机构。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龙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该切换机构具有用于控制水路是否经过过滤组件的过滤开关以及控制水流经过一组、两组或者多组过滤组件的切换组件。3.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龙头过滤器,其特征在于,该过滤开关具有操作把手、轴体以及分水体,该操作把手与轴体固定相连并可与轴体一起转动,该轴体上形成有贯通孔,该分水体固定设置在壳体内,该分水体内形成有轴孔、第一径向孔和第二径向孔,该第一径向孔和第二径向孔的内侧均与轴体密封接触,该第一径向孔的外侧与出水管路相连通,该第二径向孔的外侧与进水管路相连通,该轴体外周还凹设有进水腔,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玲,卢岳山,张金树,余水,李明仁,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建霖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