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平贴玻璃面的汽车雨刷,该汽车雨刷包括固定架、摆臂、第一压掣翼、摆动外壳、第二压掣翼及刮条,固定架包含固定座及设置在固定座底面的固定臂,摆臂枢接在固定臂的侧边,第一压掣翼结合在摆臂的一端,摆动外壳连接摆臂的另一端,第二压掣翼枢接在摆动外壳上,刮条结合在第一压掣翼及第二压掣翼下方,刮条受第一压掣翼及第二压掣翼的压掣而贴接玻璃面,据此完成可平贴玻璃面的汽车雨刷。该汽车雨刷能够使刮条密实地贴接在汽车玻璃上,达到切实刮除雨水的目的。同时,该汽车雨刷的第一压掣翼及第二压掣翼能够各自独立的对刮条进行压掣,以改善因为施力不均而造成刮条无法平贴玻璃面的缺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汽车的雨刷结构,特别有关一种可平贴玻璃面的汽车雨刷。
技术介绍
一般汽车用雨刷组设于汽车玻璃的外表面,用以刮除汽车玻璃外侧的雨水或其它杂物。现有的汽车雨刷主要包括配件座、固定座及刮条,刮条结合在该固定座的底面而贴附在挡风玻璃上,固定座的顶面安装于配件座,该配件座安装于汽车的雨刷驱动臂上,借由雨刷驱动臂来带动雨刷在玻璃面上反复摆动,并施加作用力于刮条,以刮除挡风玻璃上的杂物。现今如US6516491、US6643889、及US6668419等美国专利中,均已公开了目前市面上的各种雨刷结构设计;但是,由于雨刷是用来刮除附着于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水、雾气或污泥等,以维持驾驶员良好的视线及提高驾驶员行车的安全,因此,良好的雨刷刮条需密实地贴接在汽车玻璃上,以达到切实刮除雨水的目的。因此如何使刮条与挡风玻璃之间保持密实地接合,以提升雨刷的刮水功能,为本专利技术人的研究动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平贴玻璃面的汽车雨刷,该汽车雨刷使刮条能够密实地贴接在汽车玻璃上,达到切实刮除雨水的目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平贴玻璃面的汽车雨刷,该汽车雨刷的第一压掣翼及第二压掣翼能够各自独立(非连动)的对刮条进行压掣,改善因为施力不均而造成刮条无法平贴玻璃面的缺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平贴玻璃面的汽车雨刷,该汽车雨刷包括固定架、摆臂、第一压掣翼、第二压掣翼及刮条,所述固定架包含固定座及设置在该固定座底面的固定臂,所述摆臂枢接在所述固定臂的侧边,所述第一压掣翼结合在所述摆臂的一端,所述摆动外壳连接所述摆臂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压掣翼枢接在所述摆动外壳上,所述刮条结合在所述第一压掣翼及所述第二压掣翼下方,所述刮条受所述第一压掣翼及所述第二压掣翼的压掣而贴接所述玻璃面。较佳地,所述固定臂自所述固定座的两侧向外延伸,且所述固定臂设有枢孔,所述摆臂枢接在所述枢孔上。较佳地,所述摆臂还包括枢接座及枢轴,所述枢接座对应所述枢孔设有穿孔,所述枢轴穿设所述枢孔及所述穿孔而将所述摆臂结合在所述固定臂上。较佳地,所述摆臂为弹性片体。较佳地,所述摆臂具有固定所述第一压掣翼的内端及与该内端相对的外端,所述内端位于所述固定臂的底面,所述外端延伸于所述固定臂的外侧。较佳地,所述第一压掣翼还包括两个以上第一扣接框片,所述第一扣接框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压掣翼上,所述刮条穿设所述第一扣接框片而结合在所述第一压掣翼下方。较佳地,所述摆臂的侧边设有开槽,所述第一压掣翼的顶面具有卡掣块,该卡掣块扣合在所述开槽中而将所述第一压掣翼结合在所述摆臂上。较佳地,所述第二压掣翼还包括两个以上第二扣接框片,所述第二扣接框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压掣翼上,所述刮条穿设所述第二扣接框片而结合在所述第二压掣翼下方。较佳地,所述汽车雨刷还包括固定外壳,该固定外壳罩合在所述固定臂外。较佳地,所述摆动外壳的内壁具有凸肋,所述摆臂的另一端对应设有扣槽,所述摆动外壳通过所述凸肋插接所述扣槽而结合在所述摆臂的另一端上。较佳地,所述摆动外壳的内壁具有两个以上卡钩,所述摆臂卡接在所述卡钩上。较佳地,所述摆动外壳的内壁具有凸块,所述摆臂对应设有卡槽,所述凸块卡掣在所述卡槽中。较佳地,所述摆动外壳的内壁具有方形凸块,所述摆臂对应设有卡槽,且所述方形凸块的端面大于所述卡槽的口径,所述方形凸块卡掣在所述卡槽中。较佳地,所述摆动外壳的内壁具有凸柱,所述第二压掣翼设有扣孔,所述凸柱扣合在所述扣孔上,所述摆臂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摆动外壳及所述第二压掣翼而压掣所述刮条。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摆臂的一端枢接第一压掣翼、另一端结合第二压掣翼的摆动外壳,借此,当驱动刷臂驱动时,由于第一压掣翼及第二压掣翼并非一体连动,因此第一压掣翼及第二压掣翼能够分别对刮条进行压掣,因此能够在雨刷刷拭的过程中不断调节雨刷压力,进而使雨刷刮条更能贴合不同的玻璃弧度,并使整支雨刷刷拭过程受力均匀,使刮条切实密贴在玻璃面上而进行刮除、清洁等动作,借此能够避免驱动刷臂因施力不均而造成第一压掣翼及第二压掣翼无法平均压掣刮条的缺点。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汽车雨刷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汽车雨刷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汽车雨刷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一);图4为本技术的汽车雨刷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二);图5为本技术的摆动外壳与摆臂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摆动外壳与摆臂的组合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汽车雨刷的组合剖视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汽车雨刷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汽车雨刷的另一实施例的结合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的汽车雨刷的又一实施例的结合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的汽车雨刷的再一实施例的结合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汽车雨刷10固定架11固定座12固定臂120枢孔20摆臂201内端202外端21枢接座210穿孔22枢轴23开槽24扣槽30第一压掣翼31卡掣块32第一扣接框片40摆动外壳41凸肋42凸柱50第二压掣翼51第二扣接框片 52扣孔60刮条70固定外壳Ia汽车雨刷Ila固定座20a摆臂40a摆动外壳41a卡钩Ib汽车雨刷20b摆臂21b卡槽40b摆动外壳41b凸块Ic汽车雨刷20c摆臂21c卡槽40c摆动外壳41c方形凸块`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详细说明,将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所附附图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技术。请参照图1,为本技术的汽车雨刷的立体示意图。本技术的汽车雨刷I包括固定架10、摆臂20、至少一个第一压掣翼30、摆动外壳40、至少一个第二压掣翼50及刮条60。该汽车雨刷I使用时,该固定架10另外结合有配件座(图中未示出),该配件座用于结合驱动刷臂(图中未示出),借此,该汽车雨刷I可受该驱动刷臂带动而平贴在玻璃面上(图中未示出)。请另外参照图2至图4,分别为本技术的汽车雨刷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架10包含用以连接驱动刷臂的固定座11及设置在该固定座11底面的固定臂12,该摆臂20枢接在该固定臂12的侧边。该固定臂12自该固定座11的两侧向外延伸,且该固定臂12设有枢孔120,该摆臂20枢接在该枢孔120上。较佳地,该摆臂20为弹性片体,其由金属制成而具有弹性变形力。该摆臂20还包括枢接座21及枢轴22,该枢接座21对应该枢孔120设有穿孔210,该枢轴22穿设该枢孔120及该穿孔210而将该摆臂20结合在该固定臂12上。另外,第一压掣翼30固定结合在该摆臂20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压掣翼30呈拱状,该第一压掣翼30的中间高于该第一压掣翼30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该摆臂20的侧边设有开槽23,该第一压掣翼30的顶面具有卡掣块31,该卡掣块31扣合在该开槽23中而将该第一压掣翼30结合在该摆臂20上。该摆动外壳40为塑料壳体,其连接该摆臂20的另一端,该第二压掣翼50枢接在该摆动外壳40上。该第二压掣翼50的外型与第一压掣翼30大致相同。另外,该刮条60由橡胶制成,该刮条60结合在该第一压掣翼30及该第二压掣翼50下方,且该刮条60受该第一压掣翼30及该第二压掣翼50的压掣而贴接玻璃面。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压掣翼30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平贴玻璃面的汽车雨刷,其特征在于,该汽车雨刷包括: 固定架,包含固定座及设置在该固定座底面的固定臂; 摆臂,枢接在所述固定臂的侧边; 至少一个第一压掣翼,结合在所述摆臂的一端; 摆动外壳,连接所述摆臂的另一端; 至少一个第二压掣翼,枢接在所述摆动外壳上;以及 刮条,结合在所述第一压掣翼及所述第二压掣翼下方,该刮条受所述第一压掣翼及所述第二压掣翼的压掣而贴接所述玻璃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铭,张传枝,
申请(专利权)人:金顶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