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宗诚专利>正文

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软件设计基础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685660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5:14
互联网全息协同大系统软件设计技术,是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和科学基础上,为了将“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多层级的价值链(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以及全息组织协同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而建立的新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项专利技术为申请人李宗诚于2011年9月通过电子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的600项专利技术专利集群(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DCN / IIL ( VCSE)”)中的第041项。本项专利技术与专利技术专利集群(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DCN / IIL(VCSE );李宗诚,2011)”)中的第001项、第002项、第021项、第022项、第042项、第061项、第062项、第081项、第082项、第101项、第102项、第121项、第122项、第141项、第142项、第161项、第162项、第181项、第182项、第201项、第202项、第221项、第222项一起,共同构成专利技术专利群“全球互联网智能集成技术支持体系(DCN / USE ( ICT )李宗诚,2011)”。本申请人提出包括本项专利技术在内、由600项专利技术专利构成的“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DCN / IIL ( VCSE );李宗诚,2011 ] ”,其总体性目标在于,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独立权利要求——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软件设计技术,是本专利技术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李宗诚,2011)、数学基础(李宗诚,2011)、科学基础(李宗诚,2011)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李宗诚,2011)和工程基础(李宗诚,2011)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A、作为本项专利技术的基础,全新的逻辑基础...

【技术特征摘要】
1.立权利要求一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软件设计技术,是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李宗诚,2011)、数学基础(李宗诚,2011)、科学基础(李宗诚,2011)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李宗诚,2011)和工程基础(李宗诚,2011)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H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A、作为本项发明的基础,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李宗诚,2011)、两极汇通逻辑(李宗诚,2011)、两极全息汇通逻辑(李宗诚,2011);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李宗诚,2011)、两极汇通数学(李宗诚,2011)、系统变迁分析数学(李宗诚,2011);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李宗诚,2011)、全息组织协同学(李宗诚,2011)、系统功效价值论(李宗诚,2011 )、博弈组织协同学(李宗诚,2011 )、对冲均衡经济学(李宗诚,2011)、全息汇通物理学(李宗诚,2011),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李宗诚,2011)和智能集成科学(李宗诚,2011);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 B、在复杂系统(CS )的内部全息协同性(大系统与子系统)和外部全息协同性(大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建立面向元系统(MS )全息协同性的全新范畴和概念基础,从而建立全息协同系统软件技术的逻辑基础和科学范式; C、在系统的内部全息性关系(整体与局部)和外部全息性关系(整体与局部)之间建立面向系统本体全息性的全新集合(全息汇通集合)和命题系统(全息汇通命题),从而建立全息协同系统软件技术的数学基础和基本原理; D、在复杂系统(CS)的内部全息协同性(大系统与子系统)和外部全息协同性(大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建立全息协同动力机制的软件设计基础。2.属权利要求——根据独立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在互联网资源配置体系的内部全息性关系(整体与局部)和外部全息性关系(整体与局部)之间建立面向互联网资源配置本体全息性的全新范畴、全新集合和全新关系,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 对于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尤其对于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信息处理的着眼于已不再是某一层级、某一方面、某一性质的信息,而是满足互联网众多用户终端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信息;软件设计的重点已不再是单一存在的流程,而是多条、以至大量流程的汇总与分配; 与此相应,互联网资源配置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全息协同组织结构; 新的设计对象涉及(I)互联网资源配置元素F、(2)互联网资源配置子系统(3)互联网资源配置系统&(4)互联网资源配置周围环境万、(5)互联网资源配置外部间接因素体系W ; 在此,分析的中心对象为互联网资源配置系统S ; 对于元系统#51 ,全息协同关系(Holo-synergic Relation, HSR )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系统^和它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子系统^之间,形成内部全息协同关系(Internal Holo-synergic Relation, IHSR );另一方面,表现在系统和它的周围环境E及外部间接作用因素体系F之间,形成外部全息协同关系(External Holo-synergicRelation, EHSR ); 对于全息协同性的元系统,我们可给出如下定义: 元系统=({关联因素},{全息 协同关系})( 1.18 ) 其中, {关联因素} = {基本要素,子系统,系统,环境,外部间接因素}={基本要素,{基本要素},{子系统},{外部直接作用因素},{外部间接作用因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宗诚
申请(专利权)人:李宗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