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反成形原理的电火花加工中电极损耗补偿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82913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反成形原理的电火花加工中电极损耗补偿方法,在加工前,根据欲获得的目标工件的理想形状,利用电极损耗机理,反推所需的电极初始形状,使得具有该形状的电极,在放电加工并损耗后,恰能加工出具有所需理想形状的工件。即通过对原先是理想目标形状的电极进行预变形,以抵消电极损耗的影响,达到电极补偿的目的。为了获得变形后的电极初始形状,只需将具有目标形状的工件转为电极,对应的电极转为工件,反向加工模拟,经过与正常放电加工同样的放电加工工序,即可获得电极的初始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特种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火花加工中离线预测和补偿电极损耗的方法。
技术介绍
电火花加工(EDM)作为一种特种加工方法,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利用瞬时放电产生大量的热以蚀除材料,而无需关注材料的硬度;同时,由于这种加工方式为非接触式加工,不存在机械应力、变形等问题,因而在超硬难加工材料、深孔、窄槽等的加工上表现出独特的优势,被广泛用于模具制造、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然而,由于不可避免的存在电极损耗问题,特别是在电极边缘和尖角处,损耗更为严重,造成了电极形状变形,严重影响了加工精度。目前,在电火花成型加工领域,为了解决该问题,一般采用更换电极和人工修配电极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一方面对经验的依赖性强,可靠性不高,补偿精度难以控制;另一方面电极的制作费时费力,周期长,且复杂电极的制作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用于解决电火花加工中电极损耗预测和补偿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建立几何模型:根据想要获得的工件或型腔的形状,建立对应的工件和电极的几何模型,设定相应的初始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反成形原理的电火花加工中电极损耗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几何模型:根据想要获得的工件或型腔的形状,建立对应的工件和电极的几何模型,设定相应的初始加工条件,包括电极和工件的仿真起始形状、放电间隙、单次放电的等蚀除量等。(2)建立仿真模型,模拟反成形结果:根据电火花放电的基本过程,搜索放电位置;由损耗规律蚀除相应位置的材料;更新电极和工件的几何模型,以移除蚀除单元,形成蚀除坑;依次循环,模拟其反向成型过程,经与正向成型同样的放电加工过程后,可使电极恢复为所需的初始形状,即最终真正用来加工的电极的形状。(3)制作预补偿电极,完成加工:按模拟所得的结果制作电极,利用...

【技术特征摘要】
1.种基于反成形原理的电火花加工中电极损耗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几何模型:根据想要获得的工件或型腔的形状,建立对应的工件和电极的几何模型,设定相应的初始加工条件,包括电极和工件的仿真起始形状、放电间隙、单次放电的等蚀除量等。(2)建立仿真模型,模拟反成形结果:根据电火花放电的基本过程,搜索放电位置;由损耗规律蚀除相应位置的材料;更新电极和工件的几何模型,以移除蚀除单元,形成蚀除坑;依次循环,模拟其反向成型过程,经与正向成型同样的放电加工过程后,可使电极恢复为所需的初始形状,即最终真正用来加工的电极的形状。(3)制作预补偿电极,完成加工:按模拟所得的结果制作电极,利用该预补偿后的电极进行实际加工,可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进孙钟明张永平陈健汪洋陆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张永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