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9572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2 06:31
一种镜头,包括:包括至少一个可缩回透镜组的多个透镜组;分别保持所述多个透镜组的多个透镜保持框架;在其中保持所述多个透镜保持框架的可移动镜筒;以及经可移动镜筒驱动所述透镜保持框架的透镜保持框架驱动装置。所述透镜保持框架、可移动镜筒和透镜保持框架驱动装置被构造成在收缩状态和拍摄状态之间移动所述多个透镜组。所述多个透镜保持框架包括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以可移动地保持至少一个可缩回透镜组,以在拍摄状态下将所述多个透镜组定位在拍摄光轴上,并且在收缩状态下将所述可缩回透镜组缩回到位于所述可移动镜筒的内径位置的外侧的外壳内。至少通过在相对于拍摄光轴倾斜的方向上移动和在与拍摄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在拍摄光轴上的位置和外壳内侧的位置之间可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镜头,该镜头被构造成在一种模式下收缩透镜组并且在另一种模式下使用前进到预定位置的透镜组,或者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用于变焦透镜的镜头,该变焦透镜能够通过在拍摄光轴上相对彼此移动多个透镜组来改变焦距。
技术介绍
如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像机(下面统称为数码相机)的成像设备在改善拍摄性能和便携性方面面对强烈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一些成像设备被构造成在拍摄时从相机壳体内伸出拍摄光学系统中的透镜组,同时将透镜组定位在距图像拾取装置拍摄所需的距离处,而在不拍摄时,能够将至少一个透镜组从拍摄光轴缩回并且将透镜组收缩到相机壳体内,且透镜组和图像拾取装置之间的距离最小化为小于拍摄所需的最小距离。在镜头处于可移动镜筒被存储的收缩状态时,这种成像设备在拍摄光轴方向具有更小的尺寸(下面也称为厚度尺寸),并因此适于携带(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2003-315861号)。但是,在这种技术中,透镜组从拍摄光轴缩回到实际上位于相机主体内的固定镜筒的最大外径的内侧的位置。由于这个原因,即使可以通过将可移动镜筒存储来减小厚度尺寸,但是相反使得固定镜筒的外径增加。这导致在从前面(物体侧)看时相机主体(成像设备)在尺寸上增加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经知道一种镜头,该镜头被构造成利用可收缩透镜保持框架保持至少一个可收缩透镜组,该可收缩透镜保持框架用于将透镜组缩回到可移动镜筒的内径的外侧(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2006-243605号)。与将透镜组缩回到固定镜筒的内侧的传统结构相比,这种镜头不会导致可移动镜筒的外径增加,也不会导致在收缩状态下个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增加。在上述传统镜头中,其整个厚度尺寸(在拍摄光轴方向上的尺寸)也取决于固定镜筒的外侧的厚度尺寸。由此,理想的是也使得外侧的厚度尺寸最小。在上述镜头中,透镜组在拍摄光轴上的位置相对于图像拾取装置被适当地设定,该图像拾取装置捕捉由拍摄光学系统形成的物体图像。于是,厚度尺寸的一个基准端被安装图像拾取装置的基底元件来限定。同时,在上述镜头中,可缩回透镜容纳部设置在固定镜筒外侧的位置,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沿着与拍摄光轴正交的平面移动到该外侧的位置。于是,厚度尺寸的另一基准端由在拍摄光轴方向看的可缩回透镜容纳部的物体侧端部来限定。在此,当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在拍摄光轴上时,图像拾取装置,或在一些情况下,在拍摄光学系统中的元件夹置在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和基底元件之间,所述元件比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更靠近成像平面。于是,如果镜头被构造成沿着与拍摄光轴垂直的平面移动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可缩回透镜容纳部不可避免地在基底元件和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之间具有与被夹置的元件的厚度尺寸同样大的空间。为此原因,上述传统镜头不能有效利用在可缩回透镜容纳部内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的后端和基底元件之间的空间,并且仍具有减小可缩回透镜容纳部的厚度尺寸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已经鉴于前述情形作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头,该镜头具有简单的结构,实现设置在可移动镜筒的内径外侧的可缩回透镜容纳部的厚度尺寸的减小。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镜头包括包括至少一个可缩回透镜组的多个透镜组;用于分别保持所述多个透镜组的多个透镜保持框架;用于在其中保持多个透镜保持框架的可移动镜筒;以及用于经可移动镜筒驱动透镜保持框架的透镜保持框架驱动装置。透镜保持框架、可移动镜筒和透镜保持框架驱动装置被构造成在收缩状态和拍摄状态之间移动多个透镜组,在所述收缩状态下,多个透镜组以所述多个透镜组中的至少一部分收缩的状态被存放,在所述拍摄状态下,所述多个透镜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物体侧。所述多个透镜保持框架包括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该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被构造成可移动地保持所述至少一个可缩回透镜组,以便在拍摄状态下将所述多个透镜组定位在单个拍摄光轴上,并且在收缩状态下将至少一个可缩回透镜组向位于可移动镜筒的内径位置外侧的可缩回透镜容纳部缩回,并且至少通过在相对于拍摄光轴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在与拍摄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在拍摄光轴上的一个位置和可缩回透镜容纳部内侧的一个位置之间可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在收缩存放状态D下的镜头10部分的结构在从物体侧观察时的透视图,在所述收缩存放状态D下,所述透镜组收缩并被存放;图2是示出图1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从成像平面侧观察时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在透镜挡板被关闭的收缩存放状态下包括透镜挡板和镜头10的光学系统装置的结构从物体侧观察时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在图3的状态下主要部分的结构从成像平面侧观察是的透视图;图5是示出在拍摄状态P下关闭打开的透镜挡板的过程中镜头10和透镜挡板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且所突出的透镜组从成像平面侧观察时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在拍摄状态P下镜头10的部分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且在所突出的透镜组从成像平面侧观察时的透视图;图7是用于解释保持第三透镜组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的结构和防撞件的操作的透视图,并且示出在收缩存放状态D下第三透镜保持框架、防撞件、和第三透镜保持框架部分从物体侧观察时的布局结构;图8是用于解释保持第三透镜组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的操作和防撞件的操作的透视图,并且示出第三透镜保持框架、防撞件和第四透镜保持框架部分在拍摄状态P下在所突出的透镜组从物体侧观察时的布局结构;图9A和9B是透镜组、透镜保持框架和镜头10的主要部分的纵向截面图,图9A示出在透镜组突出的情况下的在远摄位置模式(拍摄状态P)下以及在透镜组收缩和存放的情况下的在收缩存放状态D (也简称为收缩状态)下的镜头10,且图9B示出在透镜组突出的情况下的在广角位置模式(拍摄状态P)下的镜头10 ;图10是展开并示意性示出形成在第二旋转镜筒上的凸轮沟槽的形状的展开图;图11是展开并示意性示出形成在凸轮镜筒上的凸轮沟槽的形状的展开图;图12是展开并示意性示出形成在第一衬里上的凸轮沟槽和键沟槽的展开图,同时省略了螺旋面的图示;图13A是展开并示意性示出形成在固定框架的固定镜筒部分上的凸轮沟槽和键沟槽的展开图,同时省略了螺旋面的图示;图13B是包括螺旋面的详细图;图13C是要与螺旋面接合的第一旋转镜头的透视图;图14A是示出第三透镜保持框架及其驱动操作系统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4B是图14A所示的第三透镜保持框架及其驱动操作系统的透视图;图15是示意性示出第三透镜保持框架及其驱动操作系统的结构的透视图;图16A是用于解释第三透镜保持框架的操作的前视图,并且示出该第三透镜保持框架部分从成像平面侧观察;图16B是示出快门部分的透视图;图17A和17B是示意性示出采用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镜头10的相机100的外部结构的透视图,图17A示出拍摄透镜被收缩并且存放在相机100的主体内侧;而图17B不出拍摄透镜从相机100的王体关出;图18是示意性示出图17A和17B的相机100从拍摄者侧观察的外部结构的透视图;图19是示意性示出图17A和17B的相机100的功能结构的方块图;图20A和20B是用于解释第四透镜保持框架的结构的解释图,图20A是示意性示出第四透镜保持框架及其驱动操作系统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透视图,而图20B是省略结构的一部分并且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透视图;图21是示意性示出驱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方块图;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6.07 JP 2010-129984;2011.04.15 JP 2011-091181.一种镜头,包括: 多个透镜组,所述多个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可缩回透镜组; 多个透镜保持框架,所述多个透镜保持框架被构造成分别保持所述多个透镜组;可移动镜筒,该可移动镜筒被构造成在其中保持所述多个透镜保持框架;以及透镜保持框架驱动装置,该透镜保持框架驱动装置被构造成经可移动镜筒驱动所述透镜保持框架, 所述透镜保持框架、可移动镜筒和透镜保持框架驱动装置被构造成在收缩状态和拍摄状态之间移动所述多个透镜组,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多个透镜组以所述多个透镜组中的至少一部分收缩的状态被存放,而在所述拍摄状态,所述多个透镜组中的至少一部分定位在物体侧上,其中 所述多个透镜保持框架包括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该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被构造成可移动地保持至少一个可缩回透镜组,以在拍摄状态下将所述多个透镜组定位在单个拍摄光轴上,并且在收缩状态下将所述至少一个缩回到可缩回透镜容纳部内,所述可缩回透镜容纳部位于所述可移动镜筒的内径位置的外侧,以及 至少通过在相对于拍摄光轴倾斜的方向上移动和在与拍摄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所述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在拍摄光轴上的位置和可缩回透镜容纳部内侧的位置之间可移动。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其中: 当所述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从拍摄光轴上的位置向可缩回透镜容纳部移动时,该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在相对于拍摄光轴倾斜的方向上移动,并然后在与拍摄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以存放在可缩回透镜容纳部中。3.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镜头,还包括: 螺纹元件,该螺纹元件在拍摄光轴方向上可移动;以及 凸轮结构,该凸轮结构被构造成连接所述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和螺纹元件,以将所述螺纹元件在拍摄光轴上的运动转变成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围绕拍摄光轴的旋转运动和可缩回透镜保持框架沿着拍摄光轴的直线运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还包括: 基底元件,在该基底元件上设置图像拾取装置; 主导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崎彻也小山辉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理光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