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54568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1 2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在吸入口附近具有螺旋桨式风扇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能确保壳体的强度,抑制吸入空气的通风阻力的增加,从而抑制性能下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在形成在上部的吸入口(130)的下游侧,配置有具有风扇保护部件(50)的至少1个螺旋桨式风扇(10)。在吸入口(130)设置有棂条(140)。各棂条(140)在与该棂条(14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纵截面上,配置在将螺旋桨式风扇(10)的轴套部(11)沿该螺旋桨式风扇(10)的旋转轴方向投影而得到的假想圆筒部(13)的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以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所用的横流风扇为首,提出了各种形式的送风机。在这种送风机中,以往提出了在螺旋桨式风扇中安装有防止人的手指等与叶片部相接触的风扇保护部件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 - 132695号公报(摘要和图3)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为了确保壳体(即室内机)的强度,需在吸入口形成棂条(日文棧)。因此,在想要将上述那种螺旋桨式风扇作为室内机用的送风机设置在室内机的吸入口附近的情况下,在螺旋桨式风扇的上风侧除了配置风扇保护部件以外,还要配置成为通风阻力的棂条。这里,也可以将形成在吸入口的棂条兼作为风扇保护部件,即,将相邻的棂条的间隔形成为人的手指等不能伸入的间隔。但是,室内机的壳体通常通过树脂成形而形成,所以现实中很难在吸入口形成像风扇保护部件那样细且间隔小的棂条。因而,在想要将上述那种螺旋桨式风扇作为室内机用的送风机设置在室内机的吸入口附近的情况下,存在形成于吸入口的棂条使吸入空气的通风阻力增加,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性能下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成的,目的在于获得在吸入口附近具有螺旋桨式风扇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该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能够确保壳体的强度,抑制吸入空气的通风阻力的增加,从而能够抑制性能的下降。本专利技术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包括壳体,其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前表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 ;至少I个螺旋桨式风扇,其设置在该壳体内的上述吸入口的下游侧,具有风扇保护部件;换热器,其设置在上述壳体内的上述螺旋桨式风扇的下游侧,使制冷剂与利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向上述壳体内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上述吸入口设有棂条,上述吸入口的棂条在与该棂条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纵截面上,配置在将上述螺旋桨式风扇的轴套部沿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方向投影而得到的假想圆筒部内。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与棂条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纵截面上,将形成在壳体的吸入口的棂条配置在将螺旋桨式风扇的轴套部沿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方向投影而得到的假想圆筒部内。因此,能够减小在将形成于吸入口的棂条沿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向螺旋桨式风扇投影时,与螺旋桨式风扇的叶片部重叠的棂条的面积,所以能够抑制由棂条引发的通风阻力的增加。因而,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确保壳体的强度,并且能够抑制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性能下降。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吸入口附近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Z - Z剖视图(纵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一例中的吸入口附近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过滤器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另一例中的吸入口附近结构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过滤器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又一例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又一例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该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吸入口附近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Z - Z剖视图(纵剖视图)。另外,图4是表示该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下面,根据上述图1至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I。室内机I具有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 130、在前表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 101的壳体100。并且,在壳体100的内部设有在上游侧具有风扇保护部件50的3个螺旋桨式风扇10、和使制冷剂与向壳体100内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70等。详细而言,螺旋桨式风扇10在吸入口 130的下游侧沿壳体100的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换热器70设置在螺旋桨式风扇10的下游侧且吹出口 101的上游侧。另外,本实施方式I的室内机I为了自流入壳体100内的室内空气去除尘土等,也在吸入口 130与螺旋桨式风扇10之间设有过滤器150。本实施方式I的壳体100由框体110和面板120等构成。框体110构成壳体100的后表面部、侧面部的后方及下表面部,螺旋桨式风扇10和换热器70等安装于框体110。面板120构成壳体100的前表面部、侧面部的前方及上表面部。壳体100的吸入口 130形成于该面板120的上表面部。另外,壳体100的吹出口 101形成在框体110的下表面部前端与面板120的前表面部下端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I中,螺旋桨式风扇10借助螺旋桨式风扇安装零件30安装于框体110。如上所述在壳体100内并列设有3个螺旋桨式风扇10,所以在面板120上,也在与这些螺旋桨式风扇10相对应的位置上并列形成3个吸入口 130。各吸入口 130为例如大致四边形,在内部形成有棂条140。在本实施方式I中,利用2根横棂条141和2根竖棂条142构成棂条140。也就是说,与I个螺旋桨式风扇10相对应地设置2根横棂条141和2根竖棂条142。另外,在各吸入口 130之间形成有在安装及卸下过滤器150时成为引导件的引导部160。形成于吸入口 130的横棂条141和竖棂条142是为了确保面板120 (即室内机I)的强度而设置的。但是,这些横棂条141和竖棂条142也成为自吸入口 130吸入到壳体100内的空气的通风阻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I中,为了抑制由横棂条141和竖棂条142引发的通风阻力的增加,以如下方式配置横棂条141和竖棂条142。如图3所示,将沿螺旋桨式风扇10的旋转轴方向对该螺旋桨式风扇10的轴套部11进行投影而得到的范围,定义为假想圆筒部13。在像这样定义了假想圆筒部13的情况下,横棂条141如图2和图3所示,设置为在与横棂条14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纵截面上配置在假想圆筒部13内。同样,竖棂条142如图2所示,设置为在与竖棂条14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纵截面上配置在假想圆筒部13内。另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I的室内机I为了自流入壳体100内的室内空气去除尘土等,也在吸入口 130与螺旋桨式风扇10之间设置过滤器150。在这些过滤器150上为了确保强度而设有横棂条151和竖棂条152。这些横棂条151和竖棂条152也成为被吸入到壳体100内的空气的通风阻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I中,在将过滤器150安装于壳体100时,使这些横棂条151和竖棂条152与形成于吸入口 130的横棂条141和竖棂条142相面对地,配置横棂条151和竖棂条152。具备轴套部11和突出设在该轴套部11的外周部的叶片部12的螺旋桨式风扇10,如上所述配置在吸入口 130的下游侧。配置为被轴套部11覆盖的风扇电动机20与该螺旋桨式风扇10相连接。也就是说,风扇电动机20通过进行旋转驱动,使螺旋桨式风扇10以轴套部11的中心为旋转轴而旋转。这些螺旋桨式风扇10和风扇电动机20安装于螺旋桨式风扇安装零件30。更详细而言,螺旋桨式风扇安装零件30具备包围螺旋桨式风扇10的外周部的钟形口(bell mouth)部31和固定风扇电动机20的风扇电动机固定部32。通过在风扇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该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包括:壳体,其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前表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至少1个螺旋桨式风扇,其设置在该壳体内的所述吸入口的下游侧,具有风扇保护部件;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螺旋桨式风扇的下游侧,使制冷剂与利用所述螺旋桨式风扇向所述壳体内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所述吸入口设有棂条;所述吸入口的棂条在与该棂条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纵截面上,配置在将所述螺旋桨式风扇的轴套部沿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方向投影而得到的假想圆筒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26 JP 2011-2350711.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包括:壳体,其在上部形成有吸入口,在前表面部下侧形成有吹出口 ;至少I个螺旋桨式风扇,其设置在该壳体内的所述吸入口的下游侧,具有风扇保护部件;换热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螺旋桨式风扇的下游侧,使制冷剂与利用所述螺旋桨式风扇向所述壳体内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在所述吸入口设有棂条; 所述吸入口的棂条在与该棂条的长度方向垂直的纵截面上,配置在将所述螺旋桨式风扇的轴套部沿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轴方向投影而得到的假想圆筒部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与I个所述螺旋桨式风扇对应设置的所述吸入口的棂条由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石雅之山田彰二福井智哉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