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矿产开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钻装机。
技术介绍
目前,在煤矿、矿山及工程隧道开采过程中,掘进方法仍以钻爆法为主。在煤矿井下作业时,主要使用液压钻车和装岩机配套作业,受空间的限制,各种设备难以同时作业,需频繁错车,使得辅助作业时间变长,制约了巷道的掘进速度。现有技术中,为了使凿岩机构和扒装机构工作时互不干涉,一般采用以下两种结构第一种,扒装机构铰接于本体架正前端中间部位,凿岩机构分布于扒装机构两侧,通过导轨实现凿岩机构在本体架上的前后滑移。凿岩机构工作时被推进到导轨的前端,扒装机构工作时凿岩机构被滑移到导轨的后端。第二种,凿岩机构和扒装机构在本体架前端通过回转机构左右旋转。任何一个机构工作时都将被旋转到正前方,而另一个机构则被旋转到侧后方。对于上述第一种结构由于扒装机构始终位于凿岩机构的正中间,难免会发生干涉,尤其在打正中间的孔时更易与凿岩机构干涉,降低了钻装机整体可靠性。对于上述第二种结构无论扒装机构还是凿岩机构旋转到侧后方,都易与操作人员及其他装置发生干涉。为了避免发生干涉,只能将操作台后撤以便留出足够避让空间,这样就增大了整机尺寸,增加了生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装机,包括扒装机构(1)、凿岩机构(2)、本体架(5)和行走部(9),所述本体架(5)安装于所述行走部(9)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移机构,所述滑移机构安装于所述本体架(5)的前端;所述扒装机构(1)和所述凿岩机构(2)安装在所述滑移机构上,所述滑移机构可带动所述扒装机构(1)和所述凿岩机构(2)向所述本体架(5)的两侧直线移动,且所述扒装机构(1)和所述凿岩机构(2)还可相对于所述滑移机构向所述本体架(5)的两侧摆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钻装机,包括扒装机构(I)、凿岩机构(2 )、本体架(5 )和行走部(9 ),所述本体架(5)安装于所述行走部(9)上,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滑移机构,所述滑移机构安装于所述本体架(5)的前端;所述扒装机构(I)和所述凿岩机构(2)安装在所述滑移机构上,所述滑移机构可带动所述扒装机构(I)和所述凿岩机构(2 )向所述本体架(5 )的两侧直线移动,且所述扒装机构(I)和所述凿岩机构(2 )还可相对于所述滑移机构向所述本体架(5 )的两侧摆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凿岩机构(2)包括回转体(201)、连接臂、第一回转机构和凿岩机(204),所述回转体(201)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滑移机构上,所述连接臂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回转体(201)上,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回转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回转机构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凿岩机(204),所述连接臂可折叠或展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钻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臂包括大臂(202)、小臂(203)、大臂油缸(209)和小臂油缸(210), 所述大臂(202)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回转体(201)上,所述大臂(202)的另一端与所述小臂(203)的一端铰接,所述小臂(20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回转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回转机构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凿岩机(204),所述大臂油缸(209)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回转体(201)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大臂(202)上;所述小臂油缸(210)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大臂(202)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小臂(203)上; 所述第一回转机构可带动所述凿岩机(204)绕所述小臂(203)的轴线转动,所述大臂油缸(209)可驱动所述大臂(202)相对于所述回转体(201)摆动,所述小臂油缸(210)可驱动所述小臂(203)相对于所述大臂(202)折叠或展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钻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回转机构为回转油缸(205),所述回转油缸(205)的固定部与所述小臂(20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回转油缸(205)的转动部连接至所述凿岩机(204),所述回转油缸(205)可带动所述凿岩机(204)绕所述回转油缸(205)的轴线转动,所述回转油缸(205)的轴线与所述小臂(203)的轴线重合。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亮,李占利,吴林林,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中煤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