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锁装置,所述车门锁装置包括:底座构件,其具有锁扣啮合槽,车体的锁扣进入所述锁扣啮合槽中;锁,所述锁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底座构件,且与所述锁扣在所述锁扣啮合槽中啮合;棘爪,所述棘爪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底座构件,以与所述锁啮合,从而阻止所述锁转动;锁检测开关,其检测所述锁的转动位置;以及端子板,锁传导板通过立式成型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中。所述端子板具有无需连接装置的用于锁检测开关的保持部。所述锁传导板具有暴露在所述保持部中且电连接至所述锁检测开关的连接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门锁装置,该车门锁装置包括用于检测锁紧位置的检测开关。
技术介绍
车门锁装置包括底座构件,该底座构件固定在门上;锁,当门关闭时,该锁与车体的锁扣(striker)啮合;锁检测开关,用于检测锁的转动位置;以及棘爪(ratchet)检测开关,用于检测棘爪的转动位置。如JP2004-116042A中所述,锁检测开关检测该锁的半锁紧位置以驱动马达,从而将锁从半锁紧位置转向全锁紧位置,并迫使门从微开状态转为全闭状态。然而,在上述的车门锁装置中,需要通过例如螺栓这样的连接装置将检测开关固定至预定位置。也需要提供用于将检测信号从该检测开关提供至外部的配线(wireharness),连接检测开关的效率很低。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不利之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门锁装置,该车门锁装置不用配线就能够使检测开关被更有效地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门锁装置的正视图。图2是是根据本专利技术门锁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是根据本专利技术门锁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门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移除了背板的啮合单元的俯视图。图6是移除了主体和背板的全锁紧状态下啮合单元的俯视图。图7是移除了主体和背板的半锁紧状态下啮合单元的俯视图。图8是啮合单元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9是啮合单元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啮合单元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1是主体和端子板(terminal block)的立体图。图12是端子板的立体图。图13是检测开关的时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如下描述。门锁装置I布置在提升式门(Iiftgate)(未示出)的下端,该提升式门在上端通过铰轴(未示出)可枢转地连接至车体的后部,从而可以垂直地打开或关闭。门锁装置I包括啮合单元2,在图6和图7中,该啮合单元2与安装至车体的锁扣S啮合,从而使提升式门保持在关闭状态;以及操作单元3,该操作单元3提供关闭功能,其中,操作单元3使啮合单元2从提升式门未彻底地关上的半锁紧状态电转换至提升式门完全关闭的全锁紧状态;释放功能,该释放功能用于释放啮合单元2的啮合,从而使提升式门能够打开。啮合单元2包括金属盖板4,该盖板4用螺栓(未示出)安装至提升式门的下端以形成底座构件;金属背板5,该背板5在盖板4上,且用盖板4固定至提升式门;合成树脂主体6,该主体6固定在盖板4和背板5之间,从而和盖板4 一起形成底座构件;锁7以及棘爪8,锁7以及棘爪8可枢转地安装在盖板4的上表面和主体6的下表面之间;合成树脂端子板10,在图10中半锁紧传导板9A、全锁紧传导板9B以及棘爪传导板9C通过立式成型(insert molding)形成在端子板10中;半锁紧检测开关11和全锁紧检测开关12,其可检测锁7的转动位置;棘爪检测开关13,其可检测棘爪8的转动位置;以及锁杠杆14,其可与锁7—起旋转。盖板4在支撑主体6的底座41的每一侧具有安装部42、42。在底座41的中间,形成有锁扣啮合槽411,当提升式门关闭时,锁扣S进入锁扣啮合槽411。在每一个安装部42中具有安装孔421,将盖板4固定至提升式门的螺栓(未示出)布置在该安装孔421中。背板5包括底座51以及安装部52、52,该底座51夹住主体6的上表面。该安装部52、52位于底座51的每一侧,且布置在盖板4的安装部42上表面上。底座51与安装部52、52模制成一体。在每一个安装部52、52中,形成具有内螺纹的孔521,该孔521与向上的螺栓(未示出)啮合,从而将盖板4固定至提升式门。在图11的主体6中一体形成有锁扣啮合槽61,该锁扣啮合槽61向前和向下开口,且与盖板4的锁扣啮合槽411重叠;圆柱形支撑部62,该圆柱形支撑部62在锁扣啮合槽61的右边垂直地延伸;圆柱形支撑部63,该圆柱形支撑部63在锁扣啮合槽61的左边垂直地延伸;弧形开口 65、66,如图5所示的弧形开口 65、66围绕在圆柱形支撑部63的周围;槽盖67,该槽盖67包围锁扣啮合槽61 ;用于向上突起的端子板10的右定位突起68和左定位突起69 ;以及爪6a-6c,其向上突起且与端子板10啮合,从而将端子板10保持在主体6上。在盖板4和主体6之间,通过枢轴16可枢转地安装锁7,枢轴16可旋转地布置在锁扣啮合槽411、61的右边的主体6的圆柱形支撑部62中。锁7在打开方向或在图6和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通过被缠绕在圆柱形支撑部62上的弹簧18约束。随着提升式门关闭,锁7从打开位置(如图7的双点划线所示)经过锁7与锁扣S轻微啮合的半锁紧位置(如图7中的实线所示)转向锁7与锁扣S完全啮合的全锁紧位置(如图6所示)。锁7的表面由合成树脂模制而成。第一检测部71和比第一检测部71低的第二检测部72与锁7 —体模制在锁7的旋转表面上。第一检测部71和第二检测部72穿过主体6的弧形开口 64,且从主体6的上表面突起。锁杠杆14固定至枢轴16的上端,枢轴16与锁7 —起转动。圆柱形突起141固定至锁杠杆14的末端。在盖板4和主体6之间,棘爪8通过可旋转地布置在主体6的圆柱形支撑部63中的垂直枢轴15安装在锁扣啮合槽411、61的左边。棘爪8在啮合方向或图6和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通过被缠绕在圆柱形支撑部63上的弹簧17约束。随着提升式门关闭,锁7从打开位置转向半锁紧位置,且棘爪8通过图7中弹簧17的力与锁7的半锁紧卡子73啮合。锁7转向全锁紧位置,然后棘爪8与锁7的全锁紧卡子74啮合,从而能够阻止锁7在打开方向或图6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圆柱形的检测部82固定至棘爪8的末端。检测部82向上穿过弧形开口 65,然后从主体6的上表面突起。在图7中,当棘爪8在锁7的半锁紧卡子73上啮合,阻止锁7在打开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提升式门保持在没有彻底关闭的状态。在图6中,当棘爪8在锁7的全锁紧卡子74上啮合,锁7保持在全锁紧位置,提升式门保持在全关闭状态。当棘爪8在释放方向或图7和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抵抗弹簧17的力而转动时,棘爪8从半锁紧卡子73或全锁紧卡子74上脱开,由此将锁7从锁扣S释放,从而使提升式门能够打开。操作单元3包括金属底座板31,该底座板31固定至啮合单元2的盖板4 ;马达32,该马达32固定至底座板31的后表面;扇形齿轮35,该扇形齿轮35通过枢轴33可枢转地安装在底座板31的前表面,从而能够使马达32的转动与小齿轮34匹配;开启杠杆37,该开启杠杆37可枢转地安装在啮合单元2的背板5的弯曲部53 ;以及扇形齿轮检测开关38,该扇形齿轮检测开关38可以检测扇形齿轮35的转动位置。底座板31包括安装部311、311,该安装部311、311保持在盖板4的安装部42、42和背板5的安装部52、52之间,且固定至盖板4 ;以及开关安装部312,该开关安装部312按压在小齿轮34的前面。开启杠杆37在中间通过支撑轴36可枢转地安装在背板的弯曲部53,且用缠绕在支撑轴36的弹簧39保持在图1中的待命位置。开启杠杆37包括动作输入部371,该动作输入部371在开启杠杆37的上端,并用布置在提升式门外部的门把手打开该动作输入部371 ;以及接触部372,在图6-8中,该接触部372在下端处可与棘爪8的后端81发生接触。当用门把手打开提升式门时,门把手与开启杠杆37的动作输入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门锁装置,其包括:底座构件,其具有锁扣啮合槽,车体的锁扣进入所述锁扣啮合槽中;锁,其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底座构件,且与所述锁扣在所述锁扣啮合槽中啮合;棘爪,其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底座构件,且与所述锁啮合,以阻止所述锁转动;第一锁检测开关,其检测所述锁的第一转动位置;以及合成树脂端子板,其固定至所述底座构件,锁传导板通过立式成型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中,所述端子板具有第一锁检测开关保持部,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保持部无需连接装置就能保持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所述锁传导板具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暴露至所述锁检测开关保持部且直接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8.31 JP 2011-1889431.一种车门锁装置,其包括: 底座构件,其具有锁扣啮合槽,车体的锁扣进入所述锁扣啮合槽中; 锁,其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底座构件,且与所述锁扣在所述锁扣啮合槽中啮合; 棘爪,其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底座构件,且与所述锁啮合,以阻止所述锁转动; 第一锁检测开关,其检测所述锁的第一转动位置;以及 合成树脂端子板,其固定至所述底座构件,锁传导板通过立式成型形成在所述端子板中,所述端子板具有第一锁检测开关保持部,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保持部无需连接装置就能保持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所述锁 传导板具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暴露至所述锁检测开关保持部且直接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锁,进一步包括第二锁检测开关,所述第二锁检测开关检测不同于所述锁的所述第一转动位置的所述锁的第二转动位置,所述端子板具有第二锁检测开关保持部,所述第二锁检测开关保持部无需连接装置就能保持所述第二锁检测开关,其中,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保持部和所述第二锁检测开关保持部形成在所述端子板的不同表面上,使得所述第一锁检测开关和第二锁检测开关堆叠,且相对于所述锁轴向地保持在所述端子板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转动位置是半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横田佳明,片川峰孝,
申请(专利权)人: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