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神经功能修复的装置及方法,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神经功能受损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而目前又很难利用生物学方法治愈绝大部分的神经系统损伤。从神经功能信息传导通路的角度看,神经功能修复可以在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等层次展开。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是神经修复效果最好的神经假体方法,其刺激方法包括电刺激、磁刺激和光刺激等。随着科学技术和临床水平的提高,神经电刺激修复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其主要是利用神经微电极与功能恢复集成电路完全集成或混合集成的、可植入人体内的系统芯片,以实现神经功能的修复。然而,随着电刺激修复分辨率的提高、神经电刺激临床应用的开展,传统的电刺激逐渐暴露出以下局限性: (1)电刺激方法存在伪迹,在组织液中需振荡才会消失,且时间较长; (2)由于微电极尺寸受加工工艺的限制,且微电极在组织液中会被浸泡腐蚀,故电刺激分辨率的提高会受到微电极阵列的束缚; (3)电刺激的实现是电荷流动形式,生物组织中是离子流动形式,需要两种能量形式的转换,故需考虑电刺激能量在生物组织中的传递与转化,而且电刺激需要考虑植入电路以及植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近红外光刺激神经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器(1)、光纤(2)、微电极阵列(10)、电极转接口(8)、引线(4)、多通道采集仪(5)、传输光缆(6)和计算机(7);所述光纤(2)与激光器(1)连接,激光器(1)产生近红外激光,用于传送到预修复的神经组织(9)上;所述微电极阵列(10)用于插入到预修复的神经组织(9)中,并通过电极转接口(8)、引线(4)与多通道采集仪(5)连接,该多通道采集仪(5)通过传输光缆(6)与计算机(7)连接,多通道采集仪(5)将微电极阵列(10)采集到的诱发电位放大、滤波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计算机(7)处理、显示和存储;所述光纤(2)的光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红外光刺激神经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器(I)、光纤(2)、微电极阵列(10)、电极转接口(8)、引线(4)、多通道采集仪(5)、传输光缆(6)和计算机(7); 所述光纤(2)与激光器(I)连接,激光器(I)产生近红外激光,用于传送到预修复的神经组织(9)上; 所述微电极阵列(10)用于插入到预修复的神经组织(9)中,并通过电极转接口(8)、引线(4 )与多通道采集仪(5 )连接,该多通道采集仪(5 )通过传输光缆(6 )与计算机(7 )连接,多通道采集仪(5)将微电极阵列(10)采集到的诱发电位放大、滤波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计算机(7)处理、显示和存储; 所述光纤(2)的光纤长轴与记录微电极(10)的轴线夹角为0 45° ; 所述激光器(I)产生的近红外的波长范围为780 2526n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光刺激神经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架(3),该定位架(3)包括支撑架(3h)、第一固定棒(3a)、第二固定棒(3f)、角度调节机构和高度调节机构,所述第一固定棒(3a)通过角度调节机构与支撑架(3h)连接,光纤(2)的输出端固定在第一固定棒(3a)上,并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调节光纤(2)输出端的空间位置,所述微电极阵列(10)固定在第二固定棒(3f)上,并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调节微电极阵列(10)的空间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红外光刺激神经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机构由第一螺钉(3b)、第二 螺钉(3c)、连接件(3g)和金属球(3d)组成,金属球(3d)固定在支撑架(3h)上,连接件(3g)的一端与第一固定棒(3a)连接,且第一固定棒(3a)与连接件(3g)之间通过第一螺钉(3b)锁紧,连接件(3g)的另一端与金属球(3d)连接,且连接件(3g)与金属球(3d)之间通过第二螺钉(3c)锁紧;所述高度调节机构为第三螺钉(3e)。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近红外光刺激神经的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器(I)为脉冲式激光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星,侯文生,郑小林,夏楠,汪曼青,万小萍,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