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47234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8 0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端子模组、遮罩壳体、线缆以及外壳体,所述绝缘本体为扁平状,所述端子模组具有若干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遮罩壳体卡持固定于绝缘本体外侧,所述线缆包括若干芯线,所述芯线与所述端子机械及电性地连接,所述外壳体部分地包覆于所述遮罩壳体与线缆外侧。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遮罩壳体与绝缘本体之间卡持固定,从而增强了限位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2010年9月8日公告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第CN101359790号专利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壳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电路板以及与电路板连接的支架。现有金属壳体与绝缘本体之间的连接没有设置卡扣结构,从而容易产生松动,进而影响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使用。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限位功效好等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端子模组、遮罩壳体、线缆以及外壳体,所述绝缘本体为扁平状,所述端子模组具有若干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遮罩壳体卡持固定于绝缘本体外侧,所述线缆包括若干芯线,所述芯线与所述端子机械及电性地连接,所述外壳体部分地包覆于所述遮罩壳体与线缆外侧。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所述基部的厚度大于对接部的厚度。进一步地,所述遮罩壳体包括遮罩于对接部上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卡持部,所述基部上设有凸块,所述卡持部上设有与凸块卡持配合的收容槽。进一步地,所述基部上设有凹块,所述卡持部包括向一侧延伸并与所述凹块对应的梁,所述梁压入凹块内与凹块紧密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的下方设有收容槽,所述遮罩壳体设有与收容槽配合的舌片。进一步地,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绝缘本体两侧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卡扣的扣片。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供所述扣片由后向前插入的安装槽。进一步地,所述一对扣片均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弹臂,所述主体部上向内侧凸伸有止挡部。进一步地,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夹线座体,所述一对扣片均包括自主体部向后延伸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与夹线座体干涉配合以将卡线座体固持在线缆连接器组件内。进一步地,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夹线座体,所述夹线座体的上方及下方均设有卡线槽,所述各芯线固定限位于相应卡线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模组具有端子座体,自所述端子座体两侧缘向外凸伸有导引块,所述扣片的止挡部沿前后方向止挡于所述导引块后侧。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基部内设有前后贯穿基部的安装孔及与安装孔相连通的一对导引槽,所述端子模组的导引块与所述扣片的止挡部收容与所述导引槽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遮罩壳体与绝缘本体之间卡持固定,从而增强了限位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的第一视角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的第二视角立体图。图5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的第三视角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端子模组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与端子模组组合后的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端子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遮罩壳体的立体图。图10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扣片立体图。图11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夹线座体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I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在绝缘本体10上的端子模组20、安装在绝缘本体10外侧并与绝缘本体10卡持固定的遮罩壳体3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卡扣的一对扣片40、夹线座体50、外壳体60及与端子模组20电性连接的线缆70。请参阅图3至图5以及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向前延伸形成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12,所述基部11的厚度大于对接部12的厚度。所述基部11上设有向上凸起的凸块110、设置在凸块110两侧的凹块111、设置在基部11下方的收容槽112、前后贯穿基部11的安装孔113、与安装孔113相连通的一对导引槽114以及与导引槽114相连通的安装槽115。所述对接部12包括靠近基部11的连接部120、设于自由端的配合部121以及设置在连接部120与配合部121之间的中间部122,所述中间部122上设有若干通孔1220。所述连接部120上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限位槽1200,各限位槽1200与相应的通孔1220对应。所 述配合部121上设有若干端子槽1210,各端子槽1210与相应的通孔1220相连通。端子槽1210的开口方向与限位槽1200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对接部12在限位槽1200与通孔1220结合处设有导引斜坡123,所述对接部12的两侧均设有让位槽124。请参阅图6至图7所示,所述端子模组20包括端子座体21及镶埋成型(Insertmolding)于所述端子座体21内的并排排列的若干端子22。所述各端子22包括延伸超出端子座体21的接触部220、镶埋在端子座体21内的固持部221以及暴露在端子座体21表面的焊接部222。所述端子座体21包括若干定位孔210、向两侧凸伸的导引块211以及设置在端子座体21 —侧的定位块212。所述定位孔210排列成两排,各定位孔210设置在相邻的端子22之间,所述定位孔210系由端子座体21与端子22镶埋成型时用以固定端子22的治具并在成型完成后移除形成。所述导引块211沿绝缘本体10的导引槽114将端子模组20通过安装孔113由后向前插入安装到绝缘本体10上,所述导引块211可起上下左右限位及导引功能。所述定位块212与绝缘本体10卡扣配合从而将端子模组20牢靠地安装到绝缘本体10上。所述定位块212的前端设有斜面从而可以导引端子座体21与绝缘本体10卡扣。请参阅图8所示,所述端子22在与端子座体21镶埋成型之前,所述端子22之间通过端子料桥23连接在一起,从而防止各端子22在镶埋成型产生偏移,镶埋成型完成后再将端子料桥23冲切移除,从而使得各端子22可以传递独立的信号或者电流。端子22与端子料带24之间设有折断线以便于在镶埋成型完成后将料带24折断去除。相邻端子22的焊接部222交替位于不同两个平面内,从而使得焊接部222形成两排分别暴露于端子座体21的上下面上。端子模组20在插入安装到绝缘本体10过程中,端子22的接触部220受到绝缘本体10上的导引斜坡123作用从而可以顺畅地进入到相应的通孔1220内,从而防止端子22撞歪或者撞斜,所述端子22穿过通孔1220以收容到相应的端子槽1210内,连接部120上设有的限位槽1200与相应的端子22配合从而在端子22推入初期可以限位管控左右位置。请参阅图9所示,所述遮罩壳 体30包括遮罩于对接部12上的主体部31、自主体部31向上向后延伸形成的卡持部32、自主体部31向下向后延伸的舌片33。所述卡持部32上设有收容槽320,当绝缘本体10推入遮罩壳体30后,绝缘本体10上的凸块110与收容槽320卡持固定,从而可以将遮罩壳体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端子模组、遮罩壳体、线缆以及外壳体,所述绝缘本体为扁平状,所述端子模组具有若干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遮罩壳体卡持固定于绝缘本体外侧,所述线缆包括若干芯线,所述芯线与所述端子机械及电性地连接,所述外壳体部分地包覆于所述遮罩壳体与线缆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端子模组、遮罩壳体、线缆以及外壳体,所述绝缘本体为扁平状,所述端子模组具有若干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遮罩壳体卡持固定于绝缘本体外侧,所述线缆包括若干芯线,所述芯线与所述端子机械及电性地连接,所述外壳体部分地包覆于所述遮罩壳体与线缆外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形成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所述基部的厚度大于对接部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罩壳体包括遮罩于对接部上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卡持部,所述基部上设有凸块,所述卡持部上设有与凸块卡持配合的收容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上设有凹块,所述卡持部包括向一侧延伸并与所述凹块对应的梁,所述梁压入凹块内与凹块紧密配合。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的下方设有收容槽,所述遮罩壳体设有与收容槽配合的舌片。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戴宏骐洪永炽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