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44825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8 0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探头喷嘴(1)、测试开关(2)、传感器单元、控制阀门(4)、控制器(6)、主控单元(8)、电源(7)以及终端气罐(9);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测试装置内;所述探头喷嘴(1)与所述终端气罐(9)的气体出口端相连接;所述测试开关(2)与所述控制器(6)相连;所述控制阀门(4)的信号端与所述控制器(6)相连;所述控制器(6)通过管路与所述主控单元(8)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不受地点限制,易于实现对野外或岩心中的缝洞岩石孔隙度、渗透率的实时检测,具有测量迅速、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等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岩石测量工具,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岩石表面孔隙度、渗透率测试仪,大都设备庞大,所有的测试工作必须在具备专业测试设备的室内场所进行,不能直接在野外进行取样测试;而且被测岩石需要经过预先加工得到特定形状和大小后方可用于测试,对岩石的前处理要求也很高(如烘干、浸油等),测试过程相对复杂,完成一次测试所需时间也较长,至少需要4个小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的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的携带不便以及测试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 一种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本技术的设计思路如下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探头喷嘴1、测试开关2、传感器单元、控制阀门4、控制器6、主控单元8、电源7以及终端气罐9 ;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测试装置内;所述探头喷嘴I与所述终端气罐9的气体出口端相连接;所述测试开关2与所述控制器6相连;所述控制阀门4的信号端与所述控制器6相连;所述控制器6通过管路与所述主控单元8电连接;所述电源7分别与所述控制器6和测试模块8相连接。为了解决气源时时补给的问题,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储备气罐5 ;所述储备气罐5与所述控制阀门4连接;所述储备气罐5的气体出口端通过所述控制阀门4的控制与所述终端气罐9的气体入口相连接。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探头控制手柄3,所述探头控制手柄3设置在所述探头探嘴I的一端,且所述测试开关设置在所述探头控制手柄3上;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探头控制手柄3内;所述终端气罐9气体出口的压力管线穿过所述探头控制手柄3并与所述探头喷嘴I相连接;所述控制阀门4气体出口的压力管线穿过所述探头控制手柄3并与所述终端气罐9的气体入口相连接。所述装置的电路走向和控制信号的走向采用所述压力传感器测量所述探头探嘴I的气体压力值,并通过线路将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器6 ;所述控制器6内设压力传感器信号接收模块,接收压力模拟信号,并经过模数转换模块后将压力信号及时间输出至所述主控单元8 ;述主控单元8包括信号采集,信号处理和信号输出模块,对采集到的压力信号及时间,进行处理后,输出;所述主控单元8将控制指令通过所述控制器6对控制阀门4进行开关操作。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终端气罐9的气体入口,探测所述终端气罐9的气体压力。在所述终端气罐9与所述探头探嘴I的气体压力管路中还设置有开关控制元件10,所述测试开关2 —端与开关控制元件1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6相连接。在具体的应用中,所述控制阀门4为单向导通的方向控制阀,所述控制阀门4两端分别通过信号控制电缆与所述控制器6相连接;所述控制阀门4的气体入口通过压力管线与储备气罐5的气体出口相连接,所述控制阀门4的气体出口通过压力管线与所述终端气罐9的气体入口相连接。所述控制阀门4为阀门组。所述主控单元8包括ARMlI芯片组以及通讯控制器。所述装置集成在200mmX 380mmX 200mm的空间内,其重量小于等于15kg。本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2所示,在检测中,首先将探头喷嘴I插入预处理好的岩石孔洞中,在探头喷嘴I与被测岩石之间形一定容积的密闭空腔,然后按下测试开关2,测试开关2将开启信号传递给控制器6,控制器6发出开启指令给控制阀门4,控制阀门4将终端气罐9与探头控制手柄3之间的回路打开,压力气体通过探头控制手柄3注入探头探嘴I中,探头喷嘴I与被测岩石之间的空腔中此时形成高压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岩石之间的孔隙度差异会使这个高压区的压力下降过程也有所不同;与此同时,这些测量数据,包括时间、压力通过信号电缆以及控制器6实时回传到主控模块8中,通过人机界面展示给测量者,测试结束后,SP压力下降到趋于稳定值或0,主控模块8会自动整合这些数据通过预置好的公式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用户所需结果孔隙度值和渗透率值。每次测试结束后,储备气罐5会根据用户设定自动或手动,通过控制阀门4给终端气罐9进行气体补给,以便下次测量。本技术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不受地点限制,易于实现对野外或岩心中的缝洞岩石孔隙度、渗透率的实时检测,具有测量迅速、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际工作状态示意图。附图编号说明1-探头喷嘴;2_测试开关;3_探头控制手柄;4_控制阀门;5_储备气罐;6-控制器;7-电源;8_主控模块;9_终端气罐;10_开关控制阀门;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该装置集成在200mmX 380mmX 200mm的空间内,其重量为15kg。本装置包括探头喷嘴1、测试开关2、探头控制手柄3、控制阀门4、储备气罐5、控制器6、电源7、主控模块8以及终端气罐9。探头喷嘴I与探头控制手柄3相连接,终端气罐9气体出口的压力管线穿过探头控制手柄3并与探头喷嘴I相连接,且该压力管线上设有开关控制元件10。 探头控制手柄3中设有测试开关2,测试开关2通过控制管线分别与控制器6和开关控制阀门10相连接。探头控制手柄3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探头控制手柄3中,并设置在靠近终端气罐9的气体入口处,压力传感器通过信号控制电缆与控制器6相连接。控制阀门4为单向导通的方向控制阀,其型号为DH1-0631/2/P-X 24DC,生产厂家为意大利的ATOS公司。开关控制元件10为阀门,其型号为DH1-0630/2-X24DC,生产厂商为意大利的ATOS公司。控制阀门4为阀门组,阀门组的气体入口相汇合并连接至储备气罐5;二者的气体出口的压力管线均穿过探头控制手柄3并与终端气罐9的气体入口相连接。阀门组两端均通过信号控制电缆与控制器6相连接。控制器6中设置有接收传感器,接收传感器通过控制管线与探头控制手柄3中的压力传感器相连接。测试模块8通过信号控制电缆与控制器6相连接,测试模块8包括ARMll芯片组以及通讯控制器。控制阀门4的电压参数为24±10% V,响应时间为375ms。电源7分别与控制器6和测试模块8相连接。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技术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技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结构,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优选地,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探头喷嘴(1)、测试开关(2)、传感器单元、控制阀门(4)、控制器(6)、主控单元(8)、电源(7)以及终端气罐(9);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测试装置内;所述探头喷嘴(1)与所述终端气罐(9)的气体出口端相连接;所述测试开关(2)与所述控制器(6)相连;所述控制阀门(4)的信号端与所述控制器(6)相连;所述控制器(6)通过管路与所述主控单元(8)电连接;所述电源(7)分别与所述控制器(6)和测试模块(8)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探头喷嘴(I)、测试开关(2)、传感器单元、控制阀门(4)、控制器(6)、主控单元(8)、电源(7)以及终端气罐(9); 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测试装置内; 所述探头喷嘴(I)与所述终端气罐(9)的气体出口端相连接;所述测试开关(2)与所述控制器(6)相连;所述控制阀门(4)的信号端与所述控制器(6)相连;所述控制器(6)通过管路与所述主控单元(8 )电连接;所述电源(7 )分别与所述控制器(6 )和测试模块(8 )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储备气罐(5);所述储备气罐(5)与所述控制阀门(4)连接;所述储备气罐(5)的气体出口端通过所述控制阀门(4)的控制与所述终端气罐(9)的气体入口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试装置还包括探头控制手柄(3),所述探头控制手柄(3)设置在所述探头喷嘴(O的一端,且所述测试开关设置在所述探头控制手柄(3)上;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探头控制手柄(3)内; 所述终端气罐(9)气体出口的压力管线穿过所述探头控制手柄(3)并与所述探头喷嘴(I)相连接;所述控制阀门(4)气体出口的压力管线穿过所述探头控制手柄(3)并与所述终端气罐(9)的气体入口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缝洞岩石孔渗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传感器测量所述探头喷嘴(I)的气体压力值,并通过线路将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器(6);所述控制器(6)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志江李彤赵艳艳崔书岳张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