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缸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12724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20 01:56
一种汽缸套,能减小壁厚而实现轻量化,该汽缸套(10)具有多条从外周面朝向壁内且向斜上方开设的第一冷却孔(15),在上端面的板厚方向的中央部具有第一周槽(16),所述第一冷却孔(15)的出口被设成,在形成所述第一周槽(16)的底面,该出口的俯视形状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或圆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船用柴油机等内燃机的汽缸套
技术介绍
作为适用于船用柴油机等内燃机的汽缸套,已知有这样一种汽缸套在其内部(臂内)具有相对于与汽缸轴垂直的平面倾斜的冷却孔(以下称为“冷却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 - 214933号公报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汽缸套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内周面压缩应力为最大,在外周面拉伸应力为最大。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汽缸套中,在位于最上部外周面的冷却孔(钻孔,切削加工孔)的出口(横截面,日文木口)周缘部,热应力变大。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汽缸套中,难以减小壁厚而获得轻量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减小壁厚而获得轻量化的汽缸套。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形态的汽缸套,具有多条从该汽缸套的外周面朝向壁内并向斜上方开设的第一冷却孔,在该汽缸套的上端面的、板厚方向的中央部具有第一周槽,所述第一冷却孔的出口被设成,在形成所述第一周槽的底面,该出口的俯视形状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或圆形。采用所述第一形态的汽缸套,例如,如图11所示,第一冷却孔15的出口被设在板厚方向的中央部即应力0(零)点(压缩应力和拉伸应力都不作用的点)附近,且被设在所作用的热应力小于最上部外周面处的热应力的部位(区域)。另外,第一冷却孔的出口被设成,在形成第一周槽的底面该出口的俯视形状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或圆形。由此,能减小壁厚而实现外径的小径化,能实现轻量化,并能缓和(减轻)上部冷却孔的出口处的应力集中。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形态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具有上述任一种汽缸套;以及汽缸盖,该汽缸盖具有多条从该汽缸盖的下端面朝向壁内并向斜上方开设的第二冷却孔,在该汽缸盖的下端面的、板厚方向的外周部具有第二周槽,并且该汽缸盖配置在所述汽缸套之上,将位于所述汽缸套的上方的开口封住,所述第二冷却孔的入口设在形成所述第二周槽的壁面或底面上。采用所述第二形态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从第一冷却孔的出口流入第一周槽内的冷却介质(例如冷却水),例如通过形成于图3所示的凸部28的外周侧壁面(形成周槽25的内周侧壁面)与形成周槽16的外周侧壁面之间的间隙而流入第二周槽25内,之后从第二冷却孔24的入口流入第二冷却孔24内。由此,不需要以往技术所必须的冷却介质连接配件以将从第一冷却孔的出口流出的冷却介质导入到第二冷却孔的入口,能实现汽缸套与汽缸盖之间的接合部(连接部)处结构的简单化。另外,由于可不需要冷却介质连接配件,故能实现汽缸套与汽缸盖之间的接合部(连接部)处外径的小径化,并可实现轻量化。在所述第二形态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中,更佳的结构是在当罩在所述汽缸套之上时位于所述第一周槽和所述第二周槽的内周侧的所述下端面的、板厚方向的内周部具有第三周槽,并设有将通过所述汽缸套的上端面与所述汽缸盖的下端面之间而流入所述第三周槽内的燃烧气体导入到设在所述汽缸盖的外周面上的开口的排气通道。采用这种结构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可不需要以往技术所必须的在异常燃烧时释放气体压力用的释放阀,可实现汽缸盖周围结构的简单化。在上述结构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中,更佳的是,所述排气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周槽的附近地设置。采用这种内燃机的冷却构造,通过排气通道的燃烧气体由在第二周槽内通过的冷却介质冷却。由此,能使从设于汽缸盖外周面的开口喷出的燃烧气体的温度下降,能确保在内燃机周围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例如船舶的轮机员、机务员)的安全。在上述结构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中,更佳的是,具有嵌在所述汽缸盖的外周面上并在与所述汽缸盖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排气用空间的缸盖外筒,所述排气用空间形成为,将通过所述排气通道而从所述汽缸盖的外周面的喷出的燃烧气体沿所述汽缸盖的外周面向下方引导。采用这种结构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通过排气通道而从设于汽缸盖的外周面的开口喷出的燃烧气体,沿汽缸盖的外周面而被向下方引导。即,从设于汽缸盖的外周面的开口喷出的燃烧气体,不会喷向在内燃机周围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例如船舶的轮机员、机务员)。由此,能进一步确保在内燃机周围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例如船舶的轮机员、机务员)的安全。在上述结构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中,更佳的是,在形成所述第一周槽的内周侧壁面设有沿周向收容O形圈的第四周槽,在该第四周槽的内周侧且与形成所述第三周槽底部的底面相对的所述汽缸套的上端面,设有沿汽缸轴向所述汽缸套的下端面凹入的隔热用的槽。采用这种内燃机的冷却构造,利用滞留在隔热用的槽内的空气层来降低收容于第四周槽的O型圈的热负荷(转换为温度大约为10° C)。由此,能防止O形圈因热量而损伤,可实现O形圈的长寿命化,能使O形圈的维修保养间隔变长。在上述结构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中,更佳的是,在所述汽缸盖的下端面,设有嵌入第四周槽的第三凸部,该第三凸部由形成所述第二周槽的内周面的壁面、与该壁面连续的所述下端面、以及与该下端面连续并形成所述第三周槽的外周面的壁面形成,该第四周槽设在位于所述第一周槽的内周侧的所述汽缸套的上端面,在形成该第三凸部的外周侧壁面设有沿周向收容O形圈的第五周槽。采用这种内燃机的冷却构造,防止气体从汽缸盖与汽缸套的接合面泄漏的O形圈,配置在温度比汽缸套低的汽缸盖侧,收容于第五周槽的O形圈的热负荷比上述的隔热用的槽的热负荷小。由此,能防止O形圈因热量而损伤,可实现O形圈的长寿命化,能使O形圈的维修保养间隔变长。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形态的内燃机,具有上述任一种汽缸套或上述任一种内燃机的冷却构造。采用上述第三形态的内燃机,由于具有能减小壁厚而实现外径的小径化、并能实现轻量化的汽缸套,因此,内燃机整体能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专利技术的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汽缸套,起到这样的效果可使壁厚减小而实现轻量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汽缸套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汽缸套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将图2的主要部分予以放大表示的示图。图4是表不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汽缸套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从汽缸套的内侧看设于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汽缸套的上部的上部冷却孔的示图。图6是表示从汽缸套的外侧看设于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汽缸套的上部的上部冷却孔的示图。图7是将图2的主要部分予以放大表示的示图。图8是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汽缸套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9是图8中的IX — IX向剖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汽缸套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1是用于说明作用于以往技术和本专利技术的冷却孔的出口的应力的视图。图12是用于说明作用于以往技术和本专利技术的冷却孔的出口的应力的视图。图13是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汽缸套的内燃机冷的却构造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4是将图13的主要部分予以放大表示的示图。图15是表不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汽缸套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的俯视图。符号说明10 汽缸套15上部冷却孔(第一冷却孔)16(第一)周槽17(第四)周槽20汽缸盖21缸盖外筒24下部冷却孔(第二冷却孔)25(第二)周槽27(第三)周槽30排气用空间31排气通道44隔热用的 槽50汽缸套51(第四)周槽60汽缸盖61(第三)凸部62(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8.17 JP 2010-1825651.一种汽缸套,其特征在于,具有多条从该汽缸套的外周面朝向壁内并向斜上方开设的第一冷却孔,在该汽缸套的上端面的、板厚方向的中央部具有第一周槽,所述第一冷却孔的出口被设成,在形成所述第一周槽的底面,该出口的俯视形状呈椭圆形或长圆形或圆形。2.一种内燃机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缸套;以及汽缸盖,该汽缸盖具有多条从该汽缸盖的下端面朝向壁内并向斜上方开设的第二冷却孔,在所述下端面的、板厚方向的外周部具有第二周槽,并且该汽缸盖配置在所述汽缸套之上,将位于所述汽缸套的上方的开口封住,所述第二冷却孔的入口设在形成所述第二周槽的壁面或底面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汽缸盖的、当罩在所述汽缸套之上时位于所述第一周槽和所述第二周槽的内周侧的下端面的、板厚方向的内周部具有第三周槽,并设有将通过所述汽缸套的上端面与所述汽缸盖的下端面之间而流入所述第三周槽内的燃烧气体导入到设在所述汽缸盖的外周面上的开口的排气通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门胁刚国弘信幸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