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铅碳电池板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09160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1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铅碳电池板栅,所述板栅包括极耳、边框及边框内纵横交错的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所述纵向筋条在极耳侧沿边框中部向两侧呈放射线状分布,所述纵向筋条自下向上逐渐加粗,所述边框的上框由极耳向两侧逐渐变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更适配铅碳电池,结构合理,使板栅整体内阻降低,不仅有利于电流导通,和常规板栅相同重量条件下还能延长板栅的使用寿命、提高电池电容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生产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铅碳电池板栅
技术介绍
随着世界低碳经济的开展,及国家对新能源领域政策的相继出台,结合铅酸电池成熟的生产工艺、低廉的价格和较高的安全可靠性等优势,国内外专家提出将电容碳和铅负极混合制成新型铅碳电池,该种电池具有超级电容器高功率、长寿命特性和铅蓄电池高能量、低成本、安全性。和常规电池相比,铅碳电池更适用于部分荷电状态、浅充浅放、高频率、大电流充放电,这将对铅碳超级电池板栅提出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铅碳电池板栅,更适配新型铅碳电池,结构合理,提高电池电容量和板栅使用寿命。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铅碳电池板栅,所述板栅包括极耳、边框及边框内纵横交错的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所述纵向筋条在极耳侧沿边框中部向两侧呈放射线状分布。本技术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纵向筋条除中间加强筋以外自下向上逐渐加粗。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边框的上框由极耳向两侧逐渐变细。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边框的四角呈圆弧形。本技术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板栅厚度为1. 0-3. 0m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点一、依据极板不同位置充放电时电流密度不同,本技术采用纵向筋条在极耳侧沿边框中部向两侧呈放射线状分布结构,可提高电池使用寿命。二、由于电流自下向上流动,板栅上部腐蚀更快,本技术采用纵向筋条除中间加强筋以外自下向上逐渐加粗结构,不仅有利于电流导通,和常规板栅相同重量条件下还能延长板栅上部的使用寿命。三、本技术板栅边框上框由极耳向两侧逐渐变细,电流由两侧和下面向极耳部分汇流,使板栅整体内阻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图。图2为图1的A-A放大剖视图。图3为图1的M-M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板栅包括极耳1、边框2及边框2内纵横交错的横向筋条3和纵向筋条4,所述纵向筋条4在极耳I侧沿边框2中部向两侧呈放射线状分布。所述纵向筋条4除中间加强筋41以外自下向上逐渐加粗。所述边框2的上框21由极耳I向两侧逐渐变细。 所述边框的四角呈圆弧形。所述板栅厚度可 控制在1. 0-3. Omm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铅碳电池板栅,所述板栅包括极耳(1)、边框(2)及边框(2)内纵横交错的横向筋条(3)和纵向筋条(4),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筋条(4)在极耳(1)侧沿边框(2)中部向两侧呈放射线状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铅碳电池板栅,所述板栅包括极耳(I)、边框(2)及边框(2)内纵横交错的横向筋条(3)和纵向筋条(4),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筋条(4)在极耳(I)侧沿边框(2)中部向两侧呈放射线状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铅碳电池板栅,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筋条(4)除中间加强筋(41)以外自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飞方明学杨惠强宫江平赵冬冬
申请(专利权)人:天能集团江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