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动力电池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09152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1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车动力电池连接结构。属于电动车动力电池技术领域,该连接结构与两电池的电池极柱连接,电池极柱的圆柱形内孔的上端部为圆锥形;该连接结构包括两个连接螺栓、两个连接头及一个连接铜排体;其中,连接头为带有与电池极柱内相匹配的圆锥体,并开有与连接螺栓相匹配的内孔;两个连接头的上端分别与连接铜排体的一端相焊连,每个连接头下端插入到一个电池极柱孔中,两个连接螺栓分别通过连接头的孔与电池柱的下端部孔的内螺纹螺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大容量电池连接件的接触电阻,进而减少电池能量的连接损失。还可有效起到防水、防烧的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动车动力电池
,应用于大容量的动力电池之间的串联或并联连接。特别涉及能有效降低接触电阻的一种动力电池的串联接线结构。
技术介绍
电动车动力电池一般需要两两电池进行串联或并联,目前,所采用的两电池极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该连接结构利用电池原有的极柱14进行连接;这种连接结构由二个螺栓12、二个铜片13和与铜片焊接的软导线11组成,其中每个铜片13—端开有孔置于一个电池极柱的上表面,且铜片的孔与电池极柱14的中孔相通,每个螺栓12穿过铜片13的孔插入到一个电池极柱14的中孔中,与电池极柱中孔下端部的内螺纹螺合,压紧铜片13和极柱14,软导线11与另一电池的中的铜片相焊接实现两电池之间的连接。上述连接结构的铜片13和极柱14的接触面积不足,造成螺栓12在一定的压力下所实现的接触电阻大,不能满足设计需求。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流很大,很容易发生电池极柱发热、连接件发热等情况,电池整体升温,进而造成电池极柱与壳体之间因发热而脱离,电池漏液等现象。同时,因接触电阻过大,电池能量中很大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扩散掉了,没有发挥动力作用。因此动力电池组内个电池之间的连接方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动力电池的应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连接方式不能有效降低接触电阻、降低能量损失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车动力电池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能够大幅度降低大容量电池连接件的接触电阻,进而减少电池能量的连接损失。进一步还可有效解决连接件的防水、防烧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车动力电池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结构与两电池的电池极柱连接,电池极柱的圆柱形内孔的上端部为圆锥形;该连接结构包括两个连接螺栓、两个连接头及一个连接铜排体;其中,连接头为带有与电池极柱内相匹配的圆锥体,并开有与连接螺栓相匹配的内孔;两个连接头的上端分别与连接铜排体的一端相焊连,每个连接头下端插入到一个电池极柱孔中,两个连接螺栓分别通过连接头的孔与电池柱的下端部孔的内螺纹螺合。本技术的特点及有益效果本技术应用于大容量的动力电池之间的串联或并联连接。它是在大容量的动力电池串联或并联连接时,电池极柱与连接头、连接头与连接头之间的一种连接结构。本技术在电池极柱与连接头采用锥面接触,保证接触面积符合电流负载的要求;连接头之间的连接采用曲型铜带,有效消除强烈震动引起的冲击;还可对连接头的外露部分和连接铜排体的外表使用阻燃塑料塑封工艺,有效实现防水、防火。连接铜还带上预留有管理板的连接引出线孔和测量孔,可用于带有管理系统的电池组,并方便装配和维护的测量。本技术可降低电池连线的接触电阻,有效防止大容量电池在充放电时的连接器件发热。大大减少电池因极柱发热造成的漏液现象,同时有效起到防水、防烧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已公开的连接结构。图2是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连接铜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动车动力电池连接结构,如图2所示,该连接结构与两电池的电池极柱21进行连接,但将原有电池极柱的圆柱形内孔的上端部改为圆锥形,下端部仍为带有内螺纹的圆柱形孔;该连接结构包括两个连接螺栓22、一个连接铜排体24 ;其中连接铜排体24的结构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连接铜排31、连接头32和连接弯角33 ;连接头32为带有与电池极柱内相匹配的圆锥体,并开有与连接螺栓相匹配的内孔;两个连接头的上端外圆分别与连接弯角33的内孔过盈配合连接,两个连接弯角33与连接铜排31对称焊接。每个连接头下端插入到一个电池极柱21孔中,两个连接螺栓23分别通过连接头32的孔与电池柱的下端部孔的内螺纹螺合,即将两个电池连接起来。本技术还可包括二个密封盖23,用于盖在螺栓上端,实现连接结构与电池极柱的密封。本连接结构对两电池连接时,用连接螺栓23将连接铜排体24中的连接头32与电池极柱21中孔内锥面接触,控制尺寸和配合间隙,保证接触面面积符合电流强度的要求。并固定牢固,应确保紧固扭矩> 200N · CM。螺栓与极柱压紧螺合连接后用密封盖23密封。连接铜排体24两端的两个连接头与连接弯角、连接铜排相连,即完成两电池的串联或并联连接。本技术中电池极柱21是电池生产时预置在电池内的一部分。与现有的电池极柱有所不同,本技术将电池极柱的圆柱内孔的上端部改为锥孔,即将已有结构铜片与极柱端面接触改为连接头与极柱内锥面接触。随着连接螺栓23的不断拧紧,连接头32与电池极柱21的接触越来越良好。本技术的连接结构各部件的具体实施例分别说明如下本技术的连接铜排体24为连接体,它的实施例结构如图3所示,一个弧形连接铜排31、L型连接弯角33焊接在连接铜排31两端,连接弯角的水平面上开有圆孔,能使锥度连接头32插入该孔中并过盈配合。在弧形连接铜排31的弧形表面上还可开有两个通孔,作为管理板连线孔34和测量孔35。管理板连线孔可焊接管理板连线,测量孔可随时监测充放电电流和电压。锥度连接头32与连接弯角33过盈配合后焊接,焊接要求接触良好,焊接后成为一体,连接头的外露部分和连接铜排体的外表使用阻燃塑料塑封工艺,有效实现防水、防火。本技术的螺栓与已有的连接结构的螺栓相同,可选用与电池极柱内孔相匹配的标准件。 本技术的密封盖采用阻燃材料注塑加工,耐温300°C,阻燃,不自燃,有一定弹性。连接铜排体24,除了连接头32的锥面以外的部分均采用阻燃材料进行塑封,连接头32与连接螺栓22连接的部位预留圆孔,与密封盖配合。连接完成后,用密封盖将此圆孔密封。塑封的厚度不小于I毫米,起到绝缘、密封的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动力电池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结构与两电池的电池极柱连接,电池极柱的圆柱形内孔的上端部为圆锥形;该连接结构包括两个连接螺栓、两个连接头及一个连接铜排体;其中,连接头为带有与电池极柱内相匹配的圆锥体,并开有与连接螺栓相匹配的内孔;两个连接头的上端分别与连接铜排体的一端相焊连,每个连接头下端插入到一个电池极柱孔中,两个连接螺栓分别通过连接头的孔与电池柱的下端部孔的内螺纹螺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动力电池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结构与两电池的电池极柱连接,电池极柱的圆柱形内孔的上端部为圆锥形;该连接结构包括两个连接螺栓、两个连接头及一个连接铜排体;其中,连接头为带有与电池极柱内相匹配的圆锥体,并开有与连接螺栓相匹配的内孔;两个连接头的上端分别与连接铜排体的一端相焊连,每个连接头下端插入到一个电池极柱孔中,两个连接螺栓分别通过连接头的孔与电池柱的下端部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贵龙邓素玲
申请(专利权)人:鄂尔多斯市紫荆创新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