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6679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9 00:15
一种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包括:一连动床椅部,其具有一背部、一坐部、一支撑踏部及一连动部;背部的一端设有一第一枢接部及一第二枢接部;支撑踏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三枢接部及一第四枢接部;坐部的两端分别枢接第一及第三枢接部,连动部的两端分别枢接第二及第四枢接部;坐部具有一底面,具有一对第一滑动部;一底座具有一支架部、一活动轮组、一升降机构及一底座滑轨;活动轮组设于支架部上;升降机构设于支架部上;一辅助架具有一辅助滑动部及一辅助滑轨;辅助滑动部滑动的设于底座滑轨上,坐部的第一滑动部及支撑踏部的第二滑动部滑动的设于辅助滑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兼具单动力单自由度驱动四动作、动作稳固及成本较低的优点及功效。(*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特别是指一种单一升降机构的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其兼具单动力单自由度驱动四动作、动作稳固及成本较低的优点及功效。
技术介绍
如图7所示,其是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563530号可电动调整座椅升降、旋转、平移与平躺功能的转位型轮椅,其利用两个电动缸91分别带动该椅背92及该脚踏板支架93,达到坐、躺的结构变化。 另外,在升降方面,其利用一升降马达94带动一传动齿轮95旋转,该传动齿轮95则经由一传动齿轮链条96带动升降齿轮97旋转,进而带动升降杆98相对于固定柱981移动,使一骨架99相对于一轮椅外框架90A上下移动,得到轮椅的升降功能。由此可知,现有技术的可电动调整座椅升降、旋转、平移与平躺功能的转位型轮椅,在坐、躺的结构变化需要两个电动缸来带动,在升降方面又需要一升降马达94,不但设计较为繁杂,且需多个动力源来带动,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有必要研发新产品,以解决上述缺点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需要多个动力来源及制造成本较高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其兼具单动力单自由度驱动四动作、动作稳固及成本较低的优点及功效。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动床椅部,其具有一背部、一坐部、一支撑踏部及一连动部;该背部的一端设有一第一枢接部及一第二枢接部;该支撑踏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三枢接部及一第四枢接部;该坐部的两端分别枢接该第一枢接部及该第三枢接部,该连动部的两端分别枢接该第二枢接部及该第四枢接部;该坐部具有一底面,且具有一对第一滑动部,而该支撑踏部具有一第二滑动部;又,该连动床椅部具有一座椅状态及一展开状态;一底座,其具有一支架部、一活动轮组、一升降机构及一底座滑轨;该活动轮组设于该支架部上;该升降机构设于该支架部上,并具有一升降枢接端,用以枢接于该坐部的底面;该升降机构至少具有一最低位置、一中段位置及一最高位置;一辅助架,其具有一辅助滑动部及一辅助滑轨;该辅助滑动部可滑动的设于该底座滑轨上,该坐部的第一滑动部及该支撑踏部的第二滑动部可滑动的设于该辅助滑轨上;该辅助滑轨具有一上弧槽、一直槽及一下弧槽;借此,当该升降机构位于该最低位置时,该第一滑动部位于该直槽,该第二滑动部位于该下弧槽,且该连动床椅部呈平放的展开状态;当该升降机构由该最低位置升高至该中段位置时,该第一滑动部及该第二滑动部皆位于该直槽,且该连动床椅部由该展开状态被连动成该座椅状态;当该升降机构由该中段位置升高至该最高位置时,该第一滑动部位于该上弧槽,该第二滑动部位于该直槽,且该连动床椅部由该座椅状态被连动成直立的展开状态。所述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其中,该支撑踏部又具有一踏板部。所述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其中,该升降机构为一电动缸。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兼具单动力单自由度驱动四动作、动作稳固及成本较低的优点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的分解示意图。图2A是本技术的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的示意图。图2B是本技术的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的侧视示意图。图2C是本技术的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的简单示意图。图3A是本技术的动作过程一的示意图。图3B是本技术的动作过程一的侧视示意图。图4A是本技术的动作过程二的示意图。图4B是本技术的动作过程二的侧视示意图。图5A是本技术的动作过程三的示意图。图5B是本技术的动作过程三的侧视示意图。图6A是本技术的辅助站立动作过程一的示意图。图6B是本技术的辅助站立动作过程二的示意图。图6C是本技术的辅助站立动作过程三的示意图。图7是现有技术的电动轮椅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0连动床椅部11背部111第一枢接部112第二枢接部12坐部121底面122第一滑动部13支撑踏部131第三枢接部132第四枢接部133第二滑动部134踏板部14连动部20底座21支架部22活动轮组23升降机构231升降枢接端24底座滑轨30辅助架31辅助滑动部32辅助滑轨321上弧槽322直槽323下弧槽70使用者Al座椅状态A2展开状态Pl最低位置P2中段位置P3最高位置Pll第一位置P12 第二位置91电动缸92椅背93脚踏板支架94升降马达95传动齿轮96传动齿轮链条97升降齿轮98升降杆981固定柱99骨架90A轮椅外框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A、图2B及图2C所示, 本技术为一种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包括一连动床椅部10、一底座20及一辅助架30。关于该连动床椅部10,其具有一背部11、一坐部12、一支撑踏部13及一连动部14 ;该背部11的一端设有一第一枢接部111及一第二枢接部112 ;该支撑踏部13的一端具有一第三枢接部131及一第四枢接部132 ;该坐部12的两端分别枢接该第一枢接部111及该第三枢接部131,该连动部14的两端分别枢接该第二枢接部112及该第四枢接部132 ;该坐部12具有一底面121,且具有一对第一滑动部122,而该支撑踏部13具有一第二滑动部133 ;又,该连动床椅部10具有一座椅状态Al及一展开状态A2。该底座20具有一支架部21、一活动轮组22、一升降机构23及一底座滑轨24 ;该活动轮组22设于该支架部21上;该升降机构23设于该支架部21上,并具有一升降枢接端231,用以枢接于该坐部12的底面121 ;该升降机构23至少具有一最低位置P1、一中段位置P2及一最高位置P3。而该辅助架30具有一辅助滑动部31及一辅助滑轨32 ;该辅助滑动部31可滑动的设于该底座滑轨24上,该坐部12的第一滑动部122及该支撑踏部13的第二滑动部133可滑动的设于该辅助滑轨32上;该辅助滑轨32具有一上弧槽321、一直槽322及一下弧槽323。借此,如图3A至图5B所示,当该升降机构23位于该最低位置Pl时,该第一滑动部122位于该直槽322,该第二滑动部133位于该下弧槽323,且该连动床椅部10呈平放的展开状态A2 ;当该升降机构23由该最低位置Pl升高至该中段位置P2时,该第一滑动部122及该第二滑动部133皆位于该直槽322,且该连动床椅部10由该展开状态A2被连动成该座椅状态Al ;当该升降机构23由该中段位置P2升高至该最高位置P3时,该第一滑动部122位于该上弧槽321,该第二滑动部133位于该直槽322,且该连动床椅部10由该座椅状态Al被连动成直立的展开状态A2。关于该支撑踏部13,其又具有一踏板部134,供一使用者踩踏。如图2C所示,其是本技术的机构简图;其中,当该对第一滑动部122在该直槽322内滑动时,该坐部12可达到垂直的升降。其自由度FP = 3 (7-1)-7 X 2-3 X I = 1,也就是说,本技术以单动力单自由度进行驱动。关于本技术的详细动作过程,如下列说明如图3A及图3B所示,当该升降机构23位于该最低位置Pl时,该第一滑动部122位于该直槽322,该第二滑动部133位于该下弧槽323,该辅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连动床椅部,其具有一背部、一坐部、一支撑踏部及一连动部;该背部的一端设有一第一枢接部及一第二枢接部;该支撑踏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三枢接部及一第四枢接部;该坐部的两端分别枢接该第一枢接部及该第三枢接部,该连动部的两端分别枢接该第二枢接部及该第四枢接部;该坐部具有一底面,且具有一对第一滑动部,而该支撑踏部具有一第二滑动部;又,该连动床椅部具有一座椅状态及一展开状态;一底座,其具有一支架部、一活动轮组、一升降机构及一底座滑轨;该活动轮组设于该支架部上;该升降机构设于该支架部上,并具有一升降枢接端,用以枢接于该坐部的底面;该升降机构至少具有一最低位置、一中段位置及一最高位置;一辅助架,其具有一辅助滑动部及一辅助滑轨;该辅助滑动部可滑动的设于该底座滑轨上,该坐部的第一滑动部及该支撑踏部的第二滑动部可滑动的设于该辅助滑轨上;该辅助滑轨具有一上弧槽、一直槽及一下弧槽;借此,当该升降机构位于该最低位置时,该第一滑动部位于该直槽,该第二滑动部位于该下弧槽,且该连动床椅部呈平放的展开状态;当该升降机构由该最低位置升高至该中段位置时,该第一滑动部及该第二滑动部皆位于该直槽,且该连动床椅部由该展开状态被连动成该座椅状态;当该升降机构由该中段位置升高至该最高位置时,该第一滑动部位于该上弧槽,该第二滑动部位于该直槽,且该连动床椅部由该座椅状态被连动成直立的展开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整合坐、躺、站、升的电动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连动床椅部,其具有一背部、一坐部、一支撑踏部及一连动部;该背部的一端设有一第一枢接部及一第二枢接部;该支撑踏部的一端具有一第三枢接部及一第四枢接部;该坐部的两端分别枢接该第一枢接部及该第三枢接部,该连动部的两端分别枢接该第二枢接部及该第四枢接部;该坐部具有一底面,且具有一对第一滑动部,而该支撑踏部具有一第二滑动部;又,该连动床椅部具有一座椅状态及一展开状态; 一底座,其具有一支架部、一活动轮组、一升降机构及一底座滑轨;该活动轮组设于该支架部上;该升降机构设于该支架部上,并具有一升降枢接端,用以枢接于该坐部的底面;该升降机构至少具有一最低位置、一中段位置及一最高位置; 一辅助架,其具有一辅助滑动部及一辅助滑轨;该辅助滑动部可滑动的设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謝龍昌魏士傑
申请(专利权)人:虎尾科技大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