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调整型枕具,其中包括:一颈部支撑构件,为垫体,置于卧铺上,用于支撑颈部;两头部支撑构件,为垫体,设置于该颈部支撑构件后方,两头部支撑构件之间具有一空间,用于支撑头部,可达到在方便仰躺者的后头部散热的情况下,支撑仰躺者的颈部及头部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调整型枕具,特别是指一种方便仰躺者的后头部散热的情况下,支撑仰躺者的颈部及头部,且可调整仰躺者的颈部及头部高度的调整型枕具。
技术介绍
在睡眠时,人们大部分都会利用枕具支撑颈部及头部,以避免颈椎姿势不正确,进而产生腰酸背痛、手脚疼麻、落枕、失眠或呼吸不顺畅等各种不良现象。常用的枕具大都依照颈部及头部弧线设计,借以支撑颈部及头部,进而避免产生上述不良现象。然而,常用的枕具为了支撑头部,通常会大范围的将后头部包覆住,造成仰躺者后头部不易散热,而影响睡眠品质。另外,常用的枕具通常利用材料的弹性来调整支撑颈部及头部的高度,但是,实际使用时,常因为使用者的不良姿势,造成枕具不当变形,最后仍然产生上述不良现象,换句话说,常用的枕具没有提供可针对个人需求而调整仰躺者的颈部及头部高度的结构,因此仍然产生上述不良现象。设计人有鉴于此,乃苦思细索,积极研究,加以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研究的经验,并经不断试验及改良,终于发展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方便仰躺者后头部散热的情况下,支撑仰躺者的颈部及头部的调整型枕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调整型枕具,包括一颈部支撑构件,为垫体,置于卧铺上,仰躺者的颈部置于该颈部支撑构件上;两头部支撑构件,为垫体,设置于该颈部支撑构件后方,两该头部支撑构件之间具有一空间,仰躺者的头部跨置于两该头部支撑构件之间的预定空间上方,可达到在方便仰躺者后头部散热的情况下,支撑仰躺者的颈部及头部的目的。如上所述所述的调整型枕具,其中,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为能移动且能相对靠近及远尚的头部支撑构件。如上所述所述的调整型枕具,其中,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之间连设一限位构件,以使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不会因受到外部压力而相对向外移位。如上所述所述的调整型枕具,其中,该限制构件为黏扣带组,该限制构件包括两定位黏扣带,分别设于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底部;及一连接黏扣带,能与该定位黏扣带黏扣在一起。如上所述所述的调整型枕具,其中,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的底部设有止滑垫。如上所述所述的调整型枕具,其中,该调整型枕具包括一袋体,呈U形,底部形成该颈部支撑构件,两侧部形成两该头部支撑构件;及填充材料,设于该袋体内。如上所述所述的调整型枕具,其中,该填充材料为颗粒材料。如上所述所述的调整型枕具,其中,该填充材料为管状颗粒材料。如上所述所述的调整型枕具,其中,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的外侧分别进一步延伸一侧躺用头部支撑部,可支撑侧躺者的头部。如上所述所述的调整型枕具,其中,该颈部支撑构件的高度范围为5 7公分。在本技术中,两该头部支撑构件之间的距离是可以调整的,进而调整仰躺者的头部高度,达到针对个人需求而调整仰躺者的头部高度的目的。在本技术中,将填充材料设于该袋体内,通过调整袋体内的填充材料的分布情况,可达到针对个人需求而调整仰躺者的颈部高度的目的。在本技术中,通过两该头部支撑构件的外侧分别进一步延伸一侧躺用头部支撑部,可达到支撑侧躺者的头部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仰躺者使用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颈部支撑构件的剖视图。图3为仰躺者使用本技术的后视图。图4为两头部支撑构件相对靠近的示意图。图5为两头部支撑构件相对靠近,藉以提高仰躺者的头部高度的示意图。图6为两头部支撑构件设有侧躺用头部支撑部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揭露设置一限制构件的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00......调整型枕具11........颈部支撑构件12........头部支撑构件 121......预定空间13........通风通道Dl........距离Hl........头部高度3..........限制构件31........定位黏扣带32........连接黏扣带1..........袋体2..........填充材料21........管状颗粒材料122.......侧躺用头部支撑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调整型枕具100包括一颈部支撑构件11,为垫体,置于卧铺上,仰躺者的颈部置于该颈部支撑构件 上;两头部支撑构件12,为垫体,设置于该颈部支撑构件11后方,两该头部支撑构件12之间具有一预定空间121,仰躺者的头部跨置于两该头部支撑构件12之间的预定空间121上方,可达到在方便仰躺者的后头部散热的情况下,支撑仰躺者的颈部及头部的目的。下文将详予说明。如图2所示,颈部支撑构件11为垫体,其顶面可为弧形或其他适合支撑颈部的形状,其置于卧铺(图中未示)上,仰躺者的颈部置于颈部支撑构件11上,可达到支撑仰躺者的颈部的目的。如图3所示,两头部支撑构件12为垫体,设置于颈部支撑构件11后方,其间具有预定空间121,仰躺者的头部跨置于两头部支撑构件12之间的预定空间121上方,可方便仰躺者后头部散热,因此,可配合颈部支撑构件11从三个部位支撑仰躺者的颈部及头部,可达到在方便仰躺者后头部散热的情况下,支撑仰躺者的颈部及头部的目的。如图1所示,由于颈部支撑构件11及两头部支撑构件12从三个部位支撑颈部及头部,因此,颈部及头部未被支撑的位置自然形成连通该两头部支撑构件12的预定空间121的通风通道13,可方便仰躺者后头部散热。如图4 5所示,两头部支撑构件12是可移动的,可通过相对靠近或远离而调整其间的距离D1,进而调整仰躺者的头部高度H1,当两头部支撑构件12相对靠近时,其间的距离Dl缩短,可提高仰躺者的头部高度H1,当然,若是两头部支撑构件12相对远离时,则可降低仰躺者的头部高度(图中未示),因此,通过调整两头部支撑构件12之间的距离,可达到针对个人需求而调整仰躺者的头部高度的目的。本技术可采用具弹性的材料一体成形或组装制成,也可采用在预定外形的袋体内设置填充材料的方式制成,为方便说明,现举一例说明如下。如图1 2所示,调整型枕具100包括一袋体1,概呈U形,底部形成该颈部支撑构件11,两侧部形成两该头部支撑构件12 ;及填充材料2,设于该袋体I内。其中,填充材料2可选自管状颗粒材料21、规则状颗粒材料及不规则状颗粒材料所组成的群组中之一,为方便说明,现举一例说明如下填充材料2由许多管状材料21所构成,管状材料21为现有技术,具有颗粒状材料的易调整填充位置的特性,又具有因相互间容易卡合在一起,所以不易受压力而变形的功效,因此,可避免因使用者的不良姿势造成枕具不当变形。另外,在仰躺时,一般人的适当的颈部高度约为5 7公分,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通过调整袋体I内的填充材料2的分布情况,可调整颈部支撑构件11的高度,达到针对个人需求而调整仰躺者的颈部高度的目的。再者,袋体I底部适当位置可设有止滑垫(图中未示),以达到防止调整型枕具100位移的效果。如图6所示,两头部支撑构件12的外侧分别进一步延伸一侧躺用头部支撑部122,侧躺用头部支撑部122的高度可补足肩膀的宽度,借以达到支撑侧躺者的头部的目的。如图7所示的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为了避免两头部支撑构件12因受到外部压力而相对向外移位,两头部支撑构件12底部可设有止滑垫(图中未示),或是在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调整型枕具,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型枕具包括:一颈部支撑构件,为能置于卧铺上的垫体;两头部支撑构件,为垫体,设置于该颈部支撑构件后方,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之间具有一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整型枕具,其特征在于,该调整型枕具包括一颈部支撑构件,为能置于卧铺上的垫体;两头部支撑构件,为垫体,设置于该颈部支撑构件后方,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之间具有一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型枕具,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为能移动且能相对靠近及远离的头部支撑构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型枕具,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之间连设一限制构件,以使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不会因受到外部压力而相对向外移位。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型枕具,其特征在于,该限制构件为黏扣带组,该限制构件包括两定位黏扣带,分别设于两所述头部支撑构件底部;及一连接黏扣带,能与该定位黏扣带黏扣在一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斯文,陈月凤,
申请(专利权)人:洪斯文,陈月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