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集能型的平板太阳热水器,它主要由内水箱(11)、内水箱主导热管(8)、吸热板导热管(13)、采光吸热板(16)、三通截止阀(4)、排注工艺口(5)、耐高温聚四氟乙烯密封胶圈(6)等主要构件组成,将分体式太阳能集热平板与水箱融为一体。其结构紧凑,管道少,热损低、导热快、水箱升温快的特点。造价成本低,集热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太阳能运用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全国现代建筑向中高层建筑发展的趋势,太阳能设备朝着与建筑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现在,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已被广大城镇建筑小区中、高层建筑广泛使用。从目前现有的分体式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来分析一般平板太阳热水器由金属边框及底板、导热管、吸热板、玻璃盖板等部件组成。平板集热器模块与水箱互相分离,水箱放置在阳台内,集热器放置在建筑栏、屋顶、天窗、阳台或墙壁上,它通过将平板集热器模块与水箱联接,利用介质导热传输热能到水箱加热水至用户使用。分体式平板热水器运行方式,大多数采用虹吸原理自然循环系统或采用泵循环系统运行。由于平板集热模块与水箱互相分离安装,管道太长,上下弯头太多,造成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热损大、导热效率低。影响到平板太阳热水器的集热的效率。分体式平板太阳热水器普遍还在存在水温不太理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传统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平板集热模块与水箱互相分离,安装距离远,造成热量损失大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直接集热、直接传热的联体高效能的介质系统,大大减少管道热损,有效的提高集热效率的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包括水箱本体和集热板本体,所述水箱本体和集热板本体连接,所述水箱本体包括外壳和内水箱,所述内水箱两端设有通孔,并设有内水箱主导热管穿过所述通孔装入所述内水箱中,所述内水箱主导热管与集热板本体的吸热板导热管连接。所述内水箱主导热管与吸热板导热管通过三通截止阀连接,所述三通截止阀一端为排注工艺口。所述内水箱两端的通孔与内水箱主导热管之间设有耐高温聚四氟乙烯密封胶圈。所述内水箱和外壳之间设有水箱保温层。所述外壳两端开口,并设有端盖封闭所述开口。所述内水箱一端设有上水管和下水管。所述内水箱另一端设有电加热器。所述外壳与吸热板本体螺纹连接。所述集热板本体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上依次设有底板、橡塑板、吸热板导热管、采光吸热板、玻璃盖板,所述吸热板导热管焊接在采光吸热板上,所述吸热板导热管与橡塑板之间填充有双层平板保温层。所述内水箱主导热管和吸热板导热管材料为紫铜管。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I将分体式集热平板与水箱融为一体。结构紧凑管道短、降低热损,导热快、集热效率高,具有水箱升温快的特点。保温材料减少,造价成本降低。2在防冻设计上,所有的集热及导热的系统设计为隐藏结构,外加双层保温,大大降低向空间散热。在冬天提供可靠的防冻保护,能适于高寒地区四季使用;3采用高效能真空管集热管,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热效能;4采用电辅助加热装置,并内置镁阳极棒,实现光热互补,能满足用户热水的需求,5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安装维护方便;6吸热板导热管与内水箱主导热管通过三通截止阀连接,采用免焊连接,拆装方便,排注工艺口拆装更换方便,能够方便地进行导热介质的更换,能确保较低的维修率;7对内水箱外形与集热管口连接方式加以适当的改进可做成能承受一定压力的平板太阳能热水器。8在造型结构上能特别适用与斜坡屋顶建筑一体化相结合,并可任意卧、立式安装。具有高效的集热、导热循环系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内水箱与集热管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连接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的三通截止阀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吸热板导热管第一种布置方式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吸热板导热管第二种布置方式结构示意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水管外孔圈,2、端盖,3、上水管,4、三通截止阀,5、排注工艺口,6、耐高温聚四氟乙烯密封胶圈,7、下水管,8、内水箱主导热管,9、外壳,10、水箱保温层,11、内水箱,12、电加热器,13、吸热板导热管,14、平板保温层,15、底板,16、采光吸热板,17、玻璃盖板,18、主体框架,19、橡塑板。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和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水箱本体和集热板本体,水箱本体和集热板本体连接,水箱本体包括外壳9和内水箱11,内水箱11两端设有通孔,并设有内水箱主导热管8穿过通孔装入内水箱11中,内水箱主导热管8与集热板本体的吸热板导热管13连接。内水箱11和外壳9之间设有水箱保温层10。外壳9两端开口,并设有端盖2封闭开口。端盖2上设有水管外孔圈1,内水箱11 一端设有上水管3和下水管7。内水箱11另一端设有电加热器12,采用电辅助加热装置,并内置镁阳极棒。外壳9与吸热板本体螺纹连接。集热板本体包括主体框架18,主体框架18上依次设有底板15、橡塑板19、吸热板导热管13、采光吸热板16、玻璃盖板17,吸热板导热管13焊接在采光吸热板16上,吸热板导热管13与橡塑板19之间填充有双层平板保温层14。吸热板导热管13焊接在采光吸热板16背面。上方为玻璃盖板17。平板主体框架18空间内设有双层平板保温层14,平板保温层14为聚氨酯发泡层。内水箱主导热管8插入内水箱11两端通孔中,并设有耐高温聚四氟乙烯密封胶圈6装入通孔中,耐高温聚四氟乙烯密封胶圈6能耐高温。三通截止阀4密封连接在内水箱主导热管8上,构成平板集热与水箱内导热为一体高效能的光热转换系统。平板集热系统与内水箱11内的主导热管系统联体。内水箱11和外壳9几何外形上呈半椭圆长方体,内水箱11材料为SUS304不锈钢。内水箱11和外壳9也可采用其他形状,例如圆柱形或不等边长的长方形,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内水箱主导热管8及吸热板导热管13材料为不同直径的紫铜管。采光吸热板16外表面涂有吸热材料。上方设有低铁钢化玻璃盖板17,下方为平板介质导热系统,空间为平板保温层14,平板保温层14为聚氨酯发泡层,底板15与采光吸热板16之间设有防紫外线橡塑板19,安置在主体框架18内并胶结密封。在内水箱11 一侧端面设有电加热辅助装置,电加热辅助装置为电加热器12。其介质导热及传热结构连接方式包涵其扩展衍生几何造型,如圆柱形或不等边长的长方形,太阳能热水器在内相关技术的运用,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图3和图4为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内水箱11与集热管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内水箱主导热管8与吸热板导热管13通过三通截止阀4连接,三通截止阀4 一端为排注工艺口 5。内水箱11两端的通孔与内水箱主导热管8之间设有耐高温聚四氟乙烯密封胶圈6。平板集热系统与内水箱11内的主导热管系统连接。通过三通截止阀4的排注工艺口 5,注入导热介质类似空调机。所有的集热及导热的系统设计为隐藏结构,外加双层保温。内水箱主导热管8采用新材料圆形紫铜管。按设计尺寸、下料、钻孔。将三通截止阀4分别连接内水箱主导热管8两端位置上。将耐高温的聚四氟乙烯胶圈安装在内水箱11两端通孔内,并将加工好的内水箱主导热管8挤压插入并伸出内水箱11端面并锁定。再将吸热板导热管13与三通截止阀4分别连接上、下系统。对半椭圆平板太阳热水器系统进行排空及试压检漏,通过排注工艺口 5按程序进行注入高效传导介质,完成整体组装工作。图5为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吸热板导热管第一种布置方式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包括水箱本体和集热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本体和集热板本体连接,所述水箱本体包括外壳(9)和内水箱(11),所述内水箱(11)两端设有通孔,并设有内水箱主导热管(8)穿过所述通孔装入所述内水箱(11)中,所述内水箱主导热管(8)与集热板本体的吸热板导热管(1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包括水箱本体和集热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本体和集热板本体连接,所述水箱本体包括外壳(9)和内水箱(11),所述内水箱(11)两端设有通孔,并设有内水箱主导热管(8)穿过所述通孔装入所述内水箱(11)中,所述内水箱主导热管(8)与集热板本体的吸热板导热管(13)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水箱主导热管(8)与吸热板导热管(13)通过三通截止阀(4)连接,所述三通截止阀(4) 一端为排注工艺口(5)。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水箱(11)两端的通孔与内水箱主导热管(8)之间设有耐高温聚四氟乙烯密封胶圈(6)。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水箱(11)和外壳(9)之间设有水箱保温层(10)。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效集能型平板太阳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增寿,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贝斯特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