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液压储能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91704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8 04: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井下液压储能器,该井下液压储能器能够将液压装置的机械能转换成弹簧的势能而储存,在能量输出时,储能腔与油缸内套的内部连通,所以在能量输出时,输出的液压油的压力完全取决于弹簧的回复力,不受井深或其它因素的影响,输出的能量均匀稳定、容易控制,而且机械式的储能装置利用在井下恶劣的环境中长久保存,所以特别适合在井下作为能量输出装置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开采
,特别是一种井下液压储能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油井压裂作业普遍采用压裂滑套,压裂滑套一般采用投球的工作方式来控制滑套的开启,但是投球的工作方式存在成本高、操作复杂、劳动强度大等缺点,所以人们最近又专利技术了电控压裂滑套,电控压裂滑套具有大通径、作业工艺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容易实现多段且无阻碍操作等优点。电控压裂滑套通过电子控制单元控制压裂滑套的开启,真空腔装置就是为电控压裂滑套的开关提供能源的装置,但是现有的真空腔装置在使用时,真空腔装置内的压力会随着下井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获取的能量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较大,在深井中难以实现准确有效的控制。所以希望开发一种新的装置为电控压裂滑套提供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真空腔装置不适合在深井中使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井下液压储能器,该井下液压储能器能够将液压装置的机械能转换成弹簧的势能而储存,在能量输出时,输出的能量稳定、容易控制且不受或其它因素的影响,适合在井下尤其是深井中作为能量输出装置使用。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井下液压储能器,包括筒形的外壳和套设于外壳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井下液压储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形的外壳(1)和套设于外壳(1)内的筒形的油缸内套(3),外壳(1)的两端分别与油缸内套(3)的两端对应连接,在外壳(1)和油缸内套(3)之间形成环形容纳空间(12),在环形容纳空间(12)内,沿着外壳(1)的轴向依次连接有环形封闭的储油腔(4)、环形的油缸活塞(2)和环形的储能腔(13),储能腔(13)内设置有能够推动油缸活塞(2)压缩储油腔(4)的弹簧(7),储油腔(4)能够与所述井下液压储能器的外部连通,储能腔(13)与油缸内套(3)的内部连通,油缸内套(3)的内部沿油缸内套(3)的轴向贯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液压储能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形的外壳(I)和套设于外壳(I)内的筒形的油缸内套(3),外壳(I)的两端分别与油缸内套(3)的两端对应连接,在外壳(I)和油缸内套(3)之间形成环形容纳空间(12),在环形容纳空间(12)内,沿着外壳(I)的轴向依次连接有环形封闭的储油腔(4)、环形的油缸活塞(2)和环形的储能腔(13),储能腔(13) 内设置有能够推动油缸活塞(2)压缩储油腔(4)的弹簧(7),储油腔(4)能够与所述井下液压储能器的外部连通,储能腔(13)与油缸内套(3)的内部连通,油缸内套(3)的内部沿油缸内套(3)的轴向贯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液压储能器,其特征在于外壳(I)的一端设置有筒形的阀块(8),阀块⑶与储油腔⑷相邻,外壳⑴的一端和油缸内套(3)的一端通过阀块 ⑶密封连接,油缸内套⑶的内部和阀块⑶内部沿油缸内套⑶的轴向依次贯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液压储能器,其特征在于外壳(I)的一端的内壁与阀块(8) —端的外壁螺纹连接,油缸内套(3)的一端的外壁与阀块(8) —端的内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液压储能器,其特征在于外壳(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章郑立臣陈琳孙福超杨清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