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风扇,所述电风扇包括:生成电源同步脉冲的同步脉冲发生单元、根据设置的转速延迟电源同步脉冲的调速控制单元、包含双向可控硅的转速驱动单元和包含电机的负载电机单元,同步脉冲发生单元的输出端与调速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调速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连接,双向可控硅的第一阳极与电机一根引出线连接,双向可控硅的第二阳极接地,电机的另一根引出线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负载电机控制引出线数量过多,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的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风扇。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电风扇普遍通过档位(3档/4档/5档)进行调速,每一档的转速是产品出厂时已经设置的,用户使用时在固定的几档中选择。交流电风扇为了能够按档位进行调速,采用抽头方式实现调速。采用抽头方式调速时,负载电机根据设置的档位的数量增加抽头数。这样,增加了电机的引出线的数量,使得电机的制作工艺更加复杂,增加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风扇,以解决负载电机控制引出线数量过多,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风扇,所述电风扇包括生成电源同步脉冲的同步脉冲发生单元、根据设置的转速延迟电源同步脉冲的调速控制单元、包含双向可控硅的转速驱动单元和包含电机的负载电机单元,同步脉冲发生单元的输出端与调速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调速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连接,双向可控硅的第一阳极与电机一根引出线连接,双向可控硅的第二阳极接地,电机的另一根引出线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其中,所述同步脉冲发生单元包括四个二极管、两个三极管和四个电阻,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一同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一同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一同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一同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一同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三级管的发射极一同与直流电源低压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四电阻的一端一同与调速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其中,所述同步脉冲发生单元还包括第五电阻,第五电阻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其中,所述同步脉冲发生单元还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容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其中,所述转速控制单元还包括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第六电阻的一端与所述调速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电容的一端一同与所述双向可控娃的控制极连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和所述双向可控娃的第二阳极一同接地;所述双向可控娃的第一阳极和第三电容的一端一同与所述电机的一根引出线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的另一端接地。其中,所述转速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一电感,第一电感的一端与所述双向可控娃的第一阳极连接,第一电感的另一端和第三电容的一端一同与所述电机的一根引出线连接。其中,所述负载电机单元还包括第四电容,第四电容两端与电机内部绕组两端分别连接。其中,所述负载电机单元还包括第四电容,第四电容两端与电机内部绕组两端分别连接。其中,所述调速控制单元包括微控制器;同步脉冲发生单元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微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连接。 其中,所述微控制器与外部控制设备无线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电风扇包括同步脉冲发生单元、调速控制单元、转速驱动单元和负载电机单元,转速驱动单元包含双向可控硅,负载电机单元包含电机,其中,同步脉冲发生单元生成电源同步脉冲,调速控制单元根据设置的转速将该脉冲进行延迟后输出到双向可控硅,双向可控硅与电机连接;由此电机所需导线数量减少,电机的制作工艺简化,节省了制造成本;此外,本技术的电风扇能够实现从最低转速到最高转速的连续调速,使调速不再受档位限制,增加了调速的灵活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电风扇的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五中电风扇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中电风扇的结构图。电风扇包括生成电源同步脉冲的同步脉冲发生单元100、根据设置的转速延迟电源同步脉冲的调速控制单元200、包含双向可控硅的转速驱动单元300和包含电机的负载电机单元400。同步脉冲发生单元100的输出端与调速控制单元200的输入端连接,调速控制单元200的输出端与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连接,双向可控硅的第一阳极与电机一根引出线连接,双向可控硅的第二阳极接地,电机的另一根引出线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电机的两根引出线中,一根为公共线,一根为高档位引出线。在连接时两者不相区分,可以为公共线与双向可控硅的第一阳极连接,高档位引出线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也可以高档位引出线与双向可控硅的第一阳极连接,公共线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其中,调速控制单元200可以包含微控制器,同步脉冲发生单元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微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双向可控娃的控制极连接。所述微控制器与外部控制设备无线连接。可以通过遥控器或显示模块等外部控制设备将设置的转速通知给调速控制单元200。该设置的转速可以是在最低转速与最高转速间的任一转速。本实施例中电风扇的工作原理为同步脉冲发生单元100产生脉冲,调速控制单元200对这个脉冲进行与设置的转速相应的延时,延时后的脉冲为触发双向可控硅提供基准信号,延时的长短对应双向可控硅的导通角的大小。通过调节双向可控硅的导通角的大小来调节电机两端的电压,从而调节转速。其中,延时时间长则电风扇转速小,延时时间短则电风扇转速大。本实施例中电风扇的电机所需引出线数量与现有技术中相比由对应档位的3至5根减少为2根,电机的制作工艺明显简化,因而减少了制造成本,此外,该电风扇能够实现从最低转速到最高转速的连续调速,使调速不再受档位限制,增加了调速的灵活性。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除以下特征外同实施例一。同步脉冲发生单元100通过包含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电路实现。所述同步脉冲发生单元包括四个二极管、两个三极管和四个电阻,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一同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一同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一同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一同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一同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三级管的发射极一同与直流电源低压端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四电阻的一端一同与调速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其中,直流电源低压端为-5V。本实施例中同步脉冲发生单元100的工作原理为在交流电压的正半周时,第二二极管导通,第一三极管导通,第二三极管导通,此时向调速控制单元200输入低电平;在交流电压的负半周时,第四二极管导通,第一三极管导通,第二三极管导通,向调速控制单元200输入低电平;当交流电源电压的零点出现时,4个二极管和2个三极管都截止,向调速控制单元200输入高电平,产生与交流电源频率同步的脉冲,以此作为调节双向可控硅的导通角的基准。采用本实施例中的同步脉冲发生单元100的电路,在交流电源电压过零时产生一个脉冲。进一步地,所述同步脉冲发生单元100还包括第五电阻,第五电阻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电阻的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风扇包括:生成电源同步脉冲的同步脉冲发生单元、根据设置的转速延迟电源同步脉冲的调速控制单元、包含双向可控硅的转速驱动单元和包含电机的负载电机单元,同步脉冲发生单元的输出端与调速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调速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连接,双向可控硅的第一阳极与电机一根引出线连接,双向可控硅的第二阳极接地,电机的另一根引出线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风扇包括生成电源同步脉冲的同步脉冲发生单元、根据设置的转速延迟电源同步脉冲的调速控制单元、包含双向可控硅的转速驱动单元和包含电机的负载电机单元, 同步脉冲发生单元的输出端与调速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 调速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双向可控硅的控制极连接, 双向可控硅的第一阳极与电机一根引出线连接,双向可控硅的第二阳极接地, 电机的另一根引出线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步脉冲发生单元包括四个二极管、两个三极管和四个电阻, 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一同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交流电源的火线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一同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一同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一同接地; 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一同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三级管的发射极一同与直流电源低压端连接; 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四电阻的一端一同与调速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步脉冲发生单元还包括第五电阻, 第五电阻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风扇,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培,武玉凤,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电器中山小家电制造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