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空调加班及值班系统提供的一种低于空调系统最低运行范围时的值(加)班专用系统,由传统的蓄冷系统改进而来,但是与传统的蓄冷系统有本质区别,包括蓄冷/热容器、冷/热介质输送设备、智能控制器、自控阀门、传感器、保温管道等;蓄冷/热容器高温、低温端与原空调系统冷/热介质管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系统能保证在冷热负荷低于冷热源设备最低调节范围时的冷热量正常供应,扩大了原有空调系统的使用范围,提高空调系统使用的灵活性、可靠性、适应性;与传统的蓄冷/热系统比较,瞬时制冷\热量很小,蓄积和释放冷\热量的周期很短,蓄/冷热容器体积很小,旨在以较低代价解决空调设备在低负荷下不能运行带来的加班无空调等实际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加班及值班系统
本技术涉及暖通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采用蓄能系统与空调系统联合的专用加班、值班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大型中央空调的特点是负荷大的时候效率高、节能;但是负荷低的时候能耗就太大、费用太高,甚至负荷太小的时候,还无法开机,因此使用的灵活性太差,由于这个原因,以前修建的大型中央空调建筑无法提供少量房间处于加班状态下的空调服务,越来越多的大型中央空调项目转而采用分散的小型中央空调系统,其中尤以写字楼、办公楼为甚。分散的小型中央空调系统具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就是“使用灵活方便”,在经常需要少量工作人员加班的场所,采用小型分散中央空调系统,几乎成为了使用方和技术人员固定的选择。但是,采用小型中央空调系统也是要付出代价的,首先,机组容量越小,单价越高, 其直接总造价一般比档次相当的大型系统高30°/Γ 00% ;其次,机组容量越小,能效比越低, 总能耗越大,如果把大、小型空调系统的主要工作时段、加班时段耗电量分别计量,我们可以发现小型系统在加班时段节约的能耗,比主要工作时段多耗的能量少得多,实际总能耗高很多;第三,小型空调系统需要占用数量不菲的有效使用面积,如按写字楼和地下车位的销售价计算,价值比为4、: 1,其价差甚至可能超过空调系统投资;第四,小型系统的配电量大,而且分布点位多,离配电房距离远,电气投资大;第五,带来噪声、振动隐患;第六、机组数量多且分散,故障几率增大,维护工作量较大。因此急需一种在低负荷状态下既高效节能、又灵活方便的空调系统,能够将蓄冷/ 热技术、建筑智能化控制技术结合的控制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保证在冷热负荷低于冷热源设备最低调节范围时的冷热量正常供应的专用系统,提高采暖、制冷系统的使用灵活性、可靠性、适应性。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调加班及值班控制系统,包括蓄冷/热容器、冷/热介质输送设备、自控阀门组、传感器、智能控制器、保温管道,所述蓄/冷热容器的高温、低温端通过冷/热介质管道与冷/热介质输送设备连接;所述冷/热介质输送设备和保温管道上设置有自控阀门组和传感器,所述自控阀门组和传感器分别与智能控制器连接,所述蓄冷/ 热容器蓄积的冷/热量相当于与其连接的空调系统在额定制冷/热量工况下运行一段时间所产生的冷/热量。进一步,所述空调系统在额定制冷/热量工况下运行一段时间为I至30分钟。进一步,当空调系统当中额定制冷/热量最小的一台冷/热源设备的额定制冷/ 热量不大于空调系统额定制冷/热量的50%且不小于5%,所述蓄冷/热容器稳定释放冷/ 热量的最大速度为其连接的空调系统当中额定制冷/热量最小的一台冷/热源设备的制冷 /热量运行调节下限值的±20%;当空调系统当中额定制冷/热量最小的一台冷/热源设备的额定制冷/热量大于空调系统额定制冷/热量的50%或小于5%,所述蓄冷/热容器稳定释放冷/热量的最大速度为其连接的空调系统的额定制冷/热量的19Γ40%。进一步,所述蓄冷/热容器稳定释放冷/热量的最大速度为空调系统额定制冷/ 热量的20%。进一步,所述蓄冷/热容器完成一个正常的冷/热量蓄放周期的时长约为20-150 分钟,所述正常的冷/热量蓄放周期是指在非周末、非节假日由于承担加班及值班产生的空调负荷所形成的冷/热量蓄放周期。进一步,所述蓄冷/热容器至少包含一个开启式蓄冷/热容器或封闭承压式的蓄冷/热容器。进一步,所述蓄冷/热容器与空调系统的冷/热介质管道采用不加换热器的方式直接连接或通过换热器间接连接。进一步,所述输送设备为至少一台变速或定速的输送设备。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低于冷/热源设备最低运行范围的运行专用系统,旨在保证在冷热负荷低于冷/热源设备最低运行范围时的冷热量正常供应,提高采暖、制冷、空调系统的可靠性、适应性,扩大了使用范围。还可以实现制冷(热)与用冷(热)在时间关系上的解耦,实现整个系统的低负荷高效运行不再依靠冷热源设备的低负荷运行性能,而是依靠本技术公布的专用加班值班系统。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它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专用加班值班系统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图1为本技术 实施例提供的专用加班值班系统原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加班及值班控制系统,包括蓄冷/热容器1、冷/热介质输送设备2、自控阀门组、传感器、智能控制器和保温管道,所述蓄/冷热容器的高温、低温端通过冷/热介质管道与冷/热介质输送设备连接;所述冷/热介质输送设备2和保温管道上还设置有自控阀门和传感器,所述自控阀门和传感器分别与智能控制器连接,所述蓄冷/热容器蓄积的冷/热量相当于与其连接的空调系统在额定制冷/热量工况下运行一段时间所产生的冷 /热量。所述自控阀门组包括第3号自控阀门、第4号自控阀门、第5号自控阀门、第6号自控阀门、第7号自控阀门、第8号自控阀门和第9号自控阀门。具体连接如下所述蓄冷/ 热容器I高温端保温管道上与第3号自控阀门的一端连接,所述蓄冷/热容器I低温端保温管道上设置有第7号自控阀门与带有第8号自控阀门的冷/热介质输送设备2的一端连接,所述蓄冷/热容器I低温端通过第6号自控阀门与第3号自控阀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蓄冷/热容器I高温端通过相互串接的第4号自控阀门和第9号自控阀门与冷/热介质输送设备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5号自控阀门一端与第7号自控阀门与第8号自控阀门公共连接端连接,所述第5号自控阀门的另一端与第4号自控阀门与第9号自控阀门公共连接端连接。所述低温端为蓄冷/热容器靠近第7号自控阀门7的一端,所述高温端为蓄冷 /热容器靠近第3号自控阀门3的一端。所述空调系统在额定制冷/热量工况下运行一段时间为I至30分钟。当空调系统当中额定制冷/热量最小的一台冷/热源设备的额定制冷/热量不大于空调系统额定制冷/热量的50%且不小于5%,所述蓄冷/热容器稳定释放冷/热量的最大速度为其连接的空调系统当中额定制冷/热量最小的一台冷/热源设备的制冷/热量运行调节下限值的 ±20% ;当空调系统当中额定制冷/热量最小的一台冷/热源设备的额定制冷/热量大于空调系统额定制冷/热量的50%或小于5%,所述蓄冷/热容器稳定释放冷/热量的最大速度为其连接的空调系统的额定制冷/热量的1°/Γ40%。所述蓄冷/热容器完成一个正常的冷/热量蓄放周期的时长约为20-150分钟,所述正常的冷/热量蓄放周期是指在非周末、 非节假日由于承担加班及值班产生的空调负荷所形成的冷/热量蓄放周期。所述蓄冷/热容器为至少一个开启式蓄冷/热容器或封闭承压式的蓄冷/热容器。所述蓄冷/热容器与空调系统的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空调加班及值班系统,包括蓄冷/热容器、冷/热介质输送设备、自控阀门组、传感器、智能控制器、保温管道,所述蓄冷/热容器的高温、低温端通过冷/热介质管道与冷/热介质输送设备连接;所述蓄冷/热容器、冷/热介质输送设备和保温管道上设置有自控阀门组和传感器,所述自控阀门组和传感器分别与智能控制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热容器蓄积的冷/热量相当于与其连接的空调系统在额定制冷/热量工况下运行一段时间所产生的冷/热量。
【技术特征摘要】
1.空调加班及值班系统,包括蓄冷/热容器、冷/热介质输送设备、自控阀门组、传感器、智能控制器、保温管道,所述蓄冷/热容器的高温、低温端通过冷/热介质管道与冷/热介质输送设备连接;所述蓄冷/热容器、冷/热介质输送设备和保温管道上设置有自控阀门组和传感器,所述自控阀门组和传感器分别与智能控制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热容器蓄积的冷/热量相当于与其连接的空调系统在额定制冷/热量工况下运行一段时间所产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熠,艾民,金辉,文灵红,周书兵,
申请(专利权)人: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