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自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内桶及洗衣机,内桶同轴设于洗衣机的外桶中,内外桶之间设有清洁桶壁的清洗颗粒,洗衣机内桶底外部设有供清洗颗粒进入随水流运动获得运动加速度以碰撞摩擦清洁内外桶底间壁的颗粒运动空间。所述的颗粒运动空间为由内桶底外部的加强筋构成的多个凹槽空间,加强筋与外桶底之间的间隙满足清洗颗粒随水流进入,凹槽空间的大小满足至少放置5个清洗颗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在内桶底注塑过程对加强筋的设计和分布进行变化,使得清洗颗粒在内外桶底部之间具有能够随水流运动的空间,无需额外增加材料成本,也没有降低内桶强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洗衣机领域,尤其是ー种具有自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及其内桶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洗衣机内、外桶之间是ー个封闭的环境,只有水流可以通过,由于洗衣机上述结构的局限性和使用环境的特殊性,因此在使用3-5个月之后,内桶外壁和外桶内壁上会粘附污垢,从而滋生不同程度的细菌,而滋生的细菌绝大部分是对人体有害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洗衣机的卫生问题的解决已经显的很迫切。相关科研机构对洗衣机内部环境的调查情况显示,洗衣机内部污染的严重性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为了从根本上避免洗衣机对洗涤物的二次污垢,更好地对用户的健康负责,洗衣机内部环境的清洁难题已经是一个迫切需要攻克的问题。中国专利200820183308. 4公开了ー种带有桶间清洁的套桶洗衣机,它包括内桶、外桶和用于清洁内外桶壁的多个圆形硅胶球,利用洗衣时内桶旋转带动水的流动,从而带动洗衣机内桶、外桶之间的硅胶球运动并不断碰撞内外桶的两壁以达到清洁的目的。此外,申请人在中国申请201010160548. 4中公开了ー种使用柔性颗粒清洗洗衣机内外桶之间的洗衣机及方法,该洗衣机采用在洗衣机内外桶之间放置柔性颗粒,通过衣物洗涤过程中水的规律性流动带动柔性颗粒撞击和摩擦洗衣机内外桶壁,实现洗衣机内外桶之间的清洁。但上述洗衣机结构,为了提高内桶底的强度,在内桶底分布有较多的加强筋,カロ强筋将内桶底外部分割成多个小凹槽,距离内桶中心越近的凹槽越小,由于内桶底与外桶底之间的间隙较小,长时间使用,水流很难在内外桶底之间冲刷,污物积攒较多且不容易处理,该内桶底结构不适合用于具有清洗颗粒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中。这是因为,首先内桶底加强筋较高,与外桶底的间隙小,清洗颗粒不容易进入该内外桶底之间,随水流进入的个别颗粒也容易被夹住或限制在凹槽内出不来,使得内外桶间的颗粒減少,影响正常的桶壁清洁功能;其次,随水流运动进入内外桶底部间壁的清洗颗粒,由于加强筋分布密集,构成的凹槽较小,在较小的凹槽内不适合颗粒运动以获得足够的加速度碰撞桶壁从而清洁桶底间壁。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ー种具有在内外桶之间设有清洗颗粒以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的内桶结构,通过改进内桶底结构使得清洗颗粒能够随水流清洁内外桶底间壁。本技术的另ー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具有上述内桶结构的洗衣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ー种具有自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内桶,同轴设于洗衣机的外桶中,内外桶之间设有清洁桶壁的清洗颗粒,洗衣机内桶底外部设有供清洗颗粒进入随水流运动获得运动加速度以碰撞摩擦清洁内外桶底间壁的颗粒运动空间。进ー步的方案为,所述的颗粒运动空间为由内桶底外部的加强筋构成的多个凹槽空间,加强筋与外桶底之间的间隙满足清洗颗粒随水流进入,凹槽空间的大小满足至少放置5个清洗颗粒。优选的,所述的凹槽空间包括外部加强筋包围构成的大凹槽空间和在大凹槽空间内由内部加强筋分割构成的小凹槽空间,外部加强筋的高度大于内部加强筋的高度。该结构可以使得清洗颗粒在凹槽空间运动的方式更多样,碰撞的次数更多,清洁效果更好,且不会降低内桶底的強度。上述方案中,外部加强筋间距至少为20cm,内部加强筋的高度不超过5mm。或者,所述的内桶底为中空的环形结构,中空位置设有颗粒阻挡结构,所述的凹槽空间由多段径向加强筋和多段圆周方向加强筋包围构成,分布在环形的内桶底下方。由于内桶底为圆形,两相邻径向加强筋之间的间距靠近圆心渐小,为了保证清洗颗粒足够运动的空间大小,要求构成所述凹槽空间的两相邻径向加强筋之间的夹角为12° -30°,沿径向相邻的两圆周方向加强筋之间的间距为内桶底半径的1/6-1/2倍,优选为,靠近内桶底中空区域的两圆周方向加强筋之间的间距最大。或者,上述方案的替换方案为,所述的内桶底为中空的环形结构,中空位置设有颗粒阻挡结构,环形的内桶底包括与内桶壁过渡的弧形部和向中心延伸的平缓部,下方加强筋与外桶间的距离沿径向变小,平缓部下方凹槽空间对应的面积大于弧形部下方凹槽空间对应的面积,构成平缓部下方凹槽空间的加强筋的高度小于构成弧形部下方凹槽空间的加强筋的高度。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至少在靠近内桶底中心区域的凹槽空间对应设有一个或ー个以上上下相通的透水孔,透水孔的尺寸小于清洗颗粒的尺寸。由于靠近中心区域的凹槽空间距离外桶底近,在该区域内外桶之间水流动性差,污溃容易粘附在桶壁上,经多次实验证明,在洗涤过程中,设有透水孔的凹槽空间内的污溃较少,首先水流运动可以减少污溃附着在桶壁上;其次,水流冲洗加速凹槽空间内清洗颗粒碰撞擦拭桶壁的次数。该结构使得清洗颗粒能够自由随水流出入凹槽空间,且在凹槽空间内能够随水流运动碰撞桶壁,包括全部凹槽空间设置透水孔和部分凹槽空间设置透水孔,部分凹槽空间即贴近内桶底中心区域的ー环形区域内的凹槽空间。或者,更进一歩的方案为,在所述的内桶底下层表面设有抗菌防霉涂层。本技术所述的内桶底外部为一体注塑的加强筋,于内桶底下部密封安装有一平滑的密封盖,该密封盖将加强筋密封在内部,密封盖与外桶底之间构成所述的颗粒运动空间。本技术所述的洗衣机包括外桶和内桶,内外桶之间设有清洁桶壁的清洗颗粒,洗衣机内桶底外部设有供清洗颗粒进入随水流运动清洁内外桶底间壁的颗粒运动空间。所述的内桶底为中空的环形结构,中空位置设有颗粒阻挡结构,该阻挡结构为在法兰盘和内桶底之间增加的颗粒阻挡盖,或者为增大的法兰盘主体,颗粒阻挡盖或法兰盘主体上设有能阻挡清洗颗粒且线屑能通过的线屑排出孔。本技术洗衣机在内外桶之间放置清洗颗粒以清洁内外桶壁是借鉴水和固体颗粒混合物运动起来具有清洁容器的作用原理。本技术所述的清洗颗粒能浮在水中,于洗衣机内外桶之间随水流冲击内外桶壁,衣物洗涤过程中通过水流带动清洗颗粒撞击和摩擦内外桶壁实现洗衣机内外桶之间桶壁的清洁。本技术是在洗衣机组装的时候,作为具有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结构的一部分,在洗衣机内外桶之间放置密度与水接近或者略小于水的密度的清洗颗粒。洗涤过程中,由于波轮或者内桶不停的正反向转动,在内外桶之间的水跟内桶中的水进行交換,形成水流,带动放置在内外桶之间的清洗颗粒在水中游动,跟内外桶壁进行摩擦,同时在水的浸泡辅助作用下对内外桶间壁包括底部间壁附着物进行清理,根本上阻止了污垢的产生,杜绝了细菌的滋生。清洗颗粒可以是海绵类的物质,也可以是橡胶或者塑料发泡物,如发泡橡胶,发泡塑料、发泡复合聚氨酯,优选的采用有吸附性的材料,使得其清洗桶壁效果更好,清洗颗粒要有一定的弾性,干燥状态下其密度比水小,在水中具有浸透水的性质,价格便宜。上述所述清洗颗粒,本身要具有抗菌的功能,自身能够抵制细菌的滋生和蔓延;其次要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在洗衣机使用过程中不能有屑沫脱落的情况发生。清洗颗粒为球状、方块状、椭圆球状、圆柱体状、正四面体或其他不规则的团状颗粒物质,其个数为3-50 个,这些颗粒密度比水小,其具有一定弾性和耐磨性。当清洗颗粒的宽度为k,内外桶之间的间距为K,满足0. 2K彡k彡0. 9K,优选0. 4K彡k彡0. 7K。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自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内桶,同轴设于洗衣机的外桶中,内外桶之间设有清洁桶壁的清洗颗粒,其特征在于:洗衣机内桶底外部设有供清洗颗粒进入随水流运动获得运动加速度以碰撞摩擦清洁内外桶底间壁的颗粒运动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自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内桶,同轴设于洗衣机的外桶中,内外桶之间设有清洁桶壁的清洗颗粒,其特征在于洗衣机内桶底外部设有供清洗颗粒进入随水流运动获得运动加速度以碰撞摩擦清洁内外桶底间壁的颗粒运动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内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颗粒运动空间为由内桶底外部的加强筋构成的多个凹槽空间,加强筋与外桶底之间的间隙满足清洗颗粒随水流进入,凹槽空间的大小满足至少放置5个清洗颗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内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空间包括外部加强筋包围构成的大凹槽空间和在大凹槽空间内由内部加强筋分割构成的小凹槽空间,外部加强筋的高度大于内部加强筋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内桶,其特征在于外部加强筋间距至少为20cm,内部加强筋的高度不超过5mm。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内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桶底为中空的环形结构,中空位置设有颗粒阻挡结构,所述的凹槽空间由多段径向加强筋和多段圆周方向加强筋包围构成,分布在环形的内桶底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自清洁桶壁功能的洗衣机内桶,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凹槽空间的两相邻径向加强筋之间的夹角为1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海,李海涛,邓秀文,杨旭光,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