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托盘,属于堆垛及包装物技术领域。包括吹制获得的并且由结构相同的第一、第二盘瓣彼此结合为一体而构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托盘本体,在该托盘本体的侧部构成有自托盘本体的一侧贯通至另一侧的并且彼此间隔的一对铲臂插入腔,特征在于:所述的铲臂插入腔的腔口的腔口表面是与所述托盘本体的侧表面平齐的,并且在托盘本体上围绕所述腔口的四周构成有用于增强腔口部位的强度的增强壁。优点:显著提高腔口部位的强度,延长托盘本体的使用寿命;在堆垛时不会出现与相邻的托盘本体之间产生干涉影响,并且保障堆垛货物的齐整效果;由于增强壁的设置,从而使托盘本体的整体强度得到可靠保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堆垛及包装物
,具体涉及一种托盘。
技术介绍
托盘也称栈板,在仓储和物流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关于托盘的概念和用途可参见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2009774B (该专利由本申请人提出)的说明书第0002栏。相对于中国专利号ZL02219820. 3 (改良结构的人造垫木)、ZL02219821. 0 (结构改进的人造垫木)、ZL02219822. 9 (结构改良的人造垫木)、ZL200420109212. 5 (包装栈板)和授权公告号CN2887765Y (包装栈板)而言,CN102009774B客观上具有其说明书的技术效果栏中所述的技术效果(具体参见说明书第0017栏)。然而,鉴于前述CN102009774B存在有缺憾,因此由授权公告号CN202320994U推荐的“托盘”(由本申请人提出的专利申请)作了弥补,具体可参见该CN202320994U的说明书第I至第3页第3段。然而,CN202320994U虽然具有能够满足铲车的铲臂插入第一铲臂插槽或第二铲臂插槽的灵活选择要求,并且具有减轻工人装卸的劳动强度和提高货物的转移效率的技术效果,但是依然存在以下欠缺一是由于第一、第二铲臂插槽的横截面形状均表现为n形(在处于由铲车的铲臂插入第一铲臂插槽或第二铲臂插槽的状态下),也就是说第一、第二铲臂插槽是敞口的,因此在堆垛状态下,当铲车的铲臂从位于上部的托盘的铲臂插槽插入时,存在对堆垛于下部的托盘上的货物产生影响之虞,例如当铲车的铲臂触及堆垛于下部的托盘上的货物时及有可能损及货物;二是由于在铲臂托起载有货物的托盘时稳定性难以保障,因此只能靠放缓铲车的行进速度予以弥补,然而如此处置方式会影响作业效率;三是由于托盘的结构相对复杂,因此导致模具加工难度大。图4所示是本申请人所见到的即在本申请提出之前的物流行业应用的一种托盘,包括托盘本体1,在该托盘本体I彼此对应的两侧各构成有相互贯通的一对用于供铲车的铲臂插入的铲臂插入腔la。这种结构的托盘由于铲臂插入腔Ia的横截面形状呈“口”字形,因此在对处于堆垛状态下的上部的托盘本体I连同货物铲起时,铲车的铲臂不会与下部的托盘本体I上的货物接触,从而可以避免对下部的托盘本体I上的货物构成影响。又,由于铲臂插入腔Ia的横截面形状呈“口”字形,因此在铲臂将托盘本体I连同堆垛在托盘本体I上的货物处于悬空状态移动时,稳定性有所改善,铲车的行进速度可以相应加快,从而提高对货物的转运效率。及,整体结构相对简单而有助于简化对模具的设计。但是,图4所示结构的托盘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其一,由于铲臂插入腔Ia的腔口部位的强度相对脆弱,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频繁与铲车的铲臂冲撞和/或摩擦,因此成为了托盘本体I提前损坏乃至提前报废的突破口。或许是出于增强铲臂插入腔Ia的腔口部位的强度考虑而藉以保护托盘本体1,因此在铲臂插入腔Ia的腔口部位并且围绕腔口的四周构成有一突出于托盘本体I的侧表面的台阶状栈边lb。但是实际证明该台阶状栈边Ib对强度的增加聊胜于无,反而在使用过程中遭到铲臂的袭击而产生变形乃至龟裂;其二,由于台阶状栈边Ib显著突起于或称探出于托盘本体I的侧表面,因而在堆垛时容易与相邻托盘本体I产生刮擦并且对堆垛产生影响,例如使堆垛的货物之间产生通常不希望出现的分界空隙;其三,由于托盘本体I的结构有失合理,因此整体强度难以保障,影响使用寿命。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经本申请人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请人厂区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证明具有显著优于图3所示结构的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显著增强铲臂插入腔的腔口部位的强度、有利于避免在堆垛时出现与相邻托盘之间产生干涉影响和有益于提高托盘本体的整体强度的托盘。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托盘,包括吹制获得的并且由结构相同的第一、第二盘瓣彼此结合为一体而构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托盘本体,在该托盘本体的侧部构成有自托盘本体的一侧贯通至另一侧的并且彼此间隔的一对铲臂插入腔,特征在于所述的铲臂插入腔的腔口的腔口表面是与所述托盘本体的侧表面平齐的,并且在托盘本体上围绕所述腔口的四周构成有用于增强腔口部位的强度的增强壁。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盘瓣的表面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腔口的一侧长度方向的位置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第一齿状增强凸缘,而在所述第二盘瓣的表面并且在对应于腔口的另一侧长度方向的部位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第二齿状增强凸缘,第一、第二齿状增强凸缘彼此对应。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盘瓣的四周侧面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突起于第一盘瓣的侧表面的第一纵向增强凸缘,而在所述第二盘瓣的四周侧面并且在对应于第一纵向增强凸缘的位置构成有数量与第一纵向增强凸缘相等的突起于第二盘瓣的侧表面的第二纵向增强凸缘,第一、第二纵向增强凸缘彼此结合为一体。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盘瓣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一对铲臂插入腔的两端的位置各构成一对第一大承重凹台,每一对第一大承重凹台之间由第一大承重凹台加强筋连接;在第一盘瓣的两侧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以成对配置的方式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第一小承重凹台,每一对第一小承重凹台之间由第一小承重凹台加强筋连接;在第一盘瓣上并且位于第一盘瓣的中部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第二小承重凹台,各第二小承重凹台的两侧延伸有第二小承重凹台加强筋,其中,第一、第二小承重凹台加强筋彼此形成一隔一的位置关系;在第一盘瓣上并且位于第一盘瓣的中部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第一辅助加强筋,第一辅助加强筋与所述的第二小承重凹台相对应,并且与第二小承重凹台之间形成一隔一的分布关系。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盘瓣的四个角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一齿状增强凸缘的位置各构成有一第一腔口辅助加强筋。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二盘瓣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一对铲臂插入腔的两端的位置各构成一对第二大承重凹台,每一对第二大承重凹台之间由第二大承重凹台加强筋连接;在第二盘瓣的两侧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以成对配置的方式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第三小承重凹台,每一对第三小承重凹台之间由第三小承重凹台加强筋连接;在第二盘瓣上并且位于第二盘瓣的中部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第四小承重凹台,各第四小承重凹台的两侧延伸有第四小承重凹台加强筋,其中,第三、第四小承重凹台加强筋彼此形成一隔一的位置关系;在第二盘瓣上并且位于第二盘瓣的中部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第二辅助加强筋,第二辅助加强筋与所述的第四小承重凹台相对应,并且与第四小承重凹台之间形成一隔一的分布关系。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二盘瓣的四个角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二齿状增强凸缘的位置各构成有一第二腔口辅助加强筋。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盘瓣上构成有一个或复数个第一标签设置凹腔;而在所述的第二盘瓣上构成有一个或复数个第二标签设置凹腔。在本技术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第一盘瓣的表面构成有第一防滑突缘;而在所述的第二盘瓣的表面构成有第二防滑突缘。在本技术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防滑突缘和第二防滑突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托盘,包括吹制获得的并且由结构相同的第一、第二盘瓣(11、12)彼此结合为一体而构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托盘本体(1),在该托盘本体(1)的侧部构成有自托盘本体(1)的一侧贯通至另一侧的并且彼此间隔的一对铲臂插入腔(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铲臂插入腔(13)的腔口(131)的腔口表面(1311)是与所述托盘本体(1)的侧表面平齐的,并且在托盘本体(1)上围绕所述腔口(131)的四周构成有用于增强腔口(131)部位的强度的增强壁(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托盘,包括吹制获得的并且由结构相同的第一、第二盘瓣(11、12)彼此结合为一体而构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托盘本体(I),在该托盘本体(I)的侧部构成有自托盘本体(I)的一侧贯通至另一侧的并且彼此间隔的一对铲臂插入腔(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铲臂插入腔(13)的腔口(131)的腔口表面(1311)是与所述托盘本体⑴的侧表面平齐的,并且在托盘本体(I)上围绕所述腔口(131)的四周构成有用于增强腔口(131)部位的强度的增强壁(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盘瓣(11)的表面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腔口(131)的一侧长度方向的位置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第一齿状增强凸缘(111),而在所述第二盘瓣(12)的表面并且在对应于腔口(131)的另一侧长度方向的部位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第二齿状增强凸缘(121),第一、第二齿状增强凸缘(111、121)彼此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盘瓣(11)的四周侧面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突起于第一盘瓣(11)的侧表面的第一纵向增强凸缘(112),而在所述第二盘瓣(12)的四周侧面并且在对应于第一纵向增强凸缘(112)的位置构成有数量与第一纵向增强凸缘(112)相等的突起于第二盘瓣(12)的侧表面的第二纵向增强凸缘(122),第一、第二纵向增强凸缘(112、122)彼此结合为一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盘瓣(11)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一对铲臂插入腔(13)的两端的位置各构成一对第一大承重凹台(113),每一对第一大承重凹台(113)之间由第一大承重凹台加强筋(1131)连接;在第一盘瓣(11)的两侧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以成对配置的方式以间隔状态构成有第一小承重凹台(114),每一对第一小承重凹台(114)之间由第一小承重凹台加强筋(1141)连接;在第一盘瓣(11)上并且位于第一盘瓣(11)的中部以间隔状态构成有一组第二小承重凹台(115),各第二小承重凹台(115)的两侧延伸有第二小承重凹台加强筋(1151),其中,第一、第二小承重凹台加强筋(1141、1151)彼此形成一隔一的位置关系;在第一盘瓣(11)上并且位于第一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建成,张礼华,肖志林,朱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同大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