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外壳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未固化的、预浸有树脂的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及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该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为碳纤维编织而成,该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为玻璃纤维编织而成;将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与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平铺于一热压成型模具中,并使二者啮合拼接;将热压成型模具加热,使所述树脂硬化,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与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成型为一体而获得一预制体;对该预制体进行裁切,以去除余料而获得一基体,该基体包括一由该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硬化形成的第一部分、由该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硬化形成的第二部分以及由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共同形成的外表面;于该外表面形成一装饰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外壳及使用该外壳的电子装置及该外壳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现今手机等电子装置的外壳大多由塑料或金属制成。就金属外壳而言,虽然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但金属外壳对电磁波有屏蔽作用,对于一些具有无线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功能的电子装置比如手机、可无线上网的电脑来说,不能满足其信号接收和发射要求。单纯的塑料外壳,虽然能满足上述电子装置的信号接收和发射要求,但机械强度不够,在使用者不小心摔落时容易破裂。而如果将金属件与塑胶件各自先成型后再通过组装方式组成一外壳,如此虽能满足机械强度和信号接收与发射两方面要求,但是增加组装步骤,使制造周期过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机械强度较高、轻量化的,且能满足信号接收与发射要求的外壳。另外,还有必要提供一种上述外壳的制造方法。还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该外壳的电子装置。一种外壳,其包括一基体及形成于该基体上的装饰层,该基体包括一第一部分及与第一部分接合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共同形成该基体的外表面,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均由渗浸有树脂的编织纤维层形成,所述树脂形成于编织纤维层的表面及内部,第一部分的编织纤维层由碳纤维形成,该第二部分的编织纤维层由玻璃纤维形成,该装饰层形成于该外表面上。一种外壳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未固化的、预浸有树脂的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及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该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为碳纤维编织而成,该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为玻璃纤维编织而成,该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具有一第一外缘,该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具有与所述第一外缘啮合的一第二外缘;将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与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平铺于一热压成型模具中,使所述第一外缘与所述第二外缘啮合拼接;将热压成型模具加热,同时通过热压模具对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与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施加压力,使所述树脂硬化,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与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成型为一体而获得一预制体,该预制体具有预定的三维形状;对该预制体进行裁切,以去除余料而获得一基体,该基体包括一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接合的第二部分以及由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共同形成的外表面,第一部分由该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硬化形成,该第二部分由该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硬化形成;于该外表面形成一装饰层。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外壳以及设于该电子装置内部的无线信号接收/发射元件,该外壳包括一基体及形成于该基体上的装饰层,该基体包括一第一部分及与第一部分接合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共同形成该基体的外表面,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均由渗浸有树脂的编织纤维层形成,所述树脂形成于编织纤维层的表面及内部,第一部分的编织纤维层由碳纤维形成,该第二部分的编织纤维层由玻璃纤维形成,该第二部分与该无线信号接收/发射元件相对设置,该装饰层形成于该外表面上。上述外壳的基层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由预浸有树脂的碳纤维编织层硬化形成,而第二部分由的预浸有树脂的玻璃纤维编织层硬化形成。由于玻璃纤维具有不导电性,当该外壳用于具有无线信号接收/发射元件的电子装置时,第二部分与该无线信号接收/发射元件相对应,可避免无线信号被屏蔽。另外,该外壳的其它部分(即第二部分)采用质量比较轻、耐冲击、轻度大的碳纤维,可减轻外壳的重量,同时使外壳具有较大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外壳的剖视不意图。图2为使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外壳的具有无线信号接收/发射元件的电子装置剖视不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外壳制造方法中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及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外壳制造方法中将该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及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铺设于一热压成型模具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外壳制造方法中切除余料后获得基体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夕卜壳100基体10外表面101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14装饰层20底漆层21真空镀膜层22色漆层23面漆层24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31第一外缘312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32第二外缘322无线信号接收/发射元件50热压成型模具60电子装置20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外壳100包括一基体10及形成于该基体10上的装饰层20。该基体10包括一第一部分12及与第一部分12接合的第二部分14。第一部分12与第二部分14共同形成该基体10的外表面101。该第一部分12与第二部分14均由渗浸有树脂的编织纤维层形成,所述树脂形成于编织纤维层的表面及内部。第一部分12的编织纤维层由碳纤维形成。该第二部分14的编织纤维层由不具导电性的玻璃纤维形成。该基体10的表面形成有交错的立体编织纹路。所述树脂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可以为环氧树脂、聚碳酸酯树脂及聚酰胺树脂与玻璃纤维的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本实施例选用透明的环氧树脂。树脂主要用于增强基体10硬度,且第一部分12的树脂与第二部分14的树脂一体成型,为基体10提供平滑的外表面101。该装饰层20形成于该基体10的外表面101上。装饰层20可包括一直接形成于外表面101上的底漆层21、形成于底漆层21上的不导电的真空镀膜层22、形成于真空镀膜层22上的色漆层23及形成于色漆层23上的透明的面漆层24。所述底漆层21可为紫外光固化漆层。底漆层21用于平整基体10的外表面101,以提高后续涂层的结合力。该真空镀膜层22通过磁控溅射、蒸镀等真空镀膜方式形成,其用于使外壳100具有金属外观。该真空镀膜层22可为锡、铝、不锈钢、钛、硅铝化合物中的一种组成。为了不影响使用该外壳100的电子装置的无线信号接收和发射功能,该真空镀膜层22不导电。该色漆层23可为添加有颜料的油漆层,其用于使外壳100具有所需的颜色。该面漆层24可为透明的油漆层,如光油,其具有较高的硬度,用于保护外壳100的表面不被刮伤。为了能使所述基体10上的编织纹路可视,该底漆层21、真空镀膜层22及色漆层23最好为透明。请参阅图2,该外壳100可用于电子装置200,比如手机。该电子装置200内部具有无线信号接收/发射元件50,比如手机天线,所述由不具导电性的玻璃纤维形成的第二部分14与该电子装置200的无线信号接收/发射元件50相对设置,由此可以避免无线信号被外壳100屏蔽。可以理解,所述真空镀膜层22与色漆层23也可以省略,此时该面漆层24直接形成于该底漆层21上。上述外壳100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请参阅图3,首先,提供未固化的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31及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32。该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31为碳纤维编织而成。该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32为玻璃纤维编织而成。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31及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32预浸有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该树脂可以为环氧树脂、聚碳酸酯树脂及聚酰胺树脂与玻璃纤维的混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本实施例中该树脂为环氧树脂。该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31具有一第一外缘312,该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32具有与所述第一外缘312啮合的一第二外缘322。请进一步参阅图4,将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31与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32平铺于一热压成型模具60中,使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31的第一外缘312与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32的第二外缘322啮合拼接。将热压成型模具60加热至100°C 250°C,同时通过热压成型模具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壳,其包括一基体及形成于该基体上的装饰层,其特征在于:该基体包括一第一部分及与第一部分接合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共同形成该基体的外表面,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均由渗浸有树脂的编织纤维层形成,所述树脂形成于编织纤维层的表面及内部,第一部分的编织纤维层由碳纤维形成,该第二部分的编织纤维层由玻璃纤维形成,该装饰层形成于该外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壳,其包括一基体及形成于该基体上的装饰层,其特征在于该基体包括一第一部分及与第一部分接合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共同形成该基体的外表面,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均由渗浸有树脂的编织纤维层形成,所述树脂形成于编织纤维层的表面及内部,第一部分的编织纤维层由碳纤维形成,该第二部分的编织纤维层由玻璃纤维形成,该装饰层形成于该外表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为透明或半透明。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该树脂为环氧树脂。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的树脂一体成型。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包括一直接形成于该外表面上的底漆层、形成于该底漆层上的不导电的真空镀膜层、形成于该真空镀膜层上的色漆层以及形成于该色漆层上的透明面漆层。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该装饰层包括一直接形成于该外表面上的底漆层以及形成于该色漆层上的透明面漆层。7.一种外壳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未固化的、预浸有树脂的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及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该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为碳纤维编织而成,该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为玻璃纤维编织而成,该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具有一第一外缘,该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具有与所述第一外缘啮合的一第二外缘; 将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与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平铺于一热压成型模具中,使所述第一外缘与所述第二外缘啮合拼接; 将热压成型模具加热,同时通过热压模具对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与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施加压力,使所述树脂硬化,第一编织纤维预浸布与第二编织纤维预浸布成型为一体而获得一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传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