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通过装拆后轮而改变车宽的轮椅。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这种轮椅包括设有座部和背部的车身框架,在该车身框架前端部的下部设有前轮,在该车身框架后端部的两侧设有尺寸比上述前轮大的后轮。在该后轮的外侧设有直径比上述后轮的直径略小的手轮(手扶圈),以便就座于上述座部的使用者能手动旋转上述后轮。在上述车身框架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设置具有上述手轮的后轮时,轮椅的车宽变大,因此,例如在室内的狭窄场所或列车内的狭窄场所会产生很难行进的问题。因此,可将上述后轮能装拆地设于上述车身框架,并且在车身框架的后端部的下部能升降地设置抬升车轮。在使用上述后轮时,使上述抬升车轮上升至不触地的位置,在拆下上述后轮以减小车宽进行使用时,使上述抬升车轮下降而触地。由此,在室内和列车内等的狭窄场所行进时,通过拆下上述后轮来减小车宽,并且,通过使上述抬升车轮下降,利用上述前轮和抬升车轮将上述车身框架支承成能行进。以往,在上述结构的轮椅的情况下,为了在推压设于上述背部的手推手柄而使轮椅行进时能使车身容易变换方向,上述前轮使用的是不仅能相对于水平轴进行旋转,还能相对于垂直轴进行旋转的活动脚轮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框架,该车身框架具有座部和背部;前轮,该前轮由活动脚轮形成,设在所述车身框架前端部的下部;一对后轮,该一对后轮能装拆地设于所述车身框架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以及抬升车轮,该抬升车轮由活动脚轮形成,并以能利用升降机构在触地位置与非触地位置之间升降的方式设于所述车身框架后端部的下部,在该抬升车轮位于触地位置的下降状态下,该抬升车轮与所述前轮将所述车身框架支承成能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28 JP 2011-2130571.一种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框架,该车身框架具有座部和背部;前轮,该前轮由活动脚轮形成,设在所述车身框架前端部的下部;一对后轮,该一对后轮能装拆地设于所述车身框架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以及抬升车轮,该抬升车轮由活动脚轮形成,并以能利用升降机构在触地位置与非触地位置之间升降的方式设于所述车身框架后端部的下部,在该抬升车轮位于触地位置的下降状态下,该抬升车轮与所述前轮将所述车身框架支承成能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支承臂,该支承臂的一端枢轴连接于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途部,在该支承臂的位于后端侧的另一端设有所述抬升车轮;第一连杆,该第一连杆的一端枢轴连接于所述支承臂的另一端;第二连杆,该第二连杆的一端枢轴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该第二连杆的中途部枢轴连接在所述车身框架上;操作柄,在该操作柄的一端设有操作手柄,该操作柄的另一端枢轴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途部;以及上部限位构件和下部限位构件,该上部限位构件和下部限位构件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于所述第二连杆,该上部限位构件限制所述操作柄朝上升方向转动,该下部限位构件限制所述操作柄朝下降方向转动,在使所述操作柄从与所述上部限位构件抵接的位置进一步朝上升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第一连杆工作,使所述支承臂转动而使所述抬升车轮从非触地位置下降至触地位置,在所述抬升车轮下降至触地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操作柄转动至所述操...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