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95872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0 1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椅,其包括脚踏板,车架,分别设置在车架两侧相对所述车架能自由旋转的左、右行走轮,以及安装在左、右行走轮之间的力传递机构。力传递机构包括第一锥形轮、第二锥形轮、第一摩擦轮以及第二摩擦轮,第一锥形轮与左行走轮同轴心设置;第二锥形轮与右行走轮同轴心设置;第一摩擦轮与第一锥形轮对应;第二摩擦轮与第二锥形轮对应,且与第一摩擦轮同轴设置;其中,轮椅还包括一与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连接以改变第一摩擦轮与第一锥形轮对应切点及改变第二摩擦轮与第二锥形轮对应切点的转向控制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方便偏瘫者或一侧肢体残疾者充分利用自己健康的一侧肢体轻松控制轮椅的运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轮椅,具体地说,是涉及使用者能乘坐其上且自身容易行走的轮椅。
技术介绍
手动式轮椅把与行走轮构成一体的手动圈设置在行走轮的外侧,当看护者不在时,轮椅的使用者通过旋转该手动圈而使轮椅行走。现有常见的手动式轮椅都是通过两手去分别操作两手动圈,两只手都向前推手动圈轮椅就前进,两只手都向后推手动圈轮椅就后退,一只手向前推一手动圈另一只手向后推另一手动圈就转向,这就意味着,现有常见的手动式轮椅不适合单手操作。然而,脑血管疾病、脑部神经手术后遗症、交通事故、及其它一些意外皆有可能会导致偏瘫或一侧肢体残疾,由于常见的手动式轮椅由于不适合单手操作,故其不能满足偏瘫者或一侧肢体残疾者的使用需求。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适合单手操作的轮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单手操作的轮椅,以便偏瘫者或一侧肢体残疾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健康的一侧肢体轻松控制轮椅的运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轮椅,包括脚踏板,车架,分别设置在车架两侧相对所述车架能自由旋转的左、右行走轮,以及安装在左、右行走轮之间的力传递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第一锥形轮、第二锥形轮、第一摩擦轮以及第二摩擦轮,第一锥形轮与所述左行走轮同轴心设置;第二锥形轮与所述右行走轮同轴心设置;第一摩擦轮与所述第一锥形轮对应;第二摩擦轮与所述第二锥形轮对应,且与所述第一摩擦轮同轴设置;其中,所述轮椅还包括一与所述第一摩擦轮和所述第二摩擦轮连接以改变第一摩擦轮与第一锥形轮对应切点及改变第二摩擦轮与第二锥形轮对应切点的转向控制组件。上述的轮椅,其中,所述转向控制组件包括转向杠杆和拉动件,转向杠杆与所述第一摩擦轮和所述第二摩擦轮连接;拉动件与所述脚踏板连接且与所述转向杠杆连接。上述的轮椅,其中,所述拉动件为拉绳,所述拉绳为两根,其中一根拉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脚踏板的前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转向杆杆上的靠近所述第一摩擦轮侧;另一根拉绳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脚踏板的后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转向杠杆上的靠近所述第二摩擦轮侧。上述的轮椅,其中,所述转向控制组件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拉绳导向件,所述两根拉绳的中部分别穿过所述拉绳导向件。上述的轮椅,其中,所述转向杆杠通过一第二连接轴与一第一连接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轴为使所述第一摩擦轮与所述第二摩擦轮同轴设置的轴。上述的轮椅,其中,所述转向控制组件还包括有转向杠杆复位件,所述转向杠杆复位件一端设置在所述转向杠杆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车架上。上述的轮椅,其中,所述轮椅还包括一增速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靠近所述左行走轮设置,所述增速机构通过一轮系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力传递机构与所述右行走轮之间。上述的轮椅,其中,所述增速机构为一链传动机构,所述链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链传动组件以及第二链传动组件,第一链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链轮、第二链轮和设置在第一链轮、第二链轮上的第一链条,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二锥形轮同轴设置;第二链传动组件包括第三链轮、第四链轮和设置在第三链轮、第四链轮上的第二链条,所述第四链轮与所述右行走轮同轴设置。 上述的轮椅,其中,所述轮椅还包括一增速机构,所述力传递机构靠近所述右行走轮设置,所述增速机构通过一轮系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力传递机构与所述左行走轮之间。上述的轮椅,其中,所述增速机构为一链传动机构,所述链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链传动组件以及第二链传动组件,第一链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链轮、第二链轮和设置在第一链轮、第二链轮上的第一链条,所述第一链轮与所述第一锥形轮同轴设置;第二链传动组件包括第三链轮、第四链轮和设置在第三链轮、第四链轮上的第二链条,所述第四链轮与所述左行走轮同轴设置。本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通过锥形轮与摩擦轮配合结构的力传递机构设置,当动力从左行走轮或右行走轮输入后,依靠锥形轮和摩擦轮之间的摩擦力传递到另外一侦牝且在左右两侧的传动比相同时,左、右行走轮同速转动,轮椅直行;并通过转向控制组件改变锥形轮与摩擦轮的切点以改变力传递机构的传动比,当传动比小于I或大于I时,轮椅转向。从而本技术能方便偏瘫者或一侧肢体残疾者充分利用自己健康的一侧肢体轻松控制轮椅的运动。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轮椅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力传递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力传递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力传递机构的装配图;图5为本技术轮椅的转向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图6为本技术轮椅的转向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图7为本技术轮椅的转向控制组件与脚踏板连接关系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轮椅的转向控制组件与第一摩擦轮和第二摩擦轮连接关系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轮椅的转向控制组件局部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脚踏板11一脚踏板旋转轴12—脚踏板拉杆20—车架30—左行走轮40-右行走轮50-力传递机构51-第一锥形轮52—第二锥形轮53—第一摩擦轮54—第二摩擦轮55—左手轮轴55丨一右手轮轴56—右手轮轴57—第一连接轴60—转向控制组件61—转向杠杆6 2—拉动件621、622—拉绳63—拉绳导向件64—转向杠杆复位件641、642—弹簧65—第一拉绳外层限位66—第二拉绳外层限位70—第二连接轴80—±曾速机构81—第一链轮82—第二链轮83—第一链条84—第三链轮85—第四链轮86—第二链条87,87 ; 一第三连接轴88—第四连接轴89,89 ; 一第五连接轴88-第四连接轴90-轮系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第一实施例参阅图I并结合参阅图2,如图所示,本技术的轮椅,包括脚踏板10,车架20,分别设置在车架20两侧相对车架能自由旋转的左行走轮30、右行走轮40,以及安装在左行走轮30、右行走轮40之间的力传递机构50。脚踏板10通过脚踏板拉杆11和脚踏板转轴12连接在车架20上(见图7)。力传递机构50包括第一锥形轮51、第二锥形轮52、第一摩擦轮53以及第二摩擦轮54,第一锥形轮51通过左手轮轴55与左行走轮30同轴设置从而使第一锥形轮51与左行走轮30同轴心设置,第二锥形轮52通过右手轮轴56与右行走轮40同轴设置从而使第二锥形轮52与右行走轮40同轴心设置,第一摩擦轮53与第一锥形轮51对应,其具体对应关系是第一摩擦轮53与第一锥形轮51相切,第二摩擦轮54与第二锥形轮52对应,其具体对应关系是第一摩擦轮53与第一锥形轮51相切,第二摩擦轮54与第一摩擦轮53通过第一连接轴57同轴设置。通过上述的结构,当动力从左行走轮30或右行走轮40输入后,依靠锥形轮和摩擦轮之间的摩擦力传递到另外一侧,且在左右两侧的传动比相同时,左、右行走轮同速转动,轮椅直行。从而能方便偏瘫者或一侧肢体残疾者充分利用自己健康的一侧肢体轻松推动轮椅直行。为了方便偏瘫者或一侧肢体残疾者充分利用自己健康的一侧肢体轻松控制轮椅转向,轮椅还包括一与第一摩擦轮53和第二摩擦轮54连接以改变第一摩擦轮53与第一锥形轮51对应切点及改变第二摩擦轮5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椅,包括脚踏板,车架,分别设置在车架两侧相对所述车架能自由旋转的左、右行走轮,以及安装在左、右行走轮之间的力传递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递机构包括:第一锥形轮,与所述左行走轮同轴心设置;第二锥形轮,与所述右行走轮同轴心设置;第一摩擦轮,与所述第一锥形轮对应;以及第二摩擦轮,与所述第二锥形轮对应,且与所述第一摩擦轮同轴设置;其中,所述轮椅还包括一与所述第一摩擦轮和所述第二摩擦轮连接以改变第一摩擦轮与第一锥形轮对应切点及改变第二摩擦轮与第二锥形轮对应切点的转向控制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严刘文平李书田张娜刘岩赵文艺于杰李文召李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