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53407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06 1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美容仪器领域,尤其是应用于电吹风机行业的吹风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吹风装置,包括一机壳及设置在机壳内的马达,该马达的轴头伸出机壳一端面,其中,所述轴头插接有风叶装置,该风叶装置上部设有与其匹配的引流罩,所述壳体外壁设有挡风片,该挡风片与所述风叶装置轴向对应。避免了乱流及反向涡旋的产生,保证进气平稳;其风叶装置上部设置引流罩,保证其内部气压稳定增长,从而保证出风风速的稳定,给人们一种可控感,提高干发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吹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美容仪器领域,尤其是应用于电吹风机行业的吹风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吹风在功能方面,也就是在风量,风压,风速,风温等方面,总给人一种软 软的感觉,在干发效率方面更是这样。即,吸入电吹风的风量不稳定以及吹风机内部产生风 压的不稳定,导致了吹出的风速忽大忽小,主要的原因是在电吹风从外界吸入空气时,吸入 口附近的气流会产生乱流及反向涡旋,影响吸入的风量,同时,吹风机出风的风速也主要是 靠吹风机出风口的截面积所决定,而风速与出风口的截面积成反比,而出风口的截面积大 小可通过外加喷嘴来实现,此外,当外界吸入的风量不稳定时,电吹风的出风的风速也将不 稳定。为此就需要尽量提升风扇的效率,不断革新风扇设计。现有技术一篇名称为“吹风机”(中国专利号200610067648. 6、授权公告号CN 1846560A)的专利,其主要是通过设计风扇的外径及内径比值的大小从而减少风洞中的压 力损失来产生恒定流量的强气流。但是,依旧无法避免气流入口乱流及反向涡旋的产生,进 而难以产生稳定的风速。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特提供一种采用挡风片梳 理吸进的气流,避免乱流及反向涡旋的产生,保证进气源的稳定;采用引流罩以保证有稳定 的风压源,使之能够稳定出风的吹风装置。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吹风装置,包括一机壳及设置在机壳内的马达, 该马达的轴头伸出机壳一端面,其中,上述轴头插接有风叶装置,该风叶装置上部设有与其 匹配的引流罩,上述壳体外壁设有挡风片,该挡风片与上述风叶装置轴向对应。作为优化,上述风叶装置包括一底盖环及与底盖环卡接的风叶盖,上述风叶盖包 括一环形上盖及下盖,上述上盖和下盖之间环形分布有风叶,上述引流罩设置在上盖的顶 面;上述下盖中部设有凸台,该凸台中部设有与上述轴头配合插接的通孔。作为优化,上述风叶的厚度为O.1 1mm。作为优化,上述风叶装置包括一锥形底板,上述底板上表面环形分布有若干个弧 形的叶片,上述底板中部开有与上述轴头相配合的插筒。作为优化,上述叶片的厚度为O. 5 1. 5mm。作为优化,上述挡风片环形分布于机壳外壁,其挡风片大体呈为弧形。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避免了乱流及反向涡旋的产生,保证进气平稳;其风叶装置上部设置引流罩,保证 其内部气压稳定增长,从而保证出风风速的稳定,给人们一种可控感,提高干发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一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一的爆炸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一风叶盖的立体图一;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一风叶盖的立体图二 ;图5是图4的A部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一底盖环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二的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二的爆炸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一铜套的放大图。图中,I为机壳,2为马达,3为轴头,4为引流罩,5为挡风片,6为底盖环,7为风叶 盖,8为上盖,9为下盖,10为风叶,11为凸台,12为通孔,13为底板,14为叶片,15为插筒, 16为卡块,17为定位槽,18为斜槽,19为凸条,20为出风口,21为铜套,22为齿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吹风装置作进一步说明实施方式一如图1至6所示,本技术吹风装置,包括一机壳I及设置在机壳 I内的马达2,该马达2的轴头3伸出机壳I 一端面,其中,上述轴头3插接有风叶装置,该 风叶装置上部设有与其匹配的引流罩4,上述壳体外壁设有挡风片5,该挡风片5与上述风 叶装置轴向对应。上述风叶装置包括一底盖环6及与底盖环6卡接的风叶盖7,上述风叶盖7包括一 环形上盖8及下盖9,上述上盖8和下盖9之间环形分布有风叶10,上述风叶10为切向结 构,上述引流罩4设置在上盖8的顶面;上述下盖9中部设有凸台11,该凸台11中部设有 与上述轴头3配合插接的通孔12。上述风叶10的厚度为O.1 1mm,本实施例风叶10厚 度为O. 6mm。上述挡风片5环形分布于机壳I外壁,其挡风片5大体呈为弧形。上述底盖环6的内环壁上设有三个卡块16,上述下盖9的外环壁上开有与卡块16 相对应的定位槽17,底盖环6与下盖9配合卡接;此外,底盖环6的顶面开有与风叶10的 形状相对应的斜槽18,该斜槽18与底盖环6的外壁相通,斜槽18的内壁向内具有一定的斜 度;上述风叶10的上侧面与上盖8相连,其下侧面的一部分与上述下盖9相连接,上述上盖 8、下盖9及风叶10制成一体;风叶10下侧面的另一部分设有与上述斜槽18配合卡接的凸 条19。如此一来,可确保风叶盖7与底盖环6配合卡接时不会发生相对的转动,同时,也能 确保风叶装置与马达2同步的旋转,对其所产生的气压进行控制。上述风叶10垂直连接于 上盖8及下盖9。上述挡风片5形状为弧形,大体呈“7”字型,如此设计,能够更好的进行径向挡风, 避免乱流及反向涡旋的产生,使吸入的气流较为稳定。上述引流罩4设置在风叶盖7的上部,并与上盖8的上部相匹配;该引流罩4大体 呈碟形,其中部开有贯穿引流罩4的出风口 20,该出风口 20与上述上盖8相对应。本技术风叶10采用混流风扇设计模式。实施方式二 如图7至9所示,本技术吹风装置,包括一机壳I及设置在机壳 I内的马达2,该马达2的轴头3伸出机壳I 一端面,其中,上述轴头3插接有风叶装置,该 风叶装置上部设有与其匹配的引流罩4,上述壳体外壁设有挡风片5,该挡风片5与上述风 叶装置轴向对应。上述风叶装置包括一锥形底板13,上述底板13上表面环形分布有若干个弧形的 切向结构的叶片14,上述底板13中部开有与上述轴头3相配合的插筒15。上述叶片14的 厚度为O. 5 1. 5mm,本实施例叶片14的厚度为O. 8mm。上述插筒15还插接一铜套21,上述马达2的轴头3与该铜套21配合插接。铜套 21的的外壁设有齿条22,用以防止叶片14与轴头3之间发生相对的转动,确保叶片14能 与马达2的轴头3同步旋转。上述叶片14垂直设置在底板13上,并与底板13制成一体。上述引流罩4大体呈圆台形,其外壁具有一定的弧形,上述风叶装置设置在引流 罩4内,该引流罩4顶面开有与叶片14上下对应的出风口 20。本实施例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 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吹风装置,包括一机壳及设置在机壳内的马达,该马达的轴头伸出机壳一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头插接有风叶装置,该风叶装置上部设有与其匹配的引流罩,所述壳体外壁设有挡风片,该挡风片与所述风叶装置轴向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吹风装置,包括一机壳及设置在机壳内的马达,该马达的轴头伸出机壳一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头插接有风叶装置,该风叶装置上部设有与其匹配的引流罩,所述壳体外壁设有挡风片,该挡风片与所述风叶装置轴向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装置包括一底盖环及与底盖环卡接的风叶盖,所述风叶盖包括一环形上盖及下盖,上述上盖和下盖之间环形分布有风叶,所述引流罩设置在上盖的顶面;所述下盖中部设有凸台,该凸台中部设有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泰利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