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的引流系统,包括引流管和清理组件,清理组件包括具有中空管腔的连接件、清理件、弹性管和拉伸手柄,在连接件上设置有支管,支管的内腔与连接件的中空管腔相通,连接件的远端与引流管的近端密封连通,弹性管的一端与支管密封连通,其另一端与拉伸手柄密封连接,清理件的远端部分具有清理阻塞物的清理头,其被放置在所述引流管内,清理件的近端部分穿过与连接件的中空管腔相通的支管的内腔插入弹性管内,清理件的近端被密封固定在拉伸手柄上。该引流系统能够克服现有引流管存在的不足,顺利的将胸腔内部的积气、积液等排出。在保证不破坏引流管内部无菌环境的情况下,当发生阻塞时及时方便快捷的清除阻塞物。(*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新型的引流系统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引流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清除阻塞物的新型的引流系统。该引流系统可以有效改善引流过程中由于阻塞所导致的引流不畅,便于临床医师护理病患,以减少病患的不适。
技术介绍
目前,在手术后通常使用引流管来排除胸腔或腹腔内累积的气体和液体,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临床治疗手段。但是,现有的绝大多数引流管均为一种简单的硅胶或PVC管,并没有专门针对在管腔内阻塞时能够有效处理阻塞物的结构设计。对于一般的胸腔或腹腔手术,现存的普通引流管的引流效果尚可。但对于很多患者,如有较大创伤或腔内污染严重的患者,其体腔内部的积液较为粘稠,常伴有块状或絮状分泌物,并且需要长时间放置引流管,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普通引流管非常容易形成阻塞。如果此时不能够及时清除掉阻塞物的话,会使得引流管的引流功能弱化甚至完全丧失,进而对病人形成不利的影响。此时就需要采取措施清除引流管内部的阻塞物,或者更换引流管。但即便是能够清除阻塞物,其过程也相当费时费力,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也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不适,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而更换引流管则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在专利US2011/0040286A1中,公开了一种在引流过程中清除阻塞物的结构设计。 该结构主要是在引流管内放置了一根带有磁铁的清理件,通过设置在引流管外的磁铁来引导引流管内部的导丝的往复运动,进而实现阻塞物的清除。这种设计能够在不破坏引流管内部无菌环境的情况下,实现阻塞物的清除。但是这种设计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首先,引流管内部的导丝的运动是通过磁力的吸引来进行的,这是一种非接触力,因此就有可能出现当外部磁铁磁力不足或者受外界磁场干扰时而导致不能有效带动内部清理件运动的情况,特别是当阻塞物较多,阻塞较为“紧密”的时候 ,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此时,引流管的引流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丧失,危机病人生命;其次,就是引流管内部的磁铁体积较大, 本来引流管的内径就有限,而内部磁铁的大体积进一步占据了引流管内部的体积,反而造成了引流管引流功能的弱化;再次,这种结构设计成本较高,对于病人来说也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因此我们针对上述问题,开发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能有效清除阻塞物的引流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引流系统,其能够克服现有引流管存在的不足,顺利的将胸腔内部的积气、积液等排出。在保证不破坏引流管内部无菌环境的情况下,当发生阻塞时及时方便快捷的清除阻塞物。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的引流系统,包括引流管、清理组件,所述清理组件包括具有中空管腔的连接件、清理件、弹性管和拉伸手柄,在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一个支管,所述支管的内腔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中空管腔相通,所述连接件的远端与所述引流管的近端密封连通,所述弹性管的一端与所述支管密封连通,所述弹性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拉伸手柄密封连接,所述清理件的远端部分具有清理阻塞物的清理头,所述清理件的远端部分被放置在所述引流管内,所述清理件的近端部分穿过与所述连接件的中空管腔相通的所述支管的内腔插入所述弹性管内,所述清理件的近端被密封固定在所述拉伸手柄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优选的,所述弹性管能够被重复拉伸,并且在外力撤除后能够自动回缩,所述弹性管的弹性伸长比大于1:1。优选的,所述弹性管的弹性伸长比在2 :1到6 :1之间。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管是一体成型结构或者是组合结构。优选的,所述弹性管的形状为直管或波纹管。优选的,在所述引流管的远端具有一个或多个小孔。优选的,所述清理件的所述清理头是环形或三角形或矩形或伞状,所述 清理头与所述清理件是一体成型的,或者所述清理头被固定连接到所述清理件的远端。当所述清理件在所述引流管内部往复运动时,其能够清理在所述引流管内部形成的阻塞物。优选的,所述连接件的远端设置有与所述引流管的管路密封连通的中空的接头, 所述连接件的近端设置有与引流瓶所带的管路密封连通的中空的接头,所述接头的外形呈宝塔状或锥状,或者在所述接头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优选的,所述拉伸手柄被套在所述引流瓶所带的管路上,沿着所述引流瓶所带的管路轴向运动。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引流系统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的引流系统的清理件的运动是通过机械的方式直接控制,可靠性高,不会在阻塞物较多、较‘紧密’的情况下,出现清理件卡住无法移动的情况。2、本技术的引流系统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可在完全实现清除阻塞物的功能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3、本技术的引流系统的清理件占用引流管内腔的空间小,不会影响引流管内部液体的引流,因此不会减弱引流管原有的引流能力。4、本技术的引流系统可有效清除阻塞物,顺利地将胸腔内部的积气、积液等排出,改善引流过程中由于阻塞所导致的引流不畅,便于临床医师护理病患,以减少病患的不适。5、本技术的引流系统的连接件与引流管、连接管和弹性管密封连通,在保证不破坏引流管内部无菌环境的情况下,在发生阻塞时能及时、方便、快捷地清除阻塞物,适用于长时间的引流放置。6、本技术的引流系统的弹性管具有能往复拉伸并自动收缩的特性。本技术的清理件近端与弹性管的近端都密封固定在所述拉伸手柄上,因此当弹性管在拉伸力的作用下伸长时能够带动清理件从远端向近端滑动,进而能够方便、快捷地清除引流管中的阻塞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新型引流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新型引流系统的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新型引流系统的清理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新型引流系统的清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所示的清理组件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示例详细描述本技术的新型引流系统。实施例1如图1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新型引流系统包括引流管100和清理组件200, 所述清理组件包括具有中空管腔的连接件210、弹性管220、清理件230、和拉伸手柄240,所述连接件210的远端与所述引流管100的近端密封连通,所述连接件210的近端可与引流瓶所带的管路密封连通(本例中用虚线表示连接引流瓶的管路),在所述连接件210上设置有一个与所述的连接件210的中空管腔211相通的支管212,所述弹性管220的一端与所述支管212密封连通,所述弹性管220的另一端与所述拉伸手柄240密封连接,所述清理件 230的远端部分在使用时被放置在所述引流管100内,所述清理件230的近端部分穿过所述支管212的内腔插入所述弹性管220内,所述清理件230的近端被密封固定在所述拉伸手柄240上。在引流过程中,当引流管100中出现阻塞物时,向近端方向拉动拉伸手柄240,使得弹性管220伸长,因此带动清理件230在引流管100内部从远端向近端运动。在清理件 230的远端设置有清理头231,如图3所示,所述清理头是环形,也可以是三角形或矩形或伞状(未示出),所述清理头与所述清理件是一体成型的,或者所述清理头被固定连接到所述清理件的远端,该清理头231可实现阻塞物的刮除。当松开拉伸手柄240时,清理件230在弹性管220的收缩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原始位置,为下一步清理做好准备。·实施例2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引流系统,包括引流管、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组件包括具有中空管腔的连接件、清理件、弹性管和拉伸手柄,在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一个支管,所述支管的内腔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中空管腔相通,所述连接件的远端与所述引流管的近端密封连通,所述弹性管的一端与所述支管密封连通,所述弹性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拉伸手柄密封连接,所述清理件的远端部分具有清理阻塞物的清理头,所述清理件的远端部分被放置在所述引流管内,所述清理件的近端部分穿过与所述连接件的中空管腔相通的所述支管的内腔插入所述弹性管内,所述清理件的近端被密封固定在所述拉伸手柄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引流系统,包括引流管、清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组件包括具有中空管腔的连接件、清理件、弹性管和拉伸手柄,在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一个支管,所述支管的内腔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中空管腔相通,所述连接件的远端与所述引流管的近端密封连通,所述弹性管的一端与所述支管密封连通,所述弹性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拉伸手柄密封连接,所述清理件的远端部分具有清理阻塞物的清理头,所述清理件的远端部分被放置在所述引流管内,所述清理件的近端部分穿过与所述连接件的中空管腔相通的所述支管的内腔插入所述弹性管内,所述清理件的近端被密封固定在所述拉伸手柄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管能够被重复拉伸,并且在外力撤除后能够自动回缩,所述弹性管的弹性伸长比大于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引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管的弹性伸长比在2 :1至Ij 6 :1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引流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鹏云,徐志云,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健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