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相变压器,它包括压板、托板、端圈、设置在压板与托板之间的多个线圈,每个线圈绕制在一内纸筒上,每个内纸筒上套设有一外纸筒,所述托板上开设有多个进油孔,所述压板上开设有多个出油孔,所述内纸筒与所述外纸筒之间形成一供冷却油流动的流动空间,冷却油自托板的进油孔分别进入流动空间并从所述压板的出油孔中流出,每个流动空间内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内纸筒上的多个第一挡板和多个第二挡板,所述多个第一挡板与所述多个第二挡板沿纵向相间排布,多个第一挡板与所述外纸筒之间形成多个第一开孔,多个第二挡板与所述内纸筒之间形成多个第二开孔,多个第一开孔和多个第二开孔依次交替且相互错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相变压器。
技术介绍
电力变压器绕组的发热量是很大的,提高变压器油的循环冷却效率,尽可能把变压器绕组发出的热量带走,从而防止变压器绕组的过热,保证电力变压器在较低的温升状态下运行,对提高变压器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变压器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型电力变压器的发热量大,为增强散热效果,通常采用强迫油循环的方式对绕组进行冷,但这种方式会增加变压器噪声、油泵会产生额外的损耗,并需定期维护。而一般的自然油循环冷却方式,则存在以下不足,无法满足大型电力变压器的散热需求 (O由于受下部端圈垫块的阻挡,冷的变压器油无法沿圆周均匀地进入线圈内部, (2 )由于没有对油流路径进行约束,导致部分变压器油没有进入线圈,从其他空道直接留出,没有起到散热效果;(3)进入线圈内部的变压器油没有在水平方向流动,导致线圈中部没有得到有效冷却。(4)从线圈流出的热油收到上部压板的阻挡,油流阻力大,降低了油流速度,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相变压器,其能够降低油流阻力,提高油流速度和冷却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方案是一种多相变压器,它包括压板、托板、端圈、设置在压板与托板之间的多个线圈,每个线圈绕制在一内纸筒上,每个内纸筒上套设有一外纸筒,所述托板上开设有多个进油孔,所述压板上开设有多个出油孔,所述内纸筒与所述外纸筒之间形成一供冷却油流动的流动空间,冷却油自托板的进油孔分别进入流动空间并从所述压板的出油孔中流出,每个流动空间内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内纸筒上的多个第一挡板和多个第二挡板,所述多个第一挡板与所述多个第二挡板沿纵向相间排布,多个第一挡板与所述外纸筒之间形成多个第一开孔,多个第二挡板与所述内纸筒之间形成多个第二开孔,多个第一开孔和多个第二开孔依次交替且相互错开。优选地,所述冷却油在流动空间中的流向呈蛇形。优选地,所述每个线圈与所述托板之间分别设置有一端圈,所述端圈上开设有一穿孔,相邻于端圈的第一挡板和外纸筒形成的第一开孔与该端圈的穿孔相错开。优选地,所述每个线圈与所述托板之间分别设置有一端圈,所述端圈上开设有一穿孔,相邻于端圈的第二挡板和内纸筒形成的第二开孔与该端圈的穿孔相错开。优选地,每个端圈上设置有挡油圈。优选地,所述托板上开设有五个进油孔。优选地,所述压板上开设有五个出油孔。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上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了变压器油对线圈的冷却效率,降低线圈的平均温升和热点温升,提高了变压器运行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由于冷却效率的提高,减少了散热器的数量,节约了成本; (3)与强迫油循环的冷却方式相比,取消了油泵,降低了变压器的噪声,并无需对散热器进行日常维护。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曲线剖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方向为冷却油的流向。 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托板的俯视图。附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压板的俯视图。附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挡油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托板;2、端圈;31、第一挡板;32、第二挡板;33、第一开孔;34、第二开孔;4、压板;5、挡油圈;6、进油孔;7、出油孔;8、内纸筒;9、外纸筒;10、线圈。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三相变压器,它包括压板4、托板1、设置压板4与托板I之间三个线圈10。当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线圈的数量,虽然本实施例公开的线圈数为三个,但是其他数量线圈10也应该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这三个线圈10分别是高压线圈101、中压线圈102和低压线圈103。这三个线圈10沿横向并列排布。压板4位于这三个线圈10的上方,托板I位于这三个线圈10的下方。托板I对这三个线圈10起到承载作用,压板4对这三个线圈10起到定型作用。每个线圈10绕制在一个内纸筒8上。每个内纸筒8与其相对应的线圈10之间形成冷却油流动的流动空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三相变压器包括三个内纸筒8,分别为设在高压线圈10内径侧的高压内纸筒8、设在低压线圈10内径侧的低压内纸筒8、设在中压线圈10内径侧的中压内纸筒8。如图1所示,三个内纸筒8的外侧还分别套设有三个外纸筒9,三个外纸筒9与三个内纸筒8之间分别形成三个供冷却油流动的流动空间。托板I上开设有多个进油孔6,压板4上开设有多个出油孔7。温度较低的冷却油从托板I的进油孔6流经线圈10,也就是流入纸筒8与线圈10形成的流动空间,对线圈10进行冷却。变压器油吸收线圈10的热量后,温度上升,从压板4的出油孔7中流出。每个流动空间内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内纸筒上的多个第一挡板和多个第二挡板,从纸面方向上看,多个第一挡板31和多个第二挡板32沿纵向排列。多个第一挡板31与所述外纸筒9的内壁之间形成多个第一开孔33,多个第二挡板32与所述内纸筒8的内壁之间形成多个第二开孔34。在横向截面上,第一开孔33的孔心与内纸筒8的轴心形成第一连线,第二开孔34的孔心与内纸筒8的轴心形成第二连线,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具有不为O的夹角,且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在横向截面上不存在任何重叠。即在横向截面上,第一连线相对第二连线沿圆周方向上旋转一定角度,采用此种结构控制了油流路径,使变压器油能流经线圈10的全部表面,避免产生局部过热区域。优选地,该角度为180度。冷却油在流动空间中的流向呈蛇形。采用这种结构,使变压器油流经线圈10的全部表面。优选地,三个线圈10与所述托板I之间分别设置有三个端圈2,每个端圈2上开设有一穿孔,相邻于端圈2的第一挡板31和外纸筒9内壁形成的开孔与该端圈2的穿孔相错开,从而保证变压器油沿圆周均匀进入线圈10。更优选地,每个端圈2上设置有挡油圈5从而保证绝大部分冷的变压器油进 入线圈10表面的油隙,而不会从其他空道直接流出。优选地,三个线圈10与所述托板I之间分别设置有三个端圈2,每个端圈2上开设有一穿孔,相邻于端圈2的第二挡板32和内纸筒8内壁形成的开孔与该端圈2的穿孔相错开,从而保证变压器油沿圆周均匀进入线圈10。更优选地,每个端圈2上设置有挡油圈5从而保证绝大部分冷的变压器油进入线圈10表面的油隙,而不会从其他空道直接流出。优选地,托板I上开设有五个进油孔6。压板4上开设有五个出油孔7。降低了油流阻力,提高了油流速度,从而提高变压器油对线圈10的冷却效率。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专利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相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压板、托板、端圈、设置在压板与托板之间的多个线圈,每个线圈绕制在一内纸筒上,每个内纸筒上套设有一外纸筒,所述托板上开设有多个进油孔,所述压板上开设有多个出油孔,所述内纸筒与所述外纸筒之间形成一供冷却油流动的流动空间,冷却油自托板的进油孔分别进入流动空间并从所述压板的出油孔中流出,每个流动空间内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内纸筒上的多个第一挡板和多个第二挡板,所述多个第一挡板与所述多个第二挡板沿纵向相间排布,多个第一挡板与所述外纸筒之间形成多个第一开孔,多个第二挡板与所述内纸筒之间形成多个第二开孔,多个第一开孔和多个第二开孔依次交替且相互错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相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压板、托板、端圈、设置在压板与托板之间的多个线圈,每个线圈绕制在一内纸筒上,每个内纸筒上套设有一外纸筒,所述托板上开设有多个进油孔,所述压板上开设有多个出油孔,所述内纸筒与所述外纸筒之间形成一供冷却油流动的流动空间,冷却油自托板的进油孔分别进入流动空间并从所述压板的出油孔中流出,每个流动空间内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内纸筒上的多个第一挡板和多个第二挡板,所述多个第一挡板与所述多个第二挡板沿纵向相间排布,多个第一挡板与所述外纸筒之间形成多个第一开孔,多个第二挡板与所述内纸筒之间形成多个第二开孔,多个第一开孔和多个第二开孔依次交替且相互错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变压器,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新根,沈斌,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市变压器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