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下肢用按摩器通过使下肢用按摩器的施疗部件从小腿部朝向脚部形成为长尺状,能够减少构成部件数且得到舒适的按摩感;该下肢用按摩器具备:外侧施疗部件(300),其形成为将脚部的外侧包覆;前压施疗部件(160),其配置在外侧施疗部件(300)的上方且按压小腿部;内侧施疗部件(301),其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与外侧施疗部件(300)和前压施疗部件(160)对置且沿上下方向形成为长尺状;旋转轴(186),其沿左右方向贯通内侧施疗部件(301)和外侧施疗部件(300)的基端侧;驱动部(309),其驱动旋转轴(186)进行旋转;以及转换部(188),其将旋转轴(186)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按摩动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肢用按摩器
本技术涉及适于对下肢进行按摩的下肢用按摩器。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能够对下肢(尤其是从膝盖以下至脚脖附近的部分)进行按摩的下肢用按摩器,已知的有座椅式按摩装置的搁脚凳中所采用的按摩器(例如专利文献I)。该下肢用按摩器设有左右一对的施疗凹部,并在左右一对的施疗凹部的两侧壁的内侧面和中间壁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气囊。利用进排气装置使上述各气囊膨胀或收缩,由此能够同时对插入各施疗凹部内的两下肢进行按摩。一般地,由于气囊形成为其中央部的膨胀最大而越朝向两端部膨胀越发变小,因而存在只能在下肢的长度方向的狭小范围内获得充分的按压力的情况。因此,也提出了下述那样的下肢用按摩器,即,沿着各施疗凹部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气囊,同时地或依次地向该多个气囊进行供气或排气,从而能够在下肢的长度方向的大范围内对下肢进行按摩的下肢用按摩器(例如专利文献2)。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不使用气囊而采用使构成施疗凹部的两壁部本身相对于下肢接近或离开的机构的下肢用按摩器(例如专利文献3)。该下肢用按摩器在左右方向设置有一对仿照从小腿部至脚尖的形状的施疗部,并且从左右方向将自小腿部至脚尖的部位夹持。该下肢用按摩器是在构成施疗凹部的两壁部接近或离开该施疗部所夹持的小腿部至脚尖部位的同时进行按摩的按摩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许第3012780号专利文献2 :日本公报、特开平11-347082号专利文献3 :日本公报、特开2006-304864号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现有的气囊式的下肢用按摩器,由于是利用进排气装置等使气囊膨胀或收缩而对使用者的施疗部位进行按压的按摩器,因此存在无法得到使用者所需按压力的情况。由于气囊形成为其中央部的膨胀最大而越朝向两端部膨胀越小从而呈椭圆形状,因此,也存在无法对使用者的施疗部位获得均匀的按压力的情况。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机械式的下肢用按摩器是以将小腿部至脚尖的部位包覆的方式夹持并且重复进行接近或离开的动作而进行按摩的按摩器,并不是对从小腿部至脚尖的大范围提供指压按摩那样的良好按摩感的按摩器。另外,专利文献3的机械式的下肢用按摩器的施疗部由按摩小腿部的施疗部件和按摩脚部的施疗部件构成。因此,在各施疗部件中分别需要用于对使用者的施疗部位传递按压力的驱动轴、动力传动部件(齿轮)或动力转换部,从而成为部件件数多且构成复杂的按摩器。S卩,专利文献3公开的下肢用按摩器,无法避免伴随部件件数的增多而成本增大等问题。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下肢用按摩器的施疗部件从小腿部朝向脚部形成为长尺状,由此减少构成部件数并且获得崭新且舒适的按摩感的下肢用按摩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方式。即,本技术涉及的下肢用按摩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外侧施疗部件,其形成为将脚部的外侧包覆;前压施疗部件,其配置在上述外侧施疗部件的上方,并且在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同时按压小腿部的前面;内侧施疗部件,其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与上述外侧施疗部件和前压施疗部件对置,并且以从小腿部的内侧朝向脚部的内侧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形成为长尺状;旋转轴,其设置为沿左右方向贯通上述内侧施疗部件和外侧施疗部件的基端侧; 驱动部,其驱动上述旋转轴进行旋转;以及转换部,其将上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由上述内侧施疗部件和外侧施疗部件对下肢的夹持按摩动作。优选对置配置的上述内侧施疗部件和外侧施疗部件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一对,在上述内侧施疗部件的内壁面上配置有第一施疗部和第二施疗部构成,其中,上述第一施疗部配置在与上述前压施疗部件对置的位置上,上述第二施疗部配置在与上述外侧施疗部件对置的位置上。优选上述内侧施疗部件从上述第一施疗部至第二施疗部呈一体地形成,且上述内侧施疗部件侧视呈长筒靴状。优选在上述内侧施疗部件的外壁面上,设有从与上述第一施疗部 对应的位置朝向与第二施疗部对应的位置相连的长尺状的加强件。优选上述转换部设置在上述内侧施疗部件和外侧施疗部件各自的下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上。优选上述转换部设有旋转轮毂部、外壳部以及限制部,其中,上述旋转轮毂部在旋转轴的轴向中途部上相对于该旋转轴倾斜地设置、且被固定为与旋转轴呈一体旋转,上述外壳部设置在上述外侧施疗部件和内侧施疗部件上、且以使上述旋转轮毂部相对旋转自如的状态外嵌在上述旋转轮毂部上;上述限制部限制外壳部相对于上述旋转轮毂部的随动旋转。优选在上述内侧施疗部件所具备的转换部的旋转轮毂部上设有两个以上的轴承件。优选上述转换部将上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上述第二施疗部的前侧与外侧施疗部件的前侧相互接近且第一施疗部的上部接近前压施疗部件的按摩动作,并且,上述转换部将上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上述第一施疗部的上部从前压施疗部件离开且第二施疗部的前侧从外侧施疗部件离开的按摩动作。(技术效果)根据本技术涉及的下肢用按摩器,使下肢用按摩器的施疗部件从小腿部朝向脚部形成为长尺状,从而能够减少构成部件数并且对使用者施予崭新且舒适的按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涉及的下肢用按摩器的外观的主视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涉及的下肢用按摩器的内部结构的主视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涉及的下肢用按摩器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涉及的下肢用按摩器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图5是以图3的A-A线剖切而表示内侧施疗部件的构成的下肢用按摩器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涉及的下肢用按摩器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是从侧面观察图5 的状态的下肢用按摩器的内部结构的图。图7是以图3的B-B线剖切而表示内侧施疗部件的外壁面侧的下肢用按摩器的剖视图。图8是以图3的C-C线剖切的内侧施疗部件的放大剖视图。(符号说明)I下肢用按摩器2壳体4第一施疗凹部5第二施疗凹部6内衬材料15支架16台架部17背架部21垂直导轨26移动机构30垂直动作滑块31升降驱动部32进给丝杠33电动机34减速齿轮部35螺母部件37进退驱动部150水平按摩机构151垂直按摩机构160前压施疗部件161后压施疗部件162夹持机构163导轨保持部165撑条部166支承轴171导轨部件185揉捏机构186旋转轴187齿轮箱188转换部189旋转轮毂部190外壳部191限制部195a脚部支撑部件195b脚部支撑部件200脚掌按摩滚轮201第一突起部250防干扰机构251限制部件252背面部件253缓冲部件300外侧施疗部件301内侧施疗部件302第一施疗部303第二施疗部304支撑部305第二突起部306突出部307轴承件308加强件309驱动部F脚部L小腿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 图8表示本技术涉及的下肢用按摩器I的构成。该下肢用按摩器I构成为将使用者的左右两侧的下肢作为对象,能够同时对构成下肢的小腿部L和脚部F两部位进行夹持按摩以及直线移动那样的指压按摩。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小腿部L”是指人下肢中的膝盖以下且脚脖以上的部分,“脚部F”是指脚脖以下的部分。另外,将图1中箭头线X所示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箭头线Y所示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将箭头线Z所示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将图3的左侧作为说明中的右侧,将图3的右侧作为说明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下肢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外侧施疗部件,其形成为将脚部的外侧包覆;前压施疗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外侧施疗部件的上方,并且在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同时按压小腿部的前面;内侧施疗部件,其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外侧施疗部件和前压施疗部件对置,并且以从小腿部的内侧朝向脚部的内侧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形成为长尺状;旋转轴,其设置为沿左右方向贯通所述内侧施疗部件和外侧施疗部件的基端侧;驱动部,其驱动所述旋转轴进行旋转;以及,转换部,其将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由所述内侧施疗部件和外侧施疗部件对下肢的夹持按摩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7.24 JP 2012-1634921.一种下肢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外侧施疗部件,其形成为将脚部的外侧包覆;前压施疗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外侧施疗部件的上方,并且在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同时按压小腿部的前面;内侧施疗部件,其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外侧施疗部件和前压施疗部件对置,并且以从小腿部的内侧朝向脚部的内侧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形成为长尺状;旋转轴,其设置为沿左右方向贯通所述内侧施疗部件和外侧施疗部件的基端侧; 驱动部,其驱动所述旋转轴进行旋转;以及,转换部,其将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由所述内侧施疗部件和外侧施疗部件对下肢的夹持按摩动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肢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对置配置的所述内侧施疗部件和外侧施疗部件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一对;在所述内侧施疗部件的内壁面上配置有第一施疗部和第二施疗部,其中,所述第一施疗部配置在与所述前压施疗部件对置的位置上,所述第二施疗部配置在与所述外侧施疗部件对置的位置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肢用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施疗部件从所述第一施疗部至第二施疗部呈一体地形成,且所述内侧施疗部件侧视呈长筒靴状。4.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石悟,清水新策,
申请(专利权)人:大东电机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