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压缩眼镜式隐形眼镜助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97250 阅读:4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9 17:04
压缩眼镜式隐形眼镜助戴器,涉及隐形眼镜的佩戴工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以帮助人们容易、更安全地佩戴隐形眼镜的压缩眼镜式隐形眼镜助戴器。设有推杆、托盘、套筒、顶座、卡销和弹簧;所述套筒的顶端与顶座的底端连接成一体,推杆的下部设有突起,托盘的上部设有与突起装配的凹槽,所述托盘设于顶座的下部内,托盘的外表面与顶座内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所述卡销设于套筒上部的限位槽内,所述弹簧设于托盘的上方并套在顶座与推杆之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隐形眼镜的佩戴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缩眼镜式隐形眼镜助戴器
技术介绍
隐形眼镜(contact lens),或叫角膜接触镜,是一种戴在眼球角膜上,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镜片。然而,对于相当一部分使用群体,佩戴隐形眼镜是很困难的一件事,甚至有些人难以佩戴成功,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克服困难、方便佩戴的助戴器。目前,大部分的佩戴方式都是用手指机械式地撑开眼睑,对于不熟练的人佩戴效果十分不好,更会造成清洁隐患,并不可取。而现有的一些助戴器是采用通过圆形吸盘吸住眼镜再探入人眼的 方式,经调查此类设计仍不能解决一些人的佩戴问题,因为这些人眼睑不能撑开足够大,且保持时间不够长,佩戴过程多有不适。再有些设计应用了很复杂的机械结构,成本高,加工麻烦。总体来看,大多数设计都会由于设计不合理或结构复杂,造价偏贵而应用范围窄,市场上并未出现普及的助戴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部分人在佩戴隐形眼镜时遇到的困难,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可以帮助人们容易、更安全地佩戴隐形眼镜的压缩眼镜式隐形眼镜助戴器。本技术设有推杆、托盘、套筒、顶座、卡销和弹簧;所述套筒的顶端与顶座的底端连接成一体,推杆的下部设有突起,托盘的上部设有与突起装配的凹槽,所述托盘设于顶座的下部内,托盘的外表面与顶座内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所述卡销设于套筒上部的限位槽内,所述弹簧设于托盘的上方并套在顶座与推杆之间。所述套筒可为椭圆形套筒。由于本技术设有顶座与套筒、托盘、推杆、卡销、弹簧,其中顶座与套筒为一体,托盘与顶杆通过突起与凹槽实现装配,托盘外表面与顶座内表面采用间隙配合,因此可实现其相对移动。本技术通过顶座将隐形眼镜轻微压缩使产生形变,并使其外缘露出顶座,将外缘探入人眼后,通过推动后面的推杆将眼镜推入眼睛。特别地,顶座为椭圆形,可使镜片压缩至更符合人眼的形状,并使镜片边缘适当露出顶座,无需过大撑开眼睑,方便镜片探入眼睛并吸附于角膜。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突破了以往助戴器的设计,通过对眼镜的压缩作用来简化佩戴,克服了部分佩戴者的操作困难,使佩戴更加顺利。另外,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便捷安全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套筒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在图1和2中,各标记如下1一推杆,11—突起,2—托盘,21—凹槽,31—套筒,32—顶座,4一卡销,5—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参见图1和2,本技术实施例设有推杆1、托盘2、套筒31、顶座32、卡销4和弹簧5 ;所述套筒31的顶端与顶座32的底端连接成一体,推杆I的下部设有突起11,托盘2的上部设有与突起11装配的凹槽21,所述托盘2设于顶座32的下部内,托盘2的外表面与顶座32内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所述卡销4设于套筒31上部的限位槽内,所述弹簧5设于托盘2的上方并套在顶座32与推杆I之间。所述套筒31可为椭圆形套筒。使用时,先将眼镜润湿后置于顶座32,此时椭圆形的套筒31将眼镜进行轻微压缩使其产生形变,并使托盘2拖住底部。用一只手握住助戴器并将其慢慢移向眼睛,用另一只手将眼睑略微撑开。移动助戴器使镜片露出的边缘探入眼睛接触角膜,然后迅速推动推杆1,通过托盘2的移动将眼镜完全推入眼睛,使眼镜与角膜完全贴合。此过程中通过顶座32上的限位槽与卡销4控制托盘的最大移动量。最后通过弹簧5使推杆I与托盘2恢复至原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压缩眼镜式隐形眼镜助戴器,其特征在于设有推杆、托盘、套筒、顶座、卡销和弹簧;所述套筒的顶端与顶座的底端连接成一体,推杆的下部设有突起,托盘的上部设有与突起装配的凹槽,所述托盘设于顶座的下部内,托盘的外表面与顶座内表面采用间隙配合;所述卡销设于套筒上部的限位槽内,所述弹簧设于托盘的上方并套在顶座与推杆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压缩眼镜式隐形眼镜助戴器,其特征在于设有推杆、托盘、套筒、顶座、卡销和弹簧; 所述套筒的顶端与顶座的底端连接成一体,推杆的下部设有突起,托盘的上部设有与突起装配的凹槽,所述托盘设于顶座的下部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延福姜旭魏闻陈旭郑文楷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