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处理器的固定装置及使用此固定装置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89437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8:06
一种中央处理器的固定装置及使用此固定装置的方法,其固定装置包含一底基座、一承载盖及一卡合组合。底基座包含一滑轨。承载盖经由滑轨枢接底基座。卡合组合枢接于底基座。其使用此固定装置的方法为将底基座设置于插槽使插槽贯穿底基座,扣合中央处理器于承载盖,令承载盖以滑轨为轴心枢转,再将承载盖沿滑轨朝向底基座,通过卡合组合压向承载盖及基底座,使承载盖上的中央处理器接触插槽。藉此使中央处理器与插槽完全接触,可减少维修的成本和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特别涉及一种 具有滑轨的。
技术介绍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是计算机不可或缺的元件。一 般来说,CPU在计算机中主要扮演的角色为一般算术及逻辑运算单元(Arithmetic Logic Unit,简称ALU)及控制单元(Control Unit,简称CU),ALU的主要功能为加、减、乘、除、比 较、选择及判断等运算功能;CU的主要功能为翻译程序中的指令及协调控制计算机里的电 子元件依指令执行使计算机自动化处理数据等控制功能。当计算机开始运作时,CPU从记忆体内读取并操作软件中的指令与数据,计算机通 过CPU的ALU运算出指令与数据的结果后存回记忆体,同时CPU会与主机板、与主机板连接 的输入周边和输出周边沟通藉以达到数据处理的目的。除此之外,CPU会因为每个计算机 的硬件架构不同而产生差异,其差异如数据与指令格式、分配、译码、界面与运作方式。故, 当计算机硬件架构不同时,每个CPU用途也可能产生差别。一般来说,CPU乃设置于主机板(Motherboard)的CPU插槽(Socket)中,藉以连 结主机板并传送指令给主机板及其它与主机板连结的各电子元件。现有组装固定CPU于主机板上的插槽的方法,是先使一基座设置于插槽的四周并 包围插槽,同时此基座包含固定CPU于插槽上的元件;再徒手将CPU置入主机板的CPU插槽 中,通过压制方式将CPU固定于插槽上。如上述固定CPU的方式,因为使用徒手置入CPU于 插槽,可能因为CPU插入时若角度不正确,造成插槽的针角弯曲变形,甚至无法让CPU充分 地与插槽的针角接触;且因为基座直接施力于CPU并使CPU固定,容易造成施力不均或是基 座变形,破坏原先基座的结构,如此也会使CPU无法与插槽的针角充分接触。后来,现有技术中另外一固定CPU于插槽的固定装置及其方法,是固定装置增加 一承载盖并枢接于底座一边。先将CPU置入于承载盖中,再运用旋转的方式将CPU置入插 槽上。依照此方式,因为承载盖的存在让施力平均而解决了基座变形的问题,且承载盖则让 (PU可以充分可靠地与插槽接触。从此固定装置来看,固定扣合的力量比以往增加,但这种 旋转承载盖置入插槽的方式,仍无法解决CPU旋转至插槽时,容易造成针角弯曲,导致插槽 损坏而需要维修所产生费时耗力修复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央处理器的固定装置及使用此固定 装置的方法,藉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若CPU摆放不良时,会导致插槽内的针脚弯曲损坏, 使插槽需要重新修复,因此产生维修的时间和成本等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一实施例的中央处理器的固定装置,包含一底基座、一承载盖及一卡合组合。其中,底基座包含一基座本体及一滑轨,基座本体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贯穿槽,而贯穿槽位于第一表面;滑轨竖立于第一表面的一侧边。承载盖经由滑轨枢接底基座且承载盖适于以滑轨为中心枢转或沿着滑轨移动。卡合组合枢接于底基座且适于固定承载盖于底基座的第一表面。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实施例,使用此固定装置的方法是为将底基座设置于插槽并使插槽贯穿底基座,扣合CPU于承载盖,令承载盖以滑轨为轴心枢转,再将承载盖沿滑轨朝向底基座,通过卡合组合压向承载盖及基底座,使承载盖上的CPU接触插槽。综合上述,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实施例可以避免承载盖上的CPU因旋转所产生的角度导致接合时插槽内的针脚弯曲损坏,进而增加CPU与插槽充分接合的稳定性并减少维修的成本和时间。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中央处理器的固定装置的概要结构图2为说明图1的中央处理器的固定装置的爆炸分解图3为说明图1的底基座的局部详细结构图4为说明图1的承载盖的局部详细结构图5A为说明图1的5A-5A剖切线的动作分解图; 图5B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动作分解图5C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动作分解图。其中,附图标记100底基座102基座本体110第一表面120贯穿槽130滑孔132枢接部150导引块160扣合部170固定件200承载盖202承载本体210第二表面220第一挡墙230第二挡墙240弹性扣合元件242突状结构250固定元件252梳状结构260扣合部270枢接杆272导引槽280杆件290穿槽300卡合组合310枢接部320杆件400中央处理器500插槽 600主机板1000固定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所示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中央处理器的固定装置的概要结构图,图2为说明图1的中央处理器的固定装置的爆炸分解图。其中固定装置1000包含一底基座100、一承载盖200及一卡合组合300。其中,底基座100包含一基座本体102、一滑轨130及一枢接件132,基座本体102具有一第一表面110及一贯穿槽120, 而贯穿槽120位于第一表面110 ;滑轨130竖立于第一表面110的一侧边。承载盖200的枢接杆270经由滑轨130枢接底基座100且承载盖200适于以滑轨130为中心枢转或沿着滑轨130移动。换句话说,使承载盖200的枢接杆270可以直线滑移于滑轨130内或以滑轨130内的一位置为轴心旋转。在本实施例以及部分的其它的实施例中,卡合组合300具有一枢接部310及二杆件320,卡合组合300通过枢接部310枢接于底基座100的枢接件132,且卡合组合300适于固定承载盖200于底基座100的第一表面110。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3,其中图3为说明图1的底基座的局部详细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以及部分的其它的实施例中,底基座100的基座本体102上包含固定件170,位于基座本体102的端角,固定件170用以将底基座100固定于主机板600上。请同时参照图1、图2及图4,其中图4为说明图1的承载盖的局部详细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以及部分的其它的实施例中,承载盖200还包含一承载本体202及二弹性扣合元件240,承载本体202具有一第二表面210及二第一挡墙220,当承载盖200枢转至底基座 100时,第二表面210面对第一表面110,第一挡墙220分别竖立于第二表面210相对的二侧边上且彼此相对,第一挡墙220分别具有一穿槽290,弹性扣合元件240分别设置于穿槽 290,弹性扣合元件240适于经由弹性变形以共同夹持中央处理器400。在本实施例以及部分的其它的实施例中,弹性扣合元件240还分别具有二突状结构242,分别位于弹性扣合元件240两侧并向第一挡墙220延伸,突状结构242的弹性变形可使弹性扣合元件240可以由外力挤压的释放位置回复至常态。藉此,当中央处理器400 往穿槽290方向推挤藉以使突状结构242弹性受挤压而弹性变形,弹性扣合元件240抵顶第一挡墙220藉以共同夹持中央处理器40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突状结构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的突状结构的形态,在其 它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不以此结构型态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其它形态也可达到本专利技术的 功效。在本实施例以及部分的其它的实施例中,其中承载盖200还包含二第二挡墙230 及二固定元件250,第二挡墙230分别竖立于第二表面210的另二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中央处理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底基座,该底基座包含:一基座本体,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贯穿槽,该贯穿槽位于该第一表面;以及一滑轨,竖立于该第一表面的一侧边;一承载盖,经由该滑轨枢接该底基座,该承载盖适于以该滑轨为中心枢转或沿着该滑轨移动;以及一卡合组合,枢接于该底基座,该卡合组合适于固定该承载盖于该底基座的该第一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