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88744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7: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装置,包括:筒体、活塞、密封部件和量压管;其中,筒体的顶盖设有与筒体内连通的导向开口;活塞由活塞头和真空加压仓构成,真空加压仓设有连接外部抽真空设备的外部接口和惯穿活塞头与所述筒体内连通的开口;活塞活动设置在所述筒体中,活塞的活塞头置于所述筒体内,真空加压仓从筒体的顶盖的导向开口伸出筒体外,活塞能在筒体内下压或上升;真空加压仓与筒体的顶盖的导向开口接触处设置密封部件;活塞头、筒体的内壁、顶盖以及真空加压仓的外壁之间形成密闭的堆载加压仓,堆载加压仓对应的筒体顶盖上设有连接外部气动设备的气动接头;量压管与活塞的活塞头下方的筒体内连通。可实现真空荷载下叠加堆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实验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沿海一带及部分内陆地区,软土分布较广,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建筑 物或构筑物建造在软土地基上,而软土地基承载力较弱,往往需要进行地基加固后,方能满 足工程建设需要。目前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是加固软土地基的一种主要方法,真空-堆 载联合预压法处理地基,首先在原地基表面铺垫一定厚度(通常为40 50cm)的砂垫层, 再在土体中打入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作为竖直排水体。将不透气的薄膜铺设在需要加固 的软土地基表面的砂垫层上,薄膜四周埋入土中,借埋设于砂垫层中的管道,将薄膜下砂垫 层中的空气抽出,使其形成相对负压,产生真空荷载,密封膜以上为堆载。但这种新型工法 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由于理论研究缺乏,要解决工程实际应用问题就必须通 过室内实验研究,而目前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只能单独进行真空预压研究,或者单独进行堆 载预压研究,而不能实现在产生真空荷载的情况下叠加堆载,从而进行真空-堆载联合预 压实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装置,可以在产生真 空荷载的基础上叠加堆载,从而实现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实验。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装置,包括筒体、活塞、密封部 件和量压管;其中,所述筒体的顶盖设有与筒体内连通的导向开口 ;所述活塞由活塞头和真空加压仓构成,所述真空加压仓设有连接外部抽真空设备 的外部接口和惯穿活塞头与所述筒体内连通的开口;所述活塞活动设置在所述筒体中,活塞的活塞头置于所述筒体内,真空加压仓从 所述筒体的顶盖的导向开口伸出筒体外,活塞能在所述筒体内下压或上升;所述真空加压仓与所述筒体的顶盖的导向开口接触处设置所述密封部件;所述活塞头、所述筒体的内壁、顶盖以及所述真空加压仓的外壁之间形成密闭的 堆载加压仓,所述堆载加压仓对应的所述筒体顶盖上设有连接外部气动设备的气动接头;所述量压管与所述活塞的活塞头下方的筒体内连通。上述装置中,筒体由中筒、底座、顶盖和拉杆组成;其中,中筒为两端开口的筒形结构,底座罩设于中筒的下端开口,顶盖罩设于中筒的上 端开口 ;所述底座与顶盖之间通过所述拉杆连接,所述拉杆置于所述中筒之外。上述装置中,拉杆为多个,均匀分布连接在所述底座与顶盖之间。上述装置中,筒体为圆形。上述装置中,在所述堆载加压仓的内壁上设有密封膜,所述密封膜覆盖在构成所 述堆载加压仓的各部分的相互接触处。上述装置中,所述堆载加压仓为立体环形结构。上述装置中,所述密封膜的形状与所述堆载加压仓的内壁形状相匹配。上述装置中,所述密封部件采用橡胶密封圈。上述装置中,还包括应变仪和感应元件,所述感应元件设置在所述筒体内,所述 应变仪设置在所述筒体外,所述筒体上设有密封式通道,所述感应元件的信号输出线通过 所述密封式通道与所述应变仪连接。上述装置还包括抽真空设备,与所述外部接口连接;气动设备,与所述气动接口 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装置,通过具有真空加压仓的活塞与形 成的密闭堆载加压仓配合,可以实现在产生真空荷载的情况下,叠加堆载,从而实现以室内 进行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的方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该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装置 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很好的解决了目前没有装置可同时实现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的 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 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装置示意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底座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活塞示意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示意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堆载加压仓内密封膜的整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 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筒 体1、活塞2、密封部件3和量压管4 ;其中,筒体I的顶盖12设有与筒体I内连通的导向开口 121 ;活塞2由活塞头21和真空加压仓22构成,真空加压仓22设有连接外部抽真空设 备的外部接口 23和惯穿活塞头与筒体内连通的开口 24 ;活塞2活动设置在筒体I中,活塞2的活塞头21置于筒体I内,活塞头21的形状 与筒体I内形状相匹配,活塞头21的外沿与筒体I内壁通过设置的密封部件3 (可采用密封橡胶圈),两者紧密配合,真空加压仓22从筒体I的顶盖12的导向开口 121伸出筒体I 外,活塞2能在筒体I内下压或上升;真空加压仓22与筒体I的顶盖12的导向开口 121接触处设置密封部件3,密封部 件可采用密封橡胶圈;活塞头21、筒体I的内壁、顶盖121以及真空加压仓22的外壁之间形成密闭的堆 载加压仓5,堆载加压仓5对应的筒体I顶盖12上设有连接外部气动设备的气动接头51 ;量压管4与活塞2的活塞头21下方的筒体I内连通。上述装置中,筒体I由中筒10、底座11、顶盖12和拉杆13 (可采用钢拉杆)组成;其中,中筒10为两端开口的筒形结构,底座11罩设于中筒10的下端开口,顶盖12 罩设于中筒10的上端开口 ;底座11与顶盖12之间通过拉杆13连接,拉杆13置于中筒之 外。拉杆13可为多个,均匀分布连接在底座11与顶盖12之间,可在底座11与顶盖12上 设置对应的穿设拉杆13的通孔,拉杆13两端通过螺栓固定,拉紧底座11与顶盖12,将两者 压设在中筒10上,这种结构的筒体I便于安装与拆卸。进一步的,可在底座11和顶盖12对应于中筒10的面上设有与中筒10开口边沿 对应的凹槽,便于中筒的两端开口嵌入到凹槽内,便于底座11、顶盖12与中筒之间实现安 装时,良好定位以及密封。上述装置中,筒体I可为圆形,即中筒10为圆形,底座11与顶盖12的形状可与中 筒10形状相匹配,中筒10也可采用其它形状,如方形、椭圆形、多连形等,只要便于活塞2 便于在中筒10内上升或下压即可。进一步的,上述装置中在堆载加压仓的内壁上设有密封膜6,密封膜6贴紧覆盖在 构成堆载加压仓5的各部分的相互接触处,且密封膜6与活塞加压舱22外壁面接触处可用 喉箍箍紧,从而保证堆载加压仓5的密闭性。堆载加压仓5可为立体环形结构,密封膜6的 形状与堆载加压仓5的内壁形状相匹配,图5示意了密封膜6的主要形状,但未示意出密封 膜6的外壁上端外翻边沿。进一步的,上述装置还包括应变仪和感应元件(图中未示出),感应元件设置在 筒体内,应变仪设置在筒体外,筒体上设有密封式通道,密封式通道可设置在筒体的中上部 (即筒体的中筒的中上部),感应元件的信号输出线通过密封式通道与应变仪连接,这种密 封式通道既能使中筒内感应元件的信号输出线连接至中筒外的应变仪,又能使筒体内保持 密闭状态。密封式通道可通过在筒体上设置一个或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活塞、密封部件和量压管;其中,所述筒体的顶盖设有与筒体内连通的导向开口;所述活塞由活塞头和真空加压仓构成,所述真空加压仓设有连接外部抽真空设备的外部接口和惯穿活塞头与所述筒体内连通的开口;所述活塞活动设置在所述筒体中,活塞的活塞头置于所述筒体内,真空加压仓从所述筒体的顶盖的导向开口伸出筒体外,活塞能在所述筒体内下压或上升;所述真空加压仓与所述筒体的顶盖的导向开口接触处设置所述密封部件;所述活塞头、所述筒体的内壁、顶盖以及所述真空加压仓的外壁之间形成密闭的堆载加压仓,所述堆载加压仓对应的所述筒体顶盖上设有连接外部气动设备的气动接头;所述量压管与所述活塞的活塞头下方的筒体内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宇友柴锦春张鹏王贵和李宏安苏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