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剂回收机,其是小型、便携的并且与一个双活塞压缩机合并一体,该双活塞压缩机使用止转棒轭驱动机构。制冷剂一般从调查或维修的系统转移到存储罐中,虽然转移也可以其它的方向进行。在回收单元的压缩机中往复运动的活塞沿着公共固定轴移动,其由止转棒轭的往复运动所驱动。也可使用止转棒轭机构驱动的单活塞压缩机。提供用于每个汽缸压缩的制冷剂气体排放的冷凝器。普通的一体阀组用于在转移发生期间和之后的单元中控制、引导、稳定温度和制冷剂的最小残留。内部风扇用于最小化电动驱动电动机温度的升高,如果使用内部风扇,可以减小通过压缩循环提高的制冷剂的温度并冷却冷凝器的线圈。还可以结合来自压缩机汽缸盖的控制阀门的普通多歧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便携的制冷剂回收单元领域。
技术介绍
便携的制冷剂回收单元主要用于将制冷剂从一个制冷系统或罐转移到另一个罐或制冷系统。使用制冷剂回收单元允许被移走的制冷剂从系统或罐转移到另一个系统或罐而不损失制冷剂并防止压力差异。然后就能够在空的系统或罐上实施需要的操作和其它的服务。回收单元在实现制冷剂的转移上存在一些问题。在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的初始压力常常会比较高(100到500psi)。这些压力会在单元的组件包括活塞和驱动机构上产生非常大的压力。在某些情况下,初始压力可能会高到压制回收单元的驱动机构,阻止其启动。在回收操作早期循环期间,通过导入的压缩制冷剂产生的力比较大,并且能够带来冲击的影响。如果不能在驱动机构和其它组件中适当地分散这些力量,那么这些力能够损坏和磨损单元的组件。一些先前的设计试图通过将活塞的两侧暴露在压缩的制冷剂中,以使作用在活塞上的力最小化。几乎所有的这些现有设计都会导致不仅将活塞盖的底面暴露到制冷剂中,而且也将活塞杆和驱动机构(曲轴)暴露到制冷剂中。由于制冷剂中可能会含有油和其它杂质(金属颗粒等),因此暴露的活塞杆、曲轴、回收机的其它部件能够被过早地磨损和损坏,特别是在密封和轴承处。在一些先前的结构中,单元的这些部件没有暴露在制冷剂中,通过沿着曲轴以180度异相位操作另一个活塞,努力地使来自制冷剂的力对驱动机构(曲轴轴承)的磨损和损坏最小化。然而,这些结构仍然偏离曲轴的轴驱动活塞杆,并且相互没有对齐导致不平衡的力。在许多情况下,它们将活塞头枢转地安装到活塞杆上(用活塞销或球套)。在曲轴上的压缩的制冷剂的力在这种结构下会被抵消一些。偏离中心安装的和没有对齐的活塞杆仍然对曲轴施加不平衡的力。压缩的制冷剂的力也仍然作用在每个活塞头和杆之间的枢轴结构上。枢轴结构能够表现出过早的磨损,这种磨损导致活塞不稳定的工作并且导致密封泄漏。在少量的使用之后,这种枢轴结构会完全失效。考虑到这些和其它一些问题,研发了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制冷剂回收和转移单元,用于将制冷剂从一个制冷剂系统或罐中转移到另一个罐或制冷系统中。该回收单元包括两个相对置的活塞头,活塞头分别刚性地连接到活塞杆上,所述活塞杆沿着公共的固定轴延伸。该活塞杆刚性地连接到止转棒轭结构的轭部件上。该止转棒轭结构将驱动机构,如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变成轭部件、刚性连接的活塞杆以及沿着公共固定轴的活塞头的往复运动。回收单元还可以是具有一个活塞的设计,其具有一个沿着公共的轴的弹簧,以存储一些吸气冲程的能量并在压缩冲程中将其释放。在工作期间,从系统或罐导入的制冷剂一起并连续地被直接送往相对置的活塞头,其中作用在它们上面的压缩制冷剂的力相互抵消或中和。单活塞的设计使用弹簧来抗衡压缩冲程的一些力。单元的驱动机构使活塞独立于由导入的制冷剂产生在活塞上的任何力的大小做往复运动。制冷剂的流动路径也独立于活塞杆和驱动机构,以避免暴露于制冷剂中的任何杂质。一般在其它的设计中制冷剂可能会进入到驱动机构(曲轴箱)。在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一个密封的曲轴箱和单向止回阀,其中单向止回阀安装在制冷剂入口和曲轴箱之间。这种结构允许任何通过活塞油封进入曲轴箱内的制冷剂,从曲轴箱中排空。单向止回阀阻止制冷剂直接从压缩机的入口侧进入曲轴箱,而允许将曲轴箱中的任何制冷剂排空。如上所述,止转棒轭驱动的单活塞压缩机也具有抵消由导入的压缩制冷剂产生在活塞头上的至少部分力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的便携式制冷剂回收单元的立体图。图1B为典型的操作结构,其中回收单元用于将制冷剂从制冷系统转移到储藏罐。图1C为回收机移去前盖的主视图,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B的部分工作结构,图3-5为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机的相对置的活塞和止转棒轭驱动器的操作的连续视图,图6所示为活塞、止转棒轭驱动器和止回阀开始连接到图1B中的制冷系统的视图,其中制冷系统和存储罐的压力在压缩机启动之前是相等的,图7为具有封闭的连接安装支架的压缩机的立体图,图8为沿着轴线T沿图5的止回阀方向看去的视图,图9为压缩机的止转棒轭驱动机构的分解图,图10为便携式回收单元的横截面视图,图11为回收单元的冷却风扇的后视图,图12为冷却风扇的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单活塞的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便携式制冷剂回收机10。图1B中的制冷剂回收机的典型操作包括将制冷剂从系统11转移到罐12或是转移到不同的系统或罐中。图1B和IC的基本操作包括制冷剂在下侧口 1,通过阀3,被分为两个流路,通过图2中的管线17、管线170,然后通过图3中的汽缸盖94、95,通过单向入口阀36、360进入到压缩汽缸内腔39、390。制冷剂在内腔39、390中被压缩,通过汽缸盖94、95和单向阀37、370排放。制冷剂在压力大于口 I的入口压力下返回图1C中的阀组15。由于压缩循环增加制冷剂的热能含量,阀组15将制冷剂重新导入到图2中的两个冷凝器21、210中,用于冷却制冷剂。冷凝器的排放直接通过将管线连接多功能阀组15进行引导。制冷剂通过阀4和口 2排放到罐或系统中。制冷剂在图1C中的阀组15内的流通路径为从入口 I通过控制阀3进入到压缩机23。制冷剂被压缩并排放到图2中的冷凝器21、210,通过止回阀进入到阀体15中,然后进入阀4和出口 2。阀组15还与阀5配合,用来引导制冷剂从压缩机23的入口流到冷凝器21、210,将制冷剂从冷凝器21、210中排出。阀组15和阀5还用作重新连接管线和口,以便当阀3和阀5各旋转180度时,其重新连接制冷剂流直接通过止回阀,然后通过阀4和出口2。阀3、5的旋转也将冷凝器21、210连接到了压缩机的低压侧,从而冷凝器21、210被排空成真空,以消除任何可能在制冷剂转移后残留在机器中的制冷剂。图3中的压缩机23是一个双缸的设计,其使用止转棒轭结构30作为曲轴类型的设计旋转驱动部件。止转棒轭设计产生旋转运动并将其转换成往复直线运动。活塞27、270刚性地连接并且以180度对置从而串联地移动。当活塞27处于吸气冲程的同时,活塞270处于压缩冲程。汽缸盖94、95每个都具有吸气单向阀36、360,排放单向阀37、370。这些阀具有保持弹簧,只允许流体按一个方向流动。在吸气冲程,位于在头部的阀36允许流体进入到汽缸中,同时阀37关闭,以封闭高压流体倒流。第二个相对置的汽缸具有相同设计的阀,但是它们与第一个汽缸以180度异相操作,当汽缸一的进气阀36打开,汽缸二的进气阀360被关闭。当汽缸二的排气阀370打开时,汽缸一的排气阀37关闭。阀的打开和关闭通过保持弹簧的动作和阀的相对侧的压差来控制。曲轴箱31,包含止转棒轭驱动机构29、290,45,并且在结构上将汽缸24、240与曲轴箱密封地连接,曲轴箱密封压紧,以防止从汽缸一或二中泄漏的制冷剂,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进气阀口 190通过图3中的管96与曲轴箱连接以排空任何泄漏的制冷剂气体并将其排放到转移罐中。如果汽缸24、240中的压力降到大气压以下并在曲轴箱31中产生真空时,密封外壳(曲轴箱31)用来阻止空气进入并与制冷剂气体混合。密封外壳(曲轴箱31)与阀口 190连接,也能阻止进入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的增大。图1C中的一体的阀组15具有三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剂回收机,其用于将制冷剂从一个系统或罐中转移到另外一个系统或罐中,所述回收机包括压缩机单元,具有两个活塞,所述活塞能够滑动和密封地定位在汽缸里,每个所述汽缸的一端附有端盖,入口和出口阀位于所述端盖中,这些阀为单向阀,在每个端盖上有两个或多个阀,活塞刚性地连接到止转棒轭部件并相互连接,所述止转棒轭结构将驱动部件的旋转运动转变成所述轭部件的往复运动,活塞沿着公共固定的轴,汽缸具有散热部件,该散热部件易受到冷却介质强制的对流流动的影响,所述回收机还包括用于驱动压缩机的电动机或气动发动机、与系统、罐、汽缸盖、冷凝器以及阀和制冷剂的端口流体连通的管线和连接件,所述回收机具有阀、端口、管线和与公共阀组连接的连接件,所述阀组用来控制回收机内制冷剂流的进入和排出,此外还用于将回收机的组件流体连接以便使压缩机抽空回收机组件,形成真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M·巴尔杰斯特赫,
申请(专利权)人:万事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