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彭仕明专利>正文

控制络合剂用量的酸液稠化剂制备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83679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8 0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络合剂用量的酸液稠化剂制备工艺,包括步骤:(a)丙烯酰胺提纯;(b)AMPS提纯;(c)称取MA并水解,移入三颈瓶内,加入络合剂,且络合剂的浓度为200mg/L;(d)加入AMPS和AM溶液,用氢氧化钠溶液将pH值调至6~8;(e)排氧后,加入引发剂;(f)继续通惰性气体,将温度调至45℃~55℃,聚合反应一段时间,再加入剩下的AMPS和AM溶液,再反应一段时间即得到目标产物。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控制络合剂用量,从而能提高酸液稠化剂的转化率和特性粘数,且生产效率高,生产工艺简单,操作简单,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且生产出的聚合物酸液稠化剂质量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络合剂用量的酸液稠化剂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酸化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油藏工程师解除油水井近井地带堵塞,扩大或延长油气流动通道,提高地层渗透率,增产增注的重要技术措施和开发手段,尤其是对一些碳酸盐岩油藏和某些砂岩油藏的高效开采和开发更具有重要意义。稠化酸作为一种缓速酸,它的使用比例愈来愈大,这种发展趋势今后还会加快。稠化酸主要应用在酸化压裂处理中。由于稠化剂增大了酸液粘度,降低了酸的挤注性,经常无谓地延长施工时间,故基质酸化中很少使用稠化剂。 稠化剂作为配制稠化酸的关键。随着对稠化剂认识的加深及稠化酸技术现场应用的不断扩大,对酸液稠化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认为比较理想的酸液稠化剂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I)易溶于水和酸,溶解速度比较快;(2)耐酸能力较好,对酸的增粘性受酸浓度影响较小;(3)热稳定性比较好;(4)与其它的酸液添加剂,如铁离子稳定剂、酸液缓蚀剂等配伍性好;(5)配制20% HCl的稠化酸,表观粘度> 50mPa s ;(6)受机械剪切的影响较小;(7)配制的稠化酸残酸粘度< IOmPa S,残渣含量< 7% ;(8)与清水相比,井筒内的降阻率> 50% ;(9)配制稠化酸的单方成本< 1000元。国外酸液稠化剂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从天然聚合物到合成物制备的研究,近年国外对酸液稠化剂的类型品种发展趋于稳定,而且更注重产品性能的改善。无论是改良老产品还是开发新产品,一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产品的高温稳定性、降失水性、在高浓度酸中的适用性以及耐高浓度离子、抗高剪切速率、不生成有害残渣等方面。国外近期发展的酸液稠化剂在大的类别上没有新的突破,这主要是原料选择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所致。中高温井所用的合成稠化剂原料仍以丙烯酰胺类和乙烯类聚合物为主,这类稠化剂具有天然物无可比拟的优点,在品种数量和应用范围上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尤以丙烯酰胺类聚合物最具优势。低温浅井或中深井所用天然物稠化剂的原料仍以胍胶、纤维素为主剂,一般在60°C以下温度条件下使用,经改性也仅达到70°C左右,由于高温耐酸性能不理想,使其实际应用受到限制。国外绝大多数酸液稠化剂产品为干粉,便于包装运输,也因其易分散于酸液中而便于使用,但是乳液型稠化剂更易溶于酸液,从而可提高使用效果。而且,生产乳液型稠化剂也可节省生产粉剂所耗能量,所以,近些年出现了多种乳液型稠化剂。我国对酸液稠化剂的试验研究开始于1984年引进美国哈里伯顿公司稠化剂在四川施工之后。开始的十余年中,从事此项工作的并研制出产品的只有两家北京石油科研院油化所和四川石油局天研所。20世纪90年代后期,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研制出阳离子型粉状酸液稠化剂VY-101,室内性能评价试验显示,VY-101酸液稠化剂具有良好的增粘性,热稳定性和抗剪切性,并有一定的防止粘土膨胀的作用。该剂在大港油田潜山油藏的开发中进行过现场应用,由于是粉状的高分子产品,现场配制时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溶解。在制备酸液稠化剂的工艺工程中,单体中阻聚杂质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到聚合物的性能。目前丙烯酰胺单体生产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和化学法,前者生产的单体纯度较高,杂质较少。而后者是由丙烯腈经Cu-Al催化剂水合生成,即使经过离子交换树脂精制,一般仍含有0.1 8mg/L的Cu2+。Cu2+是自由基聚合的阻聚剂。此外聚合实验所用溶剂水中也 会含有Fe3+、Fe2+等金属离子,即使含量极微,也会对聚合反应起阻聚作用,影响聚合反应的正常进行,降低聚合物的质量和延长反应时间。通常在聚合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络合剂EDTA,它能与反应液中的金属离子如Fe3+、Fe2+、Cu2+等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消除这些金属离子对共聚反应的不良影响。但EDTA用量过多,可能会发生链转移反应,影响聚合物分子量;EDTA用量不足时,不能完全络合反应液中的微量金属离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供一种控制络合剂用量的酸液稠化剂制备工艺,该制备工艺通过控制络合剂用量,从而能提高酸液稠化剂的转化率和特性粘数,且生产效率高,生产工艺简单,操作简单,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且生产出的聚合物酸液稠化剂质量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控制络合剂用量的酸液稠化剂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将丙烯酰胺和AMPS进行提纯备用;(b)称取一定量的MA并将其水解,移入置于超级恒温水浴中的三颈瓶内,加入络合剂,且络合剂的浓度为150mg/L 250mg/L ;(c)加入AMPS和AM,用10 %的氢氧化钠溶液将反应体系pH值调至7 ;(d)通惰性气体排氧并搅拌约15分钟后,加入引发剂;(e)继续通惰性气体,将温度调至一定温度,聚合反应一段时间,再加入剩下的AMPS和AM溶液,再反应一段时间即得到目标产物。所述步骤(b)中,络合剂为EDTA溶液。所述步骤⑷中,惰性气体为氮气。所述步骤(d)中,引发剂为过硫酸铵溶液。所述步骤(d)中,引发剂采用滴加方式加入。所述步骤(e)中,惰性气体为氮气。所述步骤(b)中,络合剂的浓度为200mg/L。上述AMPS为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AM为丙烯酰胺;EDTA为乙二胺四乙酸;MA为马来酸酐,下同。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工艺通过控制络合剂用量,从而能提高酸液稠化剂的转化率和特性粘数,且生产效率高,生产工艺简单,操作简单,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且生产出的聚合物酸液稠化剂质量好。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涉及控制络合剂用量的酸液稠化剂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a)将丙烯酰胺和AMPS进行提纯备用;(b)称取一定量的MA并将其水解,移入置于超级恒温水浴中的三颈瓶内,加入络合剂,且络合剂的浓度为150mg/L 250mg/L ;(c)加入AMPS和AM,用10 %的氢氧化钠溶液将反应体系pH值调至7 ;(d)通惰性气体排氧并搅拌约15分钟后,加入引发剂;(e)继续通惰 性气体,将温度调至一定温度,聚合反应一段时间,再加入剩下的AMPS和AM溶液,再反应一段时间即得到目标产物。所述步骤(b)中,络合剂为EDTA溶液。所述步骤⑷中,惰性气体为氮气。所述步骤(d)中,引发剂为过硫酸铵溶液。所述步骤(d)中,引发剂采用滴加方式加入。所述步骤(e)中,惰性气体为氮气。为了得到最佳的络合剂用量,本专利技术做了实验,实验选择单体摩尔配比为AM AMPS = 7 3,马来酸酐的用量为15% (wt),单体的总浓度为30% (wt),引发剂的用量为0. 4% (wt),反应温度为50°C,反应时间为7h,反应体系pH值为7,考察使用不同浓度的EDTA对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特性粘数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权利要求1.控制络合剂用量的酸液稠化剂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将丙烯酰胺和AMPS进行提纯备用;(b)称取一定量的MA并将其水解,移入置于超级恒温水浴中的三颈瓶内,加入络合剂, 且络合剂的浓度为150mg/L 250mg/L ;(c)加入AMPS和AM,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将反应体系pH值调至7;(d)通惰性气体排氧并搅拌约15分钟后,加入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控制络合剂用量的酸液稠化剂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将丙烯酰胺和AMPS进行提纯备用;(b)称取一定量的MA并将其水解,移入置于超级恒温水浴中的三颈瓶内,加入络合剂,且络合剂的浓度为150mg/L~250mg/L;(c)加入AMPS和AM,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将反应体系pH值调至7;(d)通惰性气体排氧并搅拌约15分钟后,加入引发剂;(e)继续通惰性气体,将温度调至一定温度,聚合反应一段时间,再加入剩下的AMPS和AM溶液,再反应一段时间即得到目标产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仕明
申请(专利权)人:彭仕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