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锚,包括锚杆(1)、撞杆(3)、约束环(7)、第一弹簧(4)、第二弹簧(5)和至少一根锚臂(2);撞杆(3)的顶端设置有撞针(6),所述锚杆(1)的顶端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空腔(8),各个部件通过组合实现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使该自动锚从抛掷至到达固定点之前,锚臂(2)处于合拢状态;当到达固定点后,能够自动展开锚臂进行固定,而且锚臂(2)处于合拢状态时,锚的整体体积小,便于将此自动锚抛掷到更多的固定点位置,使用范围变得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锚。
技术介绍
锚是用于攀爬建筑抓取固定点的工具,目前,人们所用最常见的是形状固定的锚, 用的时候将其抛到可以固定的地方,但是这种锚只能扔到比锚自身还要大的空间才能发挥 作用,不然就直接滑落,导致无法对锚进行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到达固定点后,能够自动展开锚臂进行 固定的自动锚。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自动锚,包 括锚杆和至少一根锚臂,还包括撞杆、约束环、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撞杆的顶端设置有撞 针,所述锚杆的顶端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空腔,撞杆以其末端向下的方向插入空腔内,第二弹 簧设置在撞杆底端和空腔底壁之间;锚臂末端活动连接在锚杆的顶端,使锚臂能以其末端 为轴进行转动;第一弹簧设置在空腔内,且第一弹簧的一端与锚臂的末端相连接,另一端与 空腔的内壁相固定;所述空腔的表面设置有开口,约束环套在锚杆上,并通过开口与空腔内 的撞杆相固定,约束环通过设置在锚臂上的卡扣对锚臂的转动进行限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锚杆末端的拉绳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簧套在撞杆上,随撞杆一起插入所 述空腔内,且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锚臂的末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空腔的内壁相固定。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自动锚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设计的自动锚,从抛掷至到达固定点之前,锚臂处于合拢状态;当到达固定 点后,能够自动展开锚臂进行固定;(2)本专利技术设计的自动锚在未到达固定点时,锚臂为合拢状态,使得锚的整体体积变 小,便于将此自动锚抛掷到更多的固定点位置,使用范围变得更广;(3)本专利技术设计的自动锚,在所述锚杆的末端设置有拉绳环,便于绳索与锚的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一种自动锚在锚臂处于合拢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设计的一种自动锚在锚臂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锚杆,2.锚臂,3.撞杆,4.第一弹簧,5.第二弹簧,6.撞针,7.约束 环,8.空腔,9.开口,10.卡扣,11.拉绳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自动锚,包括锚杆I和至少一根锚臂2,还包 括撞杆3、约束环7、第一弹簧4和第二弹簧5 ;撞杆3的顶端设置有撞针6,所述锚杆I的顶 端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空腔8,撞杆3以其末端向下的方向插入空腔8内,第二弹簧5设置在 撞杆3底端和空腔8底壁之间;锚臂2末端活动连接在锚杆I的顶端,使锚臂2能以其末端 为轴进行转动;第一弹簧4设置在空腔8内,且第一弹簧4的一端与锚臂2的末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空腔8的内壁相固定;所述空腔8的表面设置有开口 9,约束环7套在锚杆I上, 并通过开口 9与空腔8内的撞杆3相固定,约束环7通过设置在锚臂2上的卡扣10对锚臂 2的转动进行限制。本专利技术设计的自动锚,从抛掷至到达固定点之前,锚臂2为合拢状态;当到达固定 点后,能够自动展开锚臂2进行固定。本专利技术设计的自动锚在未到达固定点时,锚臂2为合拢状态,使得锚的整体体积 变小,便于将此自动锚抛掷到更多的固定点位置,使用范围变得更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锚杆I末端的拉绳环11。本专利技术设计的自动锚,在所述锚杆的末端设置有拉绳环,便于绳索与锚的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簧4套在撞杆3上,随撞杆3—起插 入所述空腔8内,且第一弹簧4的一端与所述锚臂2的末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空腔8的 内壁相固定。本专利技术设计的自动锚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此锚从抛掷至到达固定点之前,通过 约束环7和设置在锚臂2上的卡扣10,使锚臂2处于合拢状态,此时的锚整体体积小,就可 以被抛掷到更多的固定点处,且此时,第一弹簧4处于拉伸状态;当锚到达固定点时,由于 抛掷的作用,设置在撞杆3顶端的撞针6会撞击固定位置,撞击使得撞杆3会向空腔8方向 运动,由于约束环7套在锚杆I上,并通过开口 9与空腔8内的撞杆3相固定,所以约束环7 会随撞杆3 —起运动,进而解除了约束环7对锚臂2的约束;在第一弹簧4的作用力下,使 锚臂2被迅速展开,进而通过展开的锚臂2实现了固定了效果。针对设置在所述锚杆I末 端的拉绳环11,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将绳索连接在锚上。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 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宗旨的前提下 做出各种变化。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锚,包括锚杆(I)和至少一根锚臂(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撞杆(3)、约束环(7)、第一弹簧(4)和第二弹簧(5);撞杆(3)的顶端设置有撞针(6),所述锚杆(I)的顶端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空腔(8),撞杆(3)以其末端向下的方向插入空腔(8)内,第二弹簧(5)设置在撞杆(3)底端和空腔(8)底壁之间;锚臂(2)末端活动连接在锚杆(I)的顶端,使锚臂(2)能以其末端为轴进行转动;第一弹簧(4)设置在空腔(8)内,且第一弹簧(4)的一端与锚臂(2)的末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空腔(8)的内壁相固定;所述空腔(8)的表面设置有开口 (9 ),约束环(7 )套在锚杆(I)上,并通过开口( 9 )与空腔(8 )内的撞杆(3 )相固定,约束环 (7)通过设置在锚臂(2)上的卡扣(10)对锚臂(2)的转动进行限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动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锚杆(I)末端的拉绳环(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动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4)套在撞杆(3)上, 随撞杆(3)—起插入所述空腔(8)内,且第一弹簧(4)的一端与所述锚臂(2)的末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空腔(8)的内壁相固定。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锚,包括锚杆(1)、撞杆(3)、约束环(7)、第一弹簧(4)、第二弹簧(5)和至少一根锚臂(2);撞杆(3)的顶端设置有撞针(6),所述锚杆(1)的顶端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空腔(8),各个部件通过组合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使该自动锚从抛掷至到达固定点之前,锚臂(2)处于合拢状态;当到达固定点后,能够自动展开锚臂进行固定,而且锚臂(2)处于合拢状态时,锚的整体体积小,便于将此自动锚抛掷到更多的固定点位置,使用范围变得更广。文档编号A63B29/02GK102989128SQ20121046224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6日专利技术者王振 申请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锚,包括锚杆(1)和至少一根锚臂(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撞杆(3)、约束环(7)、第一弹簧(4)和第二弹簧(5);撞杆(3)的顶端设置有撞针(6),所述锚杆(1)的顶端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空腔(8),撞杆(3)以其末端向下的方向插入空腔(8)内,第二弹簧(5)设置在撞杆(3)底端和空腔(8)底壁之间;锚臂(2)末端活动连接在锚杆(1)的顶端,使锚臂(2)能以其末端为轴进行转动;第一弹簧(4)设置在空腔(8)内,且第一弹簧(4)的一端与锚臂(2)的末端相连接,另一端与空腔(8)的内壁相固定;所述空腔(8)的表面设置有开口(9),约束环(7)套在锚杆(1)上,并通过开口(9)与空腔(8)内的撞杆(3)相固定,约束环(7)通过设置在锚臂(2)上的卡扣(10)对锚臂(2)的转动进行限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