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式对射槽型光电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76025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2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切换式对射槽型光电开关,用于边缘检测或行程终端位置检测的场合,例如电梯运行平层定位检测等;具有两对红外光管切换功能,大大提高发射管寿命,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线路简单、功耗低的特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多种稳压与保护电路,稳压范围广;由方波发生器输出信号驱动红外发射,接收信号经过动态交流耦合得到信号给控制输出电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A、B两对红外光管,当红外光被挡住时,原来工作的一对红外光管(如A对管)停止工作,切换为另外一对管(如B对管)工作;当红外光不被遮挡时,保持原来状态;当红外光再次被挡时,停止正在工作的红外对管(如B对管)工作,切换成A对管工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切换式对射槽型光电开关,可以提高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用于边缘或行程终端位置检测的应用场合,例如电梯运行的平层定位和一些其他遮档光线产生输出定位信号的场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测元件,属于红外光电开关装置的技术改造。
技术介绍
红外光电开关用于电梯等运动物体的位置检测场合,用于边缘或行程终端位置检测的应用场合,例如电梯运行的平层定位和一些其他遮档光线定位场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测元件,其工作的稳定性不仅关系到电梯等运动物体是否准确检测定位,更关系到运动物体的安全性,因此提高可靠性和延长使用寿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目前的红外光电开关一般的接收处理电路,采用一对红外发射接收管,不管什么情况都是由该对红外发射管不间档的工作,致使抗干扰能力较差、使用寿命较短。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的红外光电开关的缺点,提高系统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并采用两对红外发射管轮流工作。当发射管红外光遮挡时,让两对红外发射管进行切换,大大提高红外光电开关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切换式对射槽型光电开关,用于边缘或行程终端位置检测的应用场合,例于电梯运行的平层定位和一些其他遮档光线定位场合。当发射管红外光遮挡时,让两对红外发射管进行切换,大大提高红外光电开关的使用寿命,具有强抗干扰、低能耗的特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有发射控制模块、方波发生器模块、输出控制模块、红外接收模块、红外发射模块、稳压电源模块,其中方波发生器模块输出端分别与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红外发射模块的输入端连接,输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发射控制模块输入端和红外接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发射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红外发射模块输入端连接。上述发射控制模块包括JK触发器U4,电容C6,电阻R6、R7、R8,二极管D9、D10、D11、D12,JK触发器U4中的J、S、K端口连接一起并与电阻R8连接,JK触发器U4中的R端口与电容C6及电源连接,JK触发器U4中的CLK端口与单稳态触发器4538的Q端口及发光管D13的输入端连接,JK触发器U4中的Q端口与二极管DlO输出端口连接,JK触发器U4中的5端口与二极管D12的输出端口连接,电阻R8与触发器U4的J、K、S端及电源连接,二极管D9输入端与电阻R6、三极管Q2基极连接,二极管D9输出端与触发器HEF40106的10号脚及二极管Dll输出端连接,电阻R6与电源连接及二极管D9、D10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lO输入端与电阻R6、三极管Q2基极连接,二极管DlO输出端与JK触发器U4中的Q端口连接,二极管Dll输出端与触发器HEF40106的10号脚及二极管D9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ll输入端与电阻R7、三极管Q3基极连接,二极管D12输出端与JK触发器74HC112的石端口连接,二极管D12输入端与电阻R7、三极管Q3基极连接,电阻R7与电源连接及二极管DlI、D12的输入端连接,电容C6 —端与地线连接,电容C6另一端与电源及触发器74HC112的R端连接。上述红外接收模块包括施密特触发器HEF40106,红外接收管D16、D17,三极管Q6、Q7,电阻 R13、R14、R16、R17、R18、R19、R20,电容 C7、C8、C9、CIO、C11,三极管 Q6 的基极与电容C7及电阻R16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三极管Q7基极及电阻R12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电阻R15连接,三极管Q7的基极与三极管Q6的集电极及电阻R12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源及电阻R13、电容Cll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电阻R14连接,红外接收管D16输入端与电容C8、电阻R18及红外接收管D17输入端连接,红外接收管D16输出端与电阻R19、电阻R20、电容C9及红外接收管D17输出端连接,红外接收管D17输入端与电容C8、电阻R18及红外接收管D16输入端连接,红外接收管D17输出端与电阻R19、电阻R20、电容C9及红外接收管D16输出端连接。上述输出控制模块包括单稳态触发器HCF4538,电容C2、C3,电阻R2、R3、R9、R10、RlI、Rl2,二极管D14、D15,三极管Q4、Q5,发光LED灯D13,其中单稳态触发器HCF4538的RC端与电容C2、电阻R3连接,单稳态触发器HCF4538的CX端与地线及电容C2连接,单稳态触发器HCF4538的+T端与触发器HEF40106的12号脚连接,单稳态触发器HCF4538的-T端与触发器HEF40106的6号脚连接,单稳态触发器HCF4538的R端与电源及电容C3连接,单稳态触发器HCF4538的Q端与触发器74HC112的CLK连接,单稳态触发器HCF4538的G口端与电阻R12、RlO连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与电阻RIO、Rll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5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阻R11、二极管D15输入端及地线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与电阻R9、R2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14的输出端连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电阻R2、二极管D14输入端及地线连接,输出负载端口 C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及二极管D15的输出端连接,输出负载端口 D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及二极管D14的输出端连接。上述电源模块包括二极管D2、D3、D4、D5,电容C4、C5,场效应管Q1,熔丝RT1,电阻R4、R5,稳压芯片7805,其中稳压芯片7805的VO 口接电源,稳压芯片7805的VI 口与电容C5、电阻R5、二极管D5的输出端、电阻R4及场效应管Ql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Ql的栅极与二极管D4的输出端、电阻R4、二极管D5的输入端连接,场效应管Ql的漏极与二极管D2、D3的输出端及电容C4连接,外接电源正极端口 A与二极管D3正极连接,外接电源负极端口 B与RTl连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特点(I)其中红外发射是通过方波发生器产生2KHz左右频率方波信号,驱动红外发射模块,并提供给触发转换电路;当没有物体阻挡红外光接收时,红外接收电路接收一串红外方波信号经过动态交流耦合得到低电平控制信号,控制触发转换电路驱动输出电路;当有物体阻挡红外光接收时,控制信号为高电平,并由输出高电平信号反馈到控制输入端,这样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2)本专利技术具有A、B两对红外发光管,当红外光被挡住时,原来工作的一对红外管(如A对管)停止工作,由发射控制电路切换为另外一对管(如B对管)工作;当红外光不被遮挡时,保持原来状态;当红外光再次被挡住时,停止正在工作的红外对管工作,切换成A对管工作。(3)采用多重保护和稳压的电源电路,当外部瞬时电压大于50V时,具有过压保护功能;当供电回路电流大于限定值时,采用可恢复保险管保护;采用输入电压钳位电路限制二级稳压电路的输入电压,保证电源电路具有较宽的稳压范围。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切换式对射槽型光电开关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达到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如图I、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有方波发生器、发射控制、输出控制、红外接收、红外发射、稳压电源等,其中单稳态多谐振荡器U1:B作为输出控制,是红外光电开关的核心;方波发生器输出信号驱动红外发射管,红外光通过对射到红外接收管,给出动态交流信号控制单稳态多谐振荡器U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切换式对射槽型光电开关,包括有发射控制(2)、方波发生器(5)、输出控制(1)、红外接收(4)、红外发射(3)、稳压电源(6),其特征是方波发生器(5)输出端分别与输出控制(1)的输入端与红外发射(3)的输入端连接,输出控制(1)的输出端分别与发射控制(2)输入端和红外接收(4)的输入端连接,发射控制(2)的输出端与红外发射(3)输入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露新熊奇欢周流芳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碧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