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了一种导电端子,包含焊接部、连接部,以及接触部;连接部包含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且第一弯折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焊接部与第二弯折部;接触部连接于第二弯折部与第一弯折部连接的相异端,且接触部于朝向焊接部的相反侧具有一外凸曲面。一种电连接器,包含导电端子以及第一绝缘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具有第一导面,导电端子设置于第一绝缘本体,且其接触部以包含至少部分的外凸曲面而可压抬地突伸于第一导面。还提供了包含上述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包含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配体;电连接器配体包含至少一端子和第二绝缘本体,当电连接器组结合时,端子摩擦接触于外凸曲面。上述导电端可增进与其它端子的连接及分离。(*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端子及使用其的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组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导电端子及使用其的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组。
技术介绍
习用的端子设置于绝缘座体内组成电连接器。具体而言,复 数个端子通常经由绝缘座体的预压而整齐排列/设置于绝缘座体内;其中端子与绝缘座体可各自形成对应的卡固结构,并藉由卡固达成预压的目的。另一方面,端子及绝缘座体结构可相互配合的两电连接器可构成电连接器组,例如电缆线插头与笔记型计算机的电源插座的组合。此外,端子及/或绝缘座体的结构更影响了端子间的接触以及两电连接器之间的插接或脱离。举例而言,不良的端子设计不但可能造成接触不佳,并可影响电讯传输及端子使用寿命;不良的绝缘座体设计则可能使电连接器组不易分离,此时假若不慎扯动电缆线,不经意的外力无法使电缆线插头脱离电源插座,但却可能拉扯笔记型计算机掉落,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端子及使用其的电连接器,可增进与其它端子的连接及分离。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可轻易且快速连接或分离,并具有简化的结构。本技术的导电端子包含一种导电端子,包含焊接部、连接部,以及接触部;连接部包含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且第一弯折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焊接部与第二弯折部;接触部连接于第二弯折部与第一弯折部连接的相异端,且接触部于朝向焊接部的相反侧具有外凸曲面。在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连接部更包含一片体部,该第一弯折部经由该片体部连接至该第二弯折部,且该片体部重迭于该焊接部。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片体部具有至少一固定凸起,该至少一固定凸起位于该片体部的侧边,且该片体部包含至少一第一臂,自该片体部与该第一弯折部连接的同一端离开该片体部延伸。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接触部包含一帽状结构,该外凸曲面为该帽状结构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且该帽状结构具有一帽沿部,该接触部以该帽沿部与该连接部连接。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连接部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第二臂,该至少一第二臂于该焊接部与该接触部之间设置或形成于该连接部的侧边,且该接触部包含一拱形结构朝该焊接部的相反侧拱起,该外凸曲面为该拱形结构至少部分外表面。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包含如前述的导电端子以及第一绝缘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导面;导电端子部分埋设于第一绝缘本体,且接触部以包含至少部分的外凸曲面露出第一导面而可压抬地突伸于第一导面。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绝缘本体自该第一导面形成至少一凹槽,该导电端子设置于该凹槽内,且部分自该凹槽的槽内壁埋设于该第一绝缘本体,该凹槽于该第一导面形成一 开口,且该凹槽具有一底部对应该开口 ;该导电端子的该焊接部躺设于该底部,且该接触部自该开口突伸于该第一导面。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凹槽进一步包含复数个卡嵌部,该连接部更包含一片体部以及至少一第二臂,其中该第一弯折部经由该片体部连接至该第二弯折部,且该片体部重迭于该焊接部,该至少一第二臂于该焊接部与该接触部之间设置于该连接部的侧边;该些卡嵌部对应该焊接部、该片体部,以及该至少一第二臂的至少其一。在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该焊接部自远离开该第一弯折部的一端自该凹槽的槽内壁穿入该第一绝缘本体,且进一步突伸于该第一绝缘本体外。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包含焊接部、连接部,以及第一绝缘本体;连接部更包含接触部,形成于第二弯折部与第一弯折部连接的相异端,且于朝向焊接部的相反侧具有外凸曲面;外凸曲面与焊接部之间相距有最长的第一垂直距离。此外,连接部的弹性带动接触部相对焊接部延伸的平面行压抬的往复运动。第一绝缘本体具有第一导面,并形成有卡嵌部,导电端子抵固臂嵌卡或抵触于卡嵌部地部分埋设于第一绝缘本体,且接触部以包含至少部分的外凸曲面露出第一导面而可压抬地突伸于第一导面。另一方面,连接部受到第一绝缘本体朝向焊接部的施力,且外凸曲面与焊接部相距有第二垂直距离,第二垂直距离小于第一垂直距离。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组包含一种电连接器组,包含前述的电连接器以及与该电连接器成对的电连接器配体。电连接器配体包含第二绝缘本体以及至少一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具有第二导面对应第一导面;至少一端子埋设于第二绝缘本体,部分裸露且沿第二导面设置,并与导电端子相对向;当电连接器组结合时,端子摩擦接触于接触部的外凸曲面;该端子朝该导电端子延伸,并进一步弯折形成朝该外凸曲面斜向延伸的一连结部;当该电连接器组结合时,该连结部与该接触部相对运动,且该连结部沿该外凸曲面移动并产生摩擦接触。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含一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包含一焊接部;一连接部,该连接部包含一第一弯折部与一第二弯折部,且该第一弯折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该焊接部与该第二弯折部;以及一接触部,形成于该第二弯折部与该第一弯折部连接的相异端,且该接触部于朝向该焊接部的相反侧具有一外凸曲面,该外凸曲面与该焊接部之间相距有最长的一第一垂直距离;其中该连接部的弹性带动该接触部相对该焊接部延伸的平面行压抬的往复运动;以及一抵固臂,该抵固臂形成于该连接部的一侧边且具有一延伸方向与该连接部的延伸方向相交;以及一第一绝缘本体,该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导面,并形成有一卡嵌部;该导电端子的该抵固臂嵌卡或抵触于该卡嵌部的部分埋设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且该接触部以包含至少部分的该外凸曲面露出该第一导面而可压抬地突伸于该第一导面;其中该连接部受到该第一绝缘本体朝向该焊接部的一施力,且该外凸曲面与该焊接部相距有一第二垂直距离,该第二垂直距离小于该第一垂直距离。附图说明图1A 1C所示为本技术导电端子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A 2B所不为本技术导电端子的另一实施例的不意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A 4B所示分别为图3的电连接器实施例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4C所示为图4A沿A-A’剖面线的剖视图;图5A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5B所示为图5A所示电连接器实施例的第一绝缘本体的示意图;图6A飞B所示分别为图5A的电连接器实施例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7A 7B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C所示为图7B沿B-B’剖面线的剖视图;图8所示为本技术接触部与连结部相对运动的示意图;图9A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图9B所示为图9A所示电连接器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配体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导电端子如图1A 1C所示的实施例,包含焊接部100a、连接部200a,以及接触部300a。连接部200a包含第一弯折部210a及第二弯折部220a,其中第一弯折部210a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焊接部IOOa与第二弯折部220a,且第一弯折部210a与第二弯折部220a较佳朝相反方向弯折。接触部300a形成或连接于连接部200a,且连接于第二弯折部220a与第一弯折部210a连接的相异端,并于朝向焊接部IOOa的相反侧形成外凸曲面3000。通常外凸曲面3000与焊接部IOOa相距有最长的第一垂直距离hi’ ;第一垂直距离hi’可视为导电端子IOa的高度。此外,举例而言,导电端子IOa可与绝缘本体搭配,组成作为如电源插头或插座的电连接器,其中导电端子IOa的焊接部IOOa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电性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包含:一焊接部;一连接部,该连接部包含一第一弯折部与一第二弯折部,且该第一弯折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该焊接部与该第二弯折部;以及一接触部,该接触部连接于该第二弯折部与该第一弯折部连接的相异端,且该接触部于朝向该焊接部的相反侧具有一外凸曲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包含 一焊接部; 一连接部,该连接部包含一第一弯折部与一第二弯折部,且该第一弯折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该焊接部与该第二弯折部;以及 一接触部,该接触部连接于该第二弯折部与该第一弯折部连接的相异端,且该接触部于朝向该焊接部的相反侧具有一外凸曲面。2.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更包含一片体部,该第一弯折部经由该片体部连接至该第二弯折部,且该片体部重迭于该焊接部。3.如权利要求第2项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该片体部具有至少一固定凸起,该至少一固定凸起位于该片体部的侧边,且该片体部包含至少一第一臂,自该片体部与该第一弯折部连接的同一端离开该片体部延伸。4.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接触部包含一帽状结构,该外凸曲面为该帽状结构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且该帽状结构具有一帽沿部,该接触部以该帽沿部与该连接部连接。5.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进一步包含至少一第二臂,该至少一第二臂于该焊接部与该接触部之间设置或形成于该连接部的侧边,且该接触部包含一拱形结构朝该焊接部的相反侧拱起,该外凸曲面为该拱形结构至少部分外表面。6.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导电端子,该导电端子包含 一焊接部; 一连接部,该连接部包含一第一弯折部与一第二弯折部,且该第一弯折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该焊接部与该第二弯折部;以及 一接触部,该连接于该第二弯折部与该第一弯折部连接的相异端,且该接触部于朝向该焊接部的相反侧具有一外凸曲面;以及 一第一绝缘本体,该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第一导面;其中该导电端子部分埋设于该第一绝缘本体,且该接触部以包含至少部分的该外凸曲面露出该第一导面而可压抬地突伸于该第一导面。7.如权利要求第6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绝缘本体自该第一导面形成至少一凹槽,该导电端子设置于该凹槽内,且部分自该凹槽的槽内壁埋设于该第一绝缘本体,该凹槽于该第一导面形成一开口,且该凹槽具有一底部对应该开口 ;该导电端子的该焊接部躺设于该底部,且该接触部自该开口突伸于该第一导面。8.如权利要求第7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凹槽进一步包含复数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培樵,
申请(专利权)人: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立信杰东莞精密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