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高压变电站用的管型硬导体与设备的连接金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74995 阅读:3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2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特高压变电站用的管型硬导体与设备的连接金具,属于电力设备领域。该连接金具包括:管型硬导体支撑金具、导体连接部件、连接管型硬导体支撑金具与设备的设备端连接部件、引流导体,其中,导体连接部件的一端固定在管型导体上,设备端连接部件的一端固定在设备通流端子板上,导体连接部件与设备端连接部件在其各自的另一端通过引流导体连接,其特征在于,大自由度管导体支撑金具固定在设备端部,其中间穿过管型硬导体,管型硬导体的连接角度在±20°变化,且能够纵向滑动和横向摇动。该连接金具能够利用设备来支撑导体,可以简化布置,降低投资,增加维护空间,减少故障概率。(*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用于配电装置设备的连接金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特高压变电站用的管型硬导体与设备的连接金具
技术介绍
IOOOkV特高压设备绝缘套管长约10m,设备端部受力对套管强度要求影响大。对于硬导体连接,如果采用刚性连接,在大风、地震或非正常安装受力情况下容易损坏设备。目前中等夸距的设备连接通常采用软导线引接或在设备附近增加绝缘子作为硬导体主要支撑物,设备端子原则不承受力。图I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在主变回路中采用的软导线连接形式。具体地在由主变·压器至1000KV配电装置的连接中,需采用悬挂构架一耐张绝缘子一四分裂软导线一大电流“T“型连接(15处)实现电流传送。。从图中可见,软导线连接方式需要高大构架及9串IOOOkV绝缘子串,设备安装空间受限制,绝缘子串可能的污闪点多。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高抗回路采用的附加支撑绝缘子的连接形式。具体地,在例如IOOOKv特高压配电装置设备26的连接中,由于IOOOkV特高压配电装置设备高大,设备端子允许受力一般要求限制在4kN内。为避免损坏设备,在支撑连接管型硬导体23时,除刚性支撑金具21外,还在设备26附近附加支撑绝缘子25支撑连接管型硬导体23,然后通过柔性导流金具22连接到设备端子。图2所示的附加支撑绝缘子25的连接方法中,柔性导流金具22连接导线短,地震中被连接的二个配电装置设备会因自振频率不同而存在不同频率的摇摆,当摆幅超过柔性导流金具22限定的伸缩量时将造成设备26损坏。另外,由于设备26不承担支撑导体23受力,设备26旁还需增加昂贵的IOOOkV支柱绝缘子25,不但导致耗费元件多,投资大,而且增加了绝缘子外绝缘污闪事故点。按照目前的标准,设备端子允许承受一定外力。目前标准为纵向水平< 4000N、垂直< 5500N、横向< 4000N。因此,有条件在此范围内利用设备来支撑导体,以简化布置,降低投资,增加维护空间,减少故障概率。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用于配电装置设备的连接金具,能保证硬导体与刚性设备支撑端子间的大自由度柔性导电连接。利用设备端子允许受力的特点,采用设备端子来支撑连接硬导体,从而能省略引线构架,简化引线方式,可节约昂贵的IOOOkV支柱绝缘子元件,消除了附加绝缘子污闪事故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金具,能保证硬导体与刚性设备支撑端子间的大自由度柔性导电连接。利用设备端子允许受力,采用设备端子支撑连接硬导体,来省略引线构架,简化引线方式,节约昂贵的IOOOkV支柱绝缘子元件,消除附加绝缘子污闪事故点。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特高压变电站用的管型硬导体与设备的连接金具,所述连接金具包括管型硬导体支撑金具、导体连接部件、连接所述管型硬导体支撑金具与设备的设备端连接部件、引流导体,其中,在导体连接部件的一端固定在管型导体上,在设备端连接部件的一端固定在设备通流端子板上,导体连接部件与设备端连接部件在其各自的另一端通过引流导体连接。该连接金具的特征在于,所述大自由度管导体支撑金具固定在设备端部,其中间穿过管型硬导体,所述管型硬导体的连接角度在±20°变化,且能够纵向滑动和横向摇动。优选情况下,由所述导体连接部件、引流导体和设备端连接部件共同组成连接金具导电组件,其中,所述连接金具导电组件在导体连接部件的一端固定在管型导体上,在位于设备端连接部件的一端的设备端接线板固定在设备通流端子板上。优选情况下,导体连接部件的一端采用螺栓金具固定在管型导体上。优选情况下,特高压变电站用的管型硬导体与设备的连接金具进一步包括止滑螺栓,设置在所述管型硬导体支撑金具上所述管型硬导体在其中穿过的内缘中央部位。优选情况下,管型硬导体支撑金具利用螺栓固定在设备端部。优选情况下,连接导体连接部件和设备端连接部件的引流导体是纯铝铰线。本技术对于IOOOkV特高压配电装置设备连接,采用设备端子支撑连接管型硬导体,可大幅度简化引线方式,减少污闪点,节约投资。由于省略引线构架,简化布置,可使吊装工作空间加大,有利设备的安装和维护。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术,其中图I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主变回路采用的软导线连接形式;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高抗回路采用的附加支柱绝缘子的连接形式;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硬管导体与配电装置设备的连接金具应用的示意图;图4(a)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示意连接金具结构的主视图;图4(b)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示意连接金具结构的侧视图;图4(c)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示意连接金具结构的俯视图;图5(a)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金具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5(b)是图5(a)中连接金具支撑结构的A_A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硬管导体与配电装置设备的连接金具应用的示意图。具体地,其中包括连接金具A和连接金具B。连接金具A通过连接硬管导体33与1000KV设备31形成允许硬管导体大范围滑动和横向摇动的滑动端结构。连接金具B通过连接硬管导体33与1000KV设备32形成止动硬管导体的止动端结构。根据图4(a)到图4(c),可以了解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例如,连接金具A的结构。从图4(a)_(c)可以看出,所述连接金具包括大自由度活动的管导体支撑金具 400、导体连接部件401、连接所述管型硬导体支撑金具400与设备410的设备端连接部件402、引流导体;所述大自由度管导体支撑金具400固定在设备410端部,其中间穿过管型硬导体403,所述管型硬导体403的连接角度在±20°变化,且能够纵向滑动和横向摇动;由所述导体连接部件401、引流导体404和设备端连接部件402共同组成金具导电组件,其中,金具导电组件在导体连接部件401的一端固定在管型导体403上,在位于设备端连接部件402的一端的设备端接线板固定在设备通流端子板上,导体连接部件401与设备端连接部件402在其各自的另一端通过铰线连接。按照优选实施例,金具导电组件在导体连接部件401的一端采用螺栓金具固定在管型导体403上。按照优选实施例,连接导体连接部件401和设备端连接部件402的引流导体404是纯铝铰线。图5(a)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金具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5(b)是图5(a)中连接金具支撑结构的A-A剖面图。图5(a)和图5(b)更详细地说明了本技术所采用的管型硬导体支撑金具的具体实施例。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特高压变电站用的管型硬导体与设备的连接金具,所述连接金具包括:管型硬导体支撑金具(400)、导体连接部件(401)、连接所述管型硬导体支撑金具(400)与设备(410)的设备端连接部件(402)、引流导体(404),其中,所述导体连接部件(401)的一端固定在管型导体(403)上,所述设备端连接部件(402)的一端固定在设备通流端子板上,所述导体连接部件(401)与所述设备端连接部件(402)在其各自的另一端通过引流导体(404)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自由度管导体支撑金具(400)固定在设备(410)端部,其中间穿过管型硬导体(403),所述管型硬导体(403)的连接角度在±20°变化,且能够纵向滑动和横向摇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特高压变电站用的管型硬导体与设备的连接金具,所述连接金具包括管型硬导体支撑金具(400)、导体连接部件(401)、连接所述管型硬导体支撑金具(400)与设备(410)的设备端连接部件(402)、引流导体(404),其中,所述导体连接部件(401)的一端固定在管型导体(403)上,所述设备端连接部件(402)的一端固定在设备通流端子板上,所述导体连接部件(401)与所述设备端连接部件(402)在其各自的另一端通过引流导体(404)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自由度管导体支撑金具(400)固定在设备(410)端部,其中间穿过管型硬导体(403),所述管型硬导体(403)的连接角度在±20°变化,且能够纵向滑动和横向摇动。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特高压变电站用的管型硬导体与设备的连接金具, 其中,由所述导体连接部件(401)、引流连接导体(404)和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克芬邓长红运志涛王晓京朱晓军庞亚东俞正俞敦耀樊玥乐党救潘益华梁波张景峰穆华宁黄晓明赵衡王刚刘万英蔡德江张飞王童威陈宏明张广桥王黎彦伍晓伦孙博文权白露李超康鹏吴怡敏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