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采暖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发热板,该发热板包括支撑框架、发热体以及绝热层,所述发热体设于所述绝热层上表面、且置于所述支撑框架下方的凹槽内,使发热体被夹置在支撑框架的顶面与绝热层之间。通过加热板可以直接设置于水泥基层上或已经完成的地板面上,简化了发热板施工过程,省时省力,电热线易于维修,发热板更换简单,实现保暖区域局部加热,组合拼接简单。(*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热板
本技术属于采暖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区域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天气较冷的时候或寒冷地区,家中地板表面会因为气候影响温度变的较低,人在地板上行走或驻留,体温容易被冰冷的地板从脚底吸走,造成身体体温降低感到寒意,因此在天气较为寒冷的季节中,市面上则有贩卖许多可以使脚部处于温暖状态的产品,除了可让脚底维持在一定温度保暖外,人体的体温不会流失,让身体不会感到寒意。除了在脚部直接穿鞋子或袜子来达到保暖的目的,在气候寒冷地区,建筑物通常利用暖炉、暖气、空调或埋设于地板内的热水循环系统,来为居家造出温暖的环境,但因为暖炉、暖气、空调在运行时,往往都需要消耗室内大量的氧气与水分,而容易引发潜在的危险,且因为暖炉、暖气所散发出的温度较高,消耗功率较大,因此经常有使用者不慎被烫伤,且空调使电费大幅提高,而埋设于底板内的热水循环系统虽然可以达到室内取暖的目的,但维修保养不易,且对于只想局部地板取暖即可的使用者而言,屋内全部地板发热的高耗电成本与不环保,因此就研发出电热地板结构,为了在使用时避免发生危险之事情。如图 I所示,一种取暖电热地板,是在毛坯水泥层上铺设隔热反射层(例如脂塑板及反射膜),隔热反射层设置铁丝网层,且铁丝网层上安装发热线14,最后再铺水泥及地砖(或大理石或木地板等)。发热线连接保暖装置,由发热线提供电热能,产生电热能于保暖装置上,使取暖地板保持一定的温度。此取暖地板虽然能提供地暖效果,但整个取暖电热地板的施工过程相当复杂且耗时费力,而且发热线无法维修或更换,保暖区域也无法改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热板,旨在解决现有电热地板因施工过程复杂且耗时费力,而且发热线无法维修或更换,保暖区域也无法改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热板,该发热板包括支撑框架、发热体以及绝热层,所述发热体设于所述绝热层上表面、且置于所述支撑框架下方的凹槽内,使发热体被夹置在支撑框架的顶面与绝热层之间。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发热体两电源线上设有连接端子,所述绝热层相对侧面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框架相对侧壁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发热体两电源线经所述绝热层相对侧面所述第一通孔将所述连接端子设于所述支撑框架相对侧壁所述第二通孔上或外露于所述支撑框架侧壁上。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支撑框架侧壁设有开口,使所述支撑框架侧壁形成片状支撑脚。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发热体为内设有发热电阻,所述发热体为片状或线状结构。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发热体为发热线或发热布或发热膜或发热3垫。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绝热层为绝热发泡材料或玻璃纤维材料。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支撑框架为金属材料构成。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发热板还包括电绝缘层,所述电绝缘层置于所述支撑框架下方凹槽内,阻隔所述支撑框架与所述发热体产生电性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电绝缘层为涂料层或金属氧化层。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涂料层为绝缘涂料构成。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金属氧化层为阳极处理构成。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金属材料为铝材料或铁材料或合金材料。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发热板还包括地板层,所述地板层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上表面。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地板层为非金属材料片状结构。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非金属材料为人造石材或天然石材或玻璃或瓷砖或木材或竹材或塑料材料。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支撑框架上方相对侧边设有连接部。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热板拼接结构,包括压条,所述发热板至少两块,所述发热板顶面设有连接部,所述轴向相邻两发热板构成沉头槽,将所述压条插入所述沉头槽内、且所述压条紧固构成所述沉头孔的两发热板拼接结构,两发热板的连接端子连接在一起。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发热板顶面侧边设有连接部,轴向相邻两发热板之间形成缝隙,所述缝隙底部供轴向相邻发热板所述缝隙与轴向相邻两发热板顶面侧边所述连接部构成沉头槽。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压条截面呈T字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加热板可以直接设置于水泥基层上或已经完成的地板面上,简化了发热板施工过程,省时省力,电热线易于维修,发热板更换简单,实现保暖区域局部加热。组合拼接结构简单。附图说明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热板侧壁为支撑脚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热板的连接端子设于侧壁上示意图。附图标记20_支撑框架21-连接部22-凹槽23-第一通孔24-电绝缘层25-支撑脚26-连接线30-发热体31-连接端子40-绝热层41-第二通孔50-地板层60-压条70-水泥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I :图2、3、4、1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热板,该发热板包括支撑框架20、绝热层40以及发热体30,所述发热体30设于所述绝热层40上表面、且置于所述支撑框架20下方的凹槽22内,使发热体30被夹置在支撑框架20的顶面与绝热层40之间。支撑框架20为可以直接作为地板面的一种非金属材料构成,非金属材料可以选自人工石材、天然石材、玻璃、瓷砖、木材、竹材或塑料材料。支撑框架20截面呈π字形,支撑框架20上方侧边设有连接部21,下方设有凹槽22,侧壁上设有圆形或缺口形状的第一通孔23,供发热体30的电源线通过或连接端子31固定其上。所述发热体30设置在支撑框架20下方的凹槽22内、且置于绝热层40上表面。发热体30内设有发热电阻,发热体30呈线状或片状结构。发热体30所提供的热能可以传导至支撑框架20上,使支撑框架20具有温热舒适的感觉。上述线状结构发热体30可以是发热线,片状结构发热体30可以是发热膜、发热布或发热垫中的一种。发热体30有两条电源线,在两条电源线上设置有连接端子31,连接端子31是通用的插接式端子,作为电性连接的接头。所述绝缘层40置于发热体30下面,装于支撑框架20下方的凹槽22内,使发热体 30被夹置在支撑框架20的顶面与绝热层40之间。绝热层40采用耐高温的绝热发泡材料、 玻璃纤维布或其他绝热材料构成。为了更好的设置发热体30的两条电源线,在绝热层40的相对侧面设有圆形或篓空形状的第二通孔41,绝热层40上的第二通孔41、支撑框架20侧壁上的第一通孔23、与发热体30的两条电源线形成对应的配合。图5、6、13示出本实施例中发热板结构中,所述发热体30的两条电源线上设有连接端子31,所述连接端子31可以外露在所述支撑框架20侧壁外或设在所述支撑框架20侧壁上的第一通孔23上。所述连接端子31设在所述支撑框架20侧壁外时,只需将每两片发热板上的连接端子31接上即可形成电性连接。所述连接端子31设在所述支撑框架侧壁上时,必须利用另一条电源连接线26来完成两块发热板的电性连接。另外,由于本技术发热板中的支撑框架20上方侧边设有连接部21,因此在施工组合拼接时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热板,其特征在于:该发热板包括支撑框架、发热体以及绝热层,所述发热体设于所述绝热层上表面、且置于所述支撑框架下方的凹槽内,使发热体被夹置在支撑框架的顶面与绝热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板,其特征在于该发热板包括支撑框架、发热体以及绝热层,所述发热体设于所述绝热层上表面、且置于所述支撑框架下方的凹槽内,使发热体被夹置在支撑框架的顶面与绝热层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两电源线上设有连接端子,所述绝热层相对侧面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框架相对侧壁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发热体两电源线经所述绝热层相对侧面所述第一通孔将所述连接端子设于所述支撑框架相对侧壁所述第二通孔上或外露于所述支撑框架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发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侧壁设有开口,使所述支撑框架侧壁形成片状支撑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内设有发热电阻,所述发热体为片状或线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为发热线或发热布或发热膜或发热垫。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层为绝热发泡材料或玻璃纤维材料。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为金属材料构成。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还包括电绝缘层,所述电绝缘层置于所述支撑框架下方凹槽内,阻隔所述支撑框架与所述发热体产生电性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绝缘层为涂料层或金属氧化层。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宁和,蔡宜寿,
申请(专利权)人:刘宁和,蔡宜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