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71094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4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锅炉,包括罐体,罐体包括燃烧燃料的燃烧室、布置在该燃烧室外侧的多根水管、位于所述水管外侧的锅炉框体、以及锅炉框体上设置的用来排出所述燃烧室中产生的燃烧气体的燃烧气体排出口,水管在所述燃烧室周围呈环状分布形成内侧水管群,再在内侧水管群的外侧呈环状分布形成外侧水管群且内侧水管群和外侧水管群之间形成有燃烧气体通路;内侧水管群上设有连通所述燃烧室和所述燃烧气体通路的燃烧室开口部,外侧水管群上设有连通所述燃烧气体通路和所述燃烧气体排出口的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在所述燃烧气体通路的中游和下游区域配置的所述水管,该水管上设置有轴向间隔分布的数个鳍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锅炉能够对水管均匀加热。(*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锅炉
本技术涉及一种锅炉。
技术介绍
目前,这种利用对水加热生成蒸汽的锅炉,均具有罐体以及连在该罐体上的排气筒,所述罐体具有燃烧重油或轻油的燃烧室、围绕该燃烧室布置的多根水管、以及将所述水管收容在其内的锅炉框体。上述锅炉通过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体对水管内的水进行加热生成蒸汽。其中有些锅炉,为了提高燃烧气体对水管内水的传热效率,在水管上还设置有的沿水管轴向间隔分布的数个鳍片。然而,这些设置在锅炉锅炉框体内部的水管,根据水管位置的不同,其加热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如设置在燃烧气体流路上游的水管,相比设置在燃烧气体流路下游的水管, 更容易接受高温燃烧气体的加热。因此会出现对水管加热不均,无法高效地生成蒸汽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对水管均匀加热的锅炉,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锅炉,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包括燃烧燃料的燃烧室、布置在该燃烧室外侧的多根水管、位于所述水管外侧的锅炉框体、以及所述锅炉框体上设置的用来排出所述燃烧室中产生的燃烧气体的燃烧气体排出口,所述水管在所述燃烧室周围呈环状分布形成内侧水管群,再在内侧水管群的外侧呈环状分布形成外侧水管群且所述内侧水管群和外侧水管群之间形成有燃烧气体通路;所述内侧水管群上设有连通所述燃烧室和所述燃烧气体通路的燃烧室开口部,所述外侧水管群上设有连通所述燃烧气体通路和所述燃烧气体排出口的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在所述燃烧气体通路的中游和下游区域配置的所述水管,该水管上设置有轴向间隔分布的数个鳍片。所述鳍片设置在所述燃烧气体通路中靠近所述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一侧509Γ60% 范围内配置的所述水管上。所述鳍片在水管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安装。本技术的优点是I)在构成内侧水管群的水管靠内的一侧、以及靠近燃烧室开口部一侧(即远离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的那一侧)的水管上,没有安装鳍片;而是在燃烧气体通路中靠近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一侧的水管上,装有鳍片。如此一来,燃料燃烧后刚产生的高温燃烧气体从燃烧室流入燃烧室开口部附近的水管时,不会出现过热。另一方面,在燃烧气体温度下降的燃烧气体通路的下游位置(即靠近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的位置),由于水管上装有鳍片,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对水管内部的水进行传热,从而可以对水管更加均匀地进行加热。2)内侧水管群和外侧水管群彼此的中心轴一致,因此燃烧气体通路自上游到下游,整段通路的宽度保持一致。由此可以对水管更加均匀地进行加热。3)鳍片在水管管壁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安装,这样鳍片就顺着燃烧气体通路中的燃烧气体的流向,防止了阻力的增加。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锅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的X-X向剖视图;其中10-罐体,30-排气筒。I-锅炉,11-锅炉框体,12-水管,13-下集箱,14-上集箱,15-燃烧气体排水口, 16-燃烧器,17-燃烧室,18-燃烧气体通路,19-燃烧室开口部,20-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121-内侧水管群,122-外侧水管群,123-隔片。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锅炉1,如图I和图2所示,具有罐体10和排气筒30。所述罐体10,如图I和图2所示、包括锅炉框体11、水管12、下集箱13、上集箱14、 燃烧器16、以及鳍片水管12上安装的鳍片40。罐体10的内部具有燃烧室17、燃烧气体通路18、燃烧室开口部19和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20。锅炉框体11呈圆筒状,是构成罐体10外形的主要部件。此锅炉框体11呈垂直安装。水管12在锅炉框体10的内部沿上下方向配置。如图I和图2所示,数根的水管 12配置在一起构成内侧水管群121以及在此内侧水管群121外侧构成外侧水管群122。内侧水管群121与锅炉框体11的中心轴同轴,呈环状配置。本实施例中,内侧水管群121,如图2所示,除燃烧室开口部19之外,其他部分由相邻配置的水管12直接或通过隔片123连接而成。外侧水管群122,与锅炉框体11的中心轴同轴,呈环状配置。也就是说,锅炉框体 11位于外侧水管群122 (水管12)的外侧。本实施例中,外侧水管群122,如图2所示,除燃烧气体排出部所在的部分以外,其他部分由相邻配置的水管12直接或通过隔片123连接而成。下集箱13配置在锅炉框体11内部的下部位置。此下集箱13由环状的容器构成。 下集箱13上连接着水管12 (内侧水管群121和外侧水管群122)的下端。上集箱14配置在锅炉框体11内部的上部位置。此上集箱14由环状的容器构成。 上集箱14上连接着水管12 (内侧水管群121和外侧水管群122)的上端。燃烧气体排出部15设置在锅炉框体11圆周面的下部。燃烧器16配置在锅炉框体11上面的中央部。燃烧器16上含有燃料喷嘴和空气供给管(均未图示)。燃烧器16将燃料从燃料喷嘴向锅炉框体11的内部喷射,同时从喷空气管向锅炉框体11的内部供给空气,使燃料燃烧。燃烧室17,如图I和图2所示,由内侧水管群121包围的空间构成。也就是说,内侧水管群121 (水管12)围绕燃烧室17呈环状配置。此燃烧室17中,从燃烧器16的燃料喷嘴中喷射出来的燃烧在此进行燃烧,产生燃烧气体。燃烧气体通路18,如图I和图2所示,由内侧水管群121的外侧和外侧水管群122 内侧之间的空间构成。由于内侧水管群121和外侧水管群122彼此的中心轴一致,因此燃烧气体通路18自上游到下游,整段通路的宽度保持一致。燃烧室开口部19,连通着燃烧室17和燃烧气体通路18。本实施例中,燃烧室开口部19位于内侧水管群121上未配置水管12的部分。上述燃烧气体通路18中,燃烧室17中产生的燃烧气体从燃烧室开口部19进入并从此通过。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20连通着燃烧气体通路18和燃烧气体排出部15。本实施例中,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20位于外侧水管群122上未配置水管12的部分。流经燃烧气体通路18的燃烧气体经过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20后从燃烧气体排出部15排出。排气筒30,如图I和图2所示,与燃烧气体排出部15相连接。此排气筒30与燃烧气体通路18相连通,从罐体10 (燃烧气体排出部15)排出的燃烧气体从此经过。接下来就鳍片40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鳍片40,如图2所示,在燃烧气体通路18的中游和下游区域范围内配置的水管12上沿轴向按规定的间隔安装。具体而言,鳍片40分别安装在构成内侧水管群 121和外侧水管群122的水管12上,鳍片40呈平板状,在水管12位于燃烧气体18 —侧的圆周表面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安装。从能够对水管12均匀加热的观点出发,鳍片40设置在燃烧气体通路18中靠近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20—侧5 0% 6 O %范围内配置的水管12上。上述锅炉I上,首先,燃料在燃烧室17中燃烧,燃烧产生的燃烧气体对围绕着燃烧室17配置的水管11 (内侧水管群121)内部的水进行加热。其次,燃烧气体从燃烧室17经过燃烧室开口部19进入燃烧气体通路18并流通,进一步对水管12 (内侧水管群121和外侧水管群122)内部的水进行加热。然后,流经燃烧气体通路18的燃烧气体从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20通过后经燃烧气体排出部15向排气筒30移动并最终被排出。本实施例中,在构成内侧水管群121的水管12靠内的一面、以及燃烧气体通路18 中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锅炉,包括罐体(10),所述罐体(10)包括燃烧燃料的燃烧室(17)、布置在该燃烧室外侧的多根水管(12)、位于所述水管外侧的锅炉框体(11)、以及所述锅炉框体(11)上设置的用来排出所述燃烧室(17)中产生的燃烧气体的燃烧气体排出口(15),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12)在所述燃烧室周围呈环状分布形成内侧水管群(121),再在内侧水管群的外侧呈环状分布形成外侧水管群(122),且所述内侧水管群(121)和外侧水管群(122)之间形成有燃烧气体通路(18);所述内侧水管群(121)上设有连通所述燃烧室(17)和所述燃烧气体通路(18)的燃烧室开口部(19),所述外侧水管群(122)上设有连通所述燃烧气体通路(18)和所述燃烧气体排出口(15)的燃烧气体通路开口部(20);在所述燃烧气体通路的中游和下游区域配置的所述水管,该水管上设置有轴向间隔分布的数个鳍片(4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炉,包括罐体(10),所述罐体(10)包括燃烧燃料的燃烧室(17)、布置在该燃烧室外侧的多根水管(12)、位于所述水管外侧的锅炉框体(11)、以及所述锅炉框体(11)上设置的用来排出所述燃烧室(17)中产生的燃烧气体的燃烧气体排出口( 15),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12)在所述燃烧室周围呈环状分布形成内侧水管群(121),再在内侧水管群的外侧呈环状分布形成外侧水管群(122),且所述内侧水管群(121)和外侧水管群(122)之间形成有燃烧气体通路(18);所述内侧水管群(121)上设有连通所述燃烧室(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松隆史新藤贵志
申请(专利权)人:三浦工业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