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包括:复式斜楔;以及叠加斜楔;其中,所述复式斜楔与所述叠加斜楔导滑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新了翼子板鹰嘴区域包角斜楔的种类,为模具结构设计提供了新选择,同时该结构能提供最优的包角方向,有利于提高翼子板鹰嘴的成形质量。(*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外覆盖件冲压模具
,尤其涉及用于翼子板类似尖角包角功能要求的模具结构。
技术介绍
下翻边镶块是冲压件翻边整形时位于冲压件下侧的翻边成形镶块,如图I所示。 它的功能作用是完成冲压件翻边成形。对于下翻边镶块的复位位置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冲压件翻边成形之后,零件包裹在下翻边镶块中,所以下翻边镶块需要退出一定位置,不能干涉零件,否则冲压件成形之后无法从模具中取出。图2示出下翻边镶块工作过程。传统复式斜楔,运动只有前后两个方向,仅能够对开放角度比较大的翼子板实现包角。出于外观设计需要,如今翼子板结构越来越复杂。传统复式斜楔应用到翼子板时,完成包角动作后,下翻边镶块随填充滑块在前后方向复位,由于没有足够设计空间,复位行程不足,零件在冲压方向上与下翻边镶块仍然干涉,导致零件无法取出。因此,为克服现有复式斜楔功能不足的缺陷,亟需一种新型复式斜楔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传统复式斜楔在空间狭小时不能完成复位取件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所述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包括复式斜楔;以及叠加斜楔;其中,所述复式斜楔与所述叠加斜楔导滑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式斜楔包括第一驱动块,固定在上模座;第一填充滑块;工作滑块;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块的上下运动通过驱动面推动所述工作滑块和所述第一填充滑块的前后运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叠加斜楔包括第二驱动块,固定在上模座;导向框架;第二填充滑块;其中,所述第二驱动块的上下运动通过驱动面推动所述第二填充滑块的左右运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框架包括盖板、侧导滑面和底导板。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填充滑块置于所述导向框架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创新了翼子板鹰嘴区域包角斜楔的种类,为模具结构设计提供了新选择,同时该结构能提供最优的包角方向,有利于提高翼子板鹰嘴的成形质量。附图说明图I示出下翻边镶块的示意图;图2示出下翻边镶块工作过程;图3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图4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中的复式斜楔示意图;图5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中的叠加斜楔示意图;图6A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复式斜楔、叠加斜楔、翼子板位置关系;图6B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复式斜楔、叠加斜楔、翼子板爆炸图;图6C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复式斜楔、叠加斜楔连接关系;图7示出图4所示的复式斜楔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图5所示的叠加斜楔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包角退件示意图;图10示出图9中的位置I的示意图;图11示出图9中的位置2的示意图;图12A示出示出翼子板的两个包角方向;以及图12B示出示出翼子板的两个包角方向。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利用大型的活动斜楔,和传统的复式斜楔上下叠加。包角时通过双层叠加斜楔实现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运动,完成包角及复位退件功能。该机构最大的优势在于增加了斜楔运动的方向,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更复杂的翼子板鹰嘴区域包角要求,克服了传统复式斜楔在空间狭小时不能完成复位取件的缺陷。图3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该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包括上层的复式斜楔301和下层的叠加斜楔302。该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用于完成某车型翼子板包鹰嘴的尖角部位。图6A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复式斜楔、叠加斜楔、翼子板位置关系。图6B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复式斜楔、叠加斜楔、翼子板爆炸图。图6C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复式斜楔、叠加斜楔连接关系。复式斜楔301放入叠加斜楔302中由侧导板603 与底导板604构成的导向框架,再将盖板602盖住复式斜楔301,实现复式斜楔301的前后运动导向。需要指出的是,关于翼子板零件的位置是模具中模芯和零件定位决定的,本技术的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是对翼子板零件进行包角整形。图4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中的复式斜楔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复式斜楔301主要由驱动块401、填充滑块402和工作滑块403构成。图7示出图4所示的复式斜楔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工作滑块403放入填充滑块402中由侧导板603与底导板604构成的导向框架,再将盖板602盖住工作滑块403,实现工作滑块403的前后运动导向。驱动块401是固定在上模的,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上下运动。驱动块401 的上下运动通过驱动面701推动工作滑块403和填充滑块402的前后运动。图5示出根据本技术的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中的叠加斜楔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叠加斜楔302主要由驱动块501和填充滑块502构成。图8示出图5所示的叠加斜楔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叠加斜楔302的驱动块501也是固定在上模,填充滑块502 是在下模的导向框架中。驱动块501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上下运动,驱动块501的上下运动通过驱动面801推动填充滑块502的左右运动。图4中的填充滑块402放置到图5中由盖板、侧导滑面与底导板构成导向框架之中,实现复式斜楔与叠加斜楔的导滑连接。本技术的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图4中驱动块401推动工作滑块403和填充滑块402实现前后方向的运动,图5中驱动块501推动填充滑块502 实现左右方向的运动。当完成包角后,驱动块401向上退出工作位置,复式斜楔完成前后方向复位,下翻边镶块连同填充滑块402到达位置I (如图9所示)。但此时零件由于与下翻边镶块干涉,还无法取件;当驱动块bl退出工作位置,叠加斜楔完成左右方向复位,下翻边镶块到达位置2 (如图9所示),完全退出产品干涉区域,此时零件能够顺利取出。图9中的位置I和位置2都是下模镶块翻边整形完成之后两个方向复位的位置。 如图10所示,位置I是复式斜楔驱动块完全脱离开工作滑块和填充滑块的驱动面,而叠加斜楔的驱动块还没有脱离其驱动面,此时下模翻边镶块完成了前后方向的复位。此时下翻边镶块的位置即处于位置I。如图11所示,位置2是叠加斜楔的驱动块脱离了其驱动面,下翻边镶块随复式斜楔整体完成左右方向的复位,此时下翻边镶块的位置即处于位置2。图12A示出翼子板的两个包角方向。包角方向I为最优包角方向,包角方向2是传统的包角方向。最优包角方向I能完全满足翻边整形的要求,而包角方向2会牺牲一部分包角的角度,如图12B所示。传统的包角方向和下翻边镶块复位方向是一个方向,考虑下翻边镶块退出零件干涉区域,必须按照包角方向2进行结构设计。对于本技术中的结构下翻边镶块通过两个方向的复位,很容易退出零件干涉区域,所以它可以采用包角方向I 进行工作。由此可知,对于成形质量,本技术中的包角角度能够保证成形的精度要求,好的包角角度能保证包出的鹰嘴更尖锐,更美观,当然成形的质量也更优。因此,本技术创新了翼子板鹰嘴区域包角斜楔的种类,为模具结构设计提供了新选择,同时该结构能提供最优的包角方向,有利于提高翼子板鹰嘴的成形质量。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包括 复式斜楔;以及 叠加斜楔; 其中,所述复式斜楔与所述叠加斜楔导滑连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式斜楔包括 第一驱动块,固定在上模座; 第一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叠加复式斜楔机构包括:?复式斜楔;以及?叠加斜楔;?其中,所述复式斜楔与所述叠加斜楔导滑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洪,程迎潮,武鹏飞,刘罡,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