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泥沙固保模块及其在泥沙固保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模块是钢筋混凝土预制件,主体是方形体,方形体的中轴位置开有一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模块有全能型模块、上层模块、下层模块和中层模块等多种变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泥沙固保模块在泥沙固保中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在需要固保泥沙的滩涂向海侧,在与潮位线同一高程的滩涂上紧密排列泥沙固保模块,然后将固定桩插入泥沙固保模块中轴位置的孔中,直至将泥沙固保模块固定在滩涂上。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泥沙固保模块固沙效果好、费用低、施工简单快捷、环保、美观、可循环利用,能有效地阻断退潮时泥沙随海水流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滨海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泥沙固保模块及其在泥沙固保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华南沿海热带亚热带滨海红树林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遭受严重破坏,其固有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服务价值丧失,给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滨海红树林湿地的重建工作极为迫切,各地也正在开展相关的重建工作。由于滨海红树林的破坏,其所处的沉积物基底失去了红树林植被的庇护,在潮水的冲刷下基底泥沙被卷入海区中,红树林湿地重建时先要进行基底改良,在改良时红树林基质的泥沙固保是首要问题。目前,泥沙的固保要么采用简易的打排桩护泥或垒沙袋护泥,要么采用大型工程筑堤护泥,但前者效果差,而后者花费高且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对岸带完全固化的方式也对后续的生态恢复有不良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泥沙固保模块,该模块固沙效果好、成本低、操作简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的泥沙固保模块在泥沙固保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种泥沙固保模块,是钢筋混凝土预制件,主体是方形体,方形体的中轴位置开有一孑L ;所述主体的厚度是20-40厘米;所述的方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所述的孔为圆形或方形;所述的方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所述的泥沙固保模块,主体上表面的四周形成一个边沿,该边沿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一个凹槽,凹槽内嵌入多孔性火山石碎料;主体下表面四个角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四个脚;这样的泥沙固保模块称为泥沙固保全能型模块。所述的泥沙固保模块,主体上表面的四周形成一个边沿,该边沿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一个凹槽;主体下表面四个角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四个脚;这样的泥沙固保模块称为泥沙固保下层模块。所述的泥沙固保模块,主体上表面的四周形成一个边沿,该边沿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一个凹槽,凹槽内嵌入多孔性火山石碎料;这样的泥沙固保模块称为泥沙固保上层模块。所述的泥沙固保模块,主体上表面的四周形成一个边沿,该边沿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一个凹槽;这样的泥沙固保模块称为泥沙固保中层模块。所述的泥沙固保全能型模块和泥沙固保下层模块,脚的高度为0-20厘米,脚的横截面优选成等腰直角三角形,这样的脚抓地能力优越,能够有效地抗击潮汐和风浪的冲击。上述的泥沙固保模块在泥沙固保中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在需要固保泥沙的滩涂向海侧,在与潮位线同一高程的滩涂上紧密排列上述的泥沙固保模块,然后将固定桩插入泥沙固保模块中轴位置的孔中,直至将泥沙固保模块固定在滩涂上,以免被海浪冲走;可以根据浪高及地形因素确定泥沙固保模块的叠加层数,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全能型模块、下层模块、上层模块或中层模块中的一种以上;所述的固定桩为柱状,下端呈锥形,以便于插入泥沙中;固定桩横截面的形状和大小要与泥沙固保模块的孔相适应,以达到将泥沙固保模块固定在滩涂上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泥沙固保模块固沙效果好、费用低、施工简单快捷、环保、美观、可循环利用。当在植林地外侧紧密线性排列模块时,能有效地阻断退潮时泥沙随海水流失;模块在附近工场规模化生产,成本低,现场施工时间较短、施工过程对现场干扰小;模块上表面设置了高出的内、外沿,并在其中嵌入火山石碎料,可使得在退潮后仍有少部分海水滞留其间,多孔性的火山石碎料有助于微生物、微藻及其他微型生物附着形成生物膜,可促进吸收海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海水、绿化泥沙固保模块,模块本身形制统一有较好的视觉感受。并且完成其使命后可拆卸重复利用。附图说明图1-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泥沙固保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泥沙固保模块的主体,2-脚,3-孔,4-凹槽,5-泥沙固保模块上表面的四周形成的边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I一种泥沙固保全能型模块,其结构如图1-图2所示,是钢筋混凝土预制件,主体I呈方形体,长边长60-100厘米,短边长60-80厘米,厚度为20-40厘米;方形体的中轴位置开有一方形孔3,边长为15-20厘米;方形体下表面四个角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四个脚2,脚2的高度为10-20厘米,脚2的横截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腰边长20厘米;方形体上表面的四周形成一个边沿5,该边沿5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一个凹槽4,其深度为5厘米,凹槽4内嵌入多孔性火山石碎料。实施例2—种泥沙固保下层模块,其结构同实施例I的全能型模块,所不同的是凹槽4中不嵌入多孔性火山石碎料。实施例3一种泥沙固保上层模块,其结构同实施例I的全能型模块,所不同的是没有脚2。实施例4一种泥沙固保中层模块,其结构同实施例I的全能型模块,所不同的是没有脚2,凹槽4中也不嵌入多孔性火山石碎料。实施例5深圳湾北岸,即深圳湾公园滨海休闲带外侧的泥滩上,在几年前进行过红树林湿地重建工程,当时加高了植林地沉积物,植林地外侧打入排桩固保泥沙,但是植林后因泥沙流失红树林植物苗根部裸露,无一存活,导致重建工程没有成功。将实施例1-4所述的泥沙固保模块应用在上述地点的泥沙固保工程中,包括以下步骤在滩涂的向海侧,在与潮位线同一高程的滩涂上紧密排列实施例I的泥沙固保全能型模块(单层即可),然后将固定桩插入泥沙固保模块中轴位置的孔中,直至将泥沙固保模块固定在滩涂上,以免被海浪冲走;所述的固定桩为柱状,下端呈锥形,以便于插入泥沙中;固定桩横截面的形状和大小要与泥沙固保模块的孔相适应,以达到将泥沙固保模块固定在滩涂上的目的。工程实施后的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沉积物中的泥沙和养分流失,所种红树林植物苗株生长良好。在所建设的近300米长的岸线上,固保泥沙所有费用不超过15万元。上述实施例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泥沙固保模块,其特征在于是钢筋混凝土预制件,主体是方形体,方形体的中轴位置开有一孔。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泥沙固保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厚度是20-40厘米;所述的方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所述的孔为圆形或方形;所述的方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3.—种泥沙固保全能型模块,其特征在于以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泥沙固保模块为基础,其主体上表面的四周形成一个边沿,该边沿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一个凹槽,凹槽内嵌入多孔性火山石碎料;主体下表面四个角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四个脚。4.一种泥沙固保下层模块,其特征在于以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泥沙固保模块为基础,其主体上表面的四周形成一个边沿,该边沿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一个凹槽;主体下表面四个角的位置向下延伸,形成四个脚。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泥沙固保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脚的高度为0-20厘米, 脚的横截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6.一种泥沙固保上层模块,其特征在于以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泥沙固保模块为基础,其主体上表面的四周形成一个边沿,该边沿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一个凹槽,凹槽内嵌入多孔性火山石碎料。7.—种泥沙固保中层模块,其特征在于以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泥沙固保模块为基础,其主体上表面的四周形成一个边沿,该边沿与孔的边沿之间形成一个凹槽。8.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泥沙固保模块在泥沙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泥沙固保模块,其特征在于:是钢筋混凝土预制件,主体是方形体,方形体的中轴位置开有一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绍安,王安利,张胜鹏,苗玉涛,叶剑敏,叶超霞,陈振英,卢洪武,董阳,胡永梅,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