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蛾深色花翅基因在家蚕遗传育种中的一种利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43390 阅读:3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0 1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蚕蛾深色花翅基因在家蚕遗传育种中的一种利用方法,为了解决人工化学染色技术导致污染和暗化性基因资源实用化程度不高的技术难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在实用化品种资源中发现的深色花翅基因,导入到杂交新组合中的一个品种中,使其在不降低经济性状的实用化程度基础上,又能利用与另一对交品种间的蚕蛾体色显著差异达到区分并剔除纯对,从而提高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蚕蛾深色花翅基因在家蚕遗传育种中的利用方法,工序简单,成本低,无任何污染,经济性状好,实用价值高,且利用杂交新组合中深色花翅基因的配制特点,即一个品种为深色花翅,另一个为普通白色,可大幅提高其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避免因杂交率指标不合格而整批蚕种被淘汰的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家蚕的育种方法,尤指。
技术介绍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桑蚕一代杂交种(NY 326-1997) (S)的规定,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不得低于95%,传统的雌雄蛹鉴别技术不仅费工费时,而且往往因技术措施不到位直接造成因雌雄分别不彻底而大量发生纯对交配,杂交率指标难以达标,致使整批蚕种报废,现有技术中,家蚕育种和生产上有两种避免纯对发生的技术方法 1、利用化学染料将对交品种中的一个品种蚕蛾染色,达到区分纯对的目的,但此种方法不仅会增加种场制种过程中的用工与投入成本,而且由于使用了工业染料,导致蚕蛾不能继续应用于深加工(如雄蛾酒等),产生新的环境污染,不符合当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 2、利用纯合暗化性基因(mln/mln)蚕蛾为灰黑色的特点,在家蚕育种过程中将该隐性基因导入到杂交组合中的一个品种,致使该品种蚕蛾体色为灰黑色,与杂交组合中另一个对交品种的普通白色蚕蛾差异明显,易于区分一代杂交种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纯对,但由于该基础品种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较低,经济性状差,生命力也较低,无实用价值,需不断改造,特别是由于基因连锁,通过染色体重组技术很难大幅度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蚕蛾深色花翅基因在家蚕遗传育种中的一种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选取需改造的家蚕材料作为亲本;(2)、用含有深色花翅基因的基础材料与所选需改造的家蚕材料进行杂交;(3)、对步骤(2)得到的杂交选育新材料进行纯合选择,即在选择过程中逐代淘汰非花翅的白色蚕蛾,使深色花翅基因在新材料中得到固定并稳定遗传;(4)、利用具有蚕蛾深色花翅基因特点的新品种与具有普通白色蛾翅特点的常规品种配制成新的杂交组合,该杂交组合对交品种间的蛾体色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此差异区分并剔除纯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均文司马杨虎薛宏何行健李学升刘昌文郑颖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