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43063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8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PCB板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包括上壳和底壳,上壳的内表面设有用以限制PCB板移动的限位筋,底壳朝向上壳的一面设有若干个凸点,底壳和上壳装配后,凸点的端部抵接PCB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壳的限位筋将PCB板固定在上壳内表面,避免PCB板向四周移动,底壳朝向上壳的一面设有若干个凸点,底壳和上壳装配后,凸点的端部接触PCB板,从而PCB板被稳固地固定在底壳和上壳之间;PCB板的固定未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柱,改善了产品品质,并且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将PCB板通过打螺丝固定在固定柱这个动作,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PCB板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PCB板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电子产品一般包括上壳、底壳和置于上壳和底壳之间的PCB板,上壳和底壳连接,PCB板通常直接用螺丝固定在上壳固定柱或底壳固定柱上,为使组装方便,固定柱尺寸一般都大于螺丝的尺寸,从而多次拆装后螺丝极易打滑;也有固定柱尺寸设计成略小于螺丝的尺寸,但此情况下螺丝不易打进并且容易把固定柱挤爆,上述两种情况都将导致PCB板的固定不牢靠,并且与固定柱相对应的上壳或底壳的外表面容易产生缩水,进而导致产品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可将PCB板固定牢靠的PCB板固定结构,其避免了因固定结构的外表面缩水而产生的不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包括上壳和底壳,上壳的内表面设有用以限制PCB板移动的限位筋,底壳朝向上壳的一面设有若干个凸点,底壳和上壳装配后,凸点的端部抵接PCB板。其中,所述限位筋包括限定PCB板向后的移动的第一限位筋、限定PCB板向下的移动的第二限位筋和限定PCB板向前及向左右的移动第三限位筋。其中,所述上壳设有若干个固定柱,所述底壳设有螺孔,PCB板固定结构还包括螺丝,螺丝穿过螺孔与固定柱连接从而使得上壳和底壳固定连接。其中,所述上壳为方形,所述固定柱设于上壳的四个角部和/或四条侧边。其中,所述底壳和上壳通过凸块与凹槽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凸点的端部为圆弧形。其中,所述凸点的端部宽度为O. 4-0. 6mm。其中,底壳和上壳装配后,所述凸点的端部与PCB板的距离为负O. 2mm至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上壳的限位筋将PCB板固定在上壳内表面,避免PCB板向四周移动,底壳朝向上壳的一面设有若干个凸点,底壳和上壳装配后,凸点的端部接触PCB板,从而PCB板被稳固地固定在底壳和上壳之间;PCB板的固定未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柱,从而避免了因固定柱对应的固定结构的表面缩水而产生不良,与现有技术相比,改善了产品品质,并且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将PCB板通过打螺丝固定在固定柱这个动作,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底壳内表面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上壳的左视图。图I至图3包括以下附图标记上壳-I ;固定柱-11 ;底壳-2 ;螺孔_22 ;螺丝-23 ;限位筋_3 ;第一限位筋_31 ;第二限位筋-32 ;第二限位筋-33 ;凸点-4, PCB板-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参考图I和图3,本技术包括上壳I和底壳2,上壳I的内表面设有用以限制PCB板5移动的限位筋3,底壳2朝向上壳I的一面设有若干个凸点4,底壳2和上壳I装配后,凸点4的端部接触PCB板5。本技术通过上壳I的限位筋3将PCB板5固定在上壳I内表面,避免PCB板5向四周移动,底壳2朝向上壳5的一面设有若干个凸点4,底壳2和上壳I装配后,凸点4的端部接触PCB板5,从而PCB板5被稳固地固定在底壳2和上壳I之间,PCB板5的固定未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柱,从而避免了因固定柱连接的产品外表面缩水而导致产品不良现象的发生,与现有技术相比,改善了产品品质,并且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将PCB板5通过打螺丝23固定在固定柱这个动作,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参考图I和图2,本实施例中,限位筋3包括第一限位筋31、第二限位筋32和第三限位筋33,第一限位筋31限定PCB板5向后的移动,第二限位筋32限定PCB板5向下的移动,第三限位筋33限定PCB板5向前及向左右的移动,通过设于PCB板5四周的限位筋3,将PCB板5牢固地固定在上壳I内表面。参考图1,底壳2和上壳I可采用机械类常用的连接方式,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壳I设有若干个固定柱11,底壳2设有螺孔22,还包括螺丝23,螺丝23穿过螺孔22与固定柱11连接从而使得底壳2和上壳I固定连接。为避免固定柱11设在底壳2的内部使得与固定柱11连接的产品外表面缩水进而导致产品不良,底壳2为方形,固定柱11设于底壳2的四个角部和/或四条侧边。作为底壳2和上壳I连接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底壳2和上壳I通过凸块与凹槽固定连接。参考图3,为避免凸点4与PCB板5接触过程中对PCB板5造成损害,凸点4的端部为圆弧形,同时为减小凸点4和PCB板5的接触面积,凸点4的端部宽度为O. 4-0. 6mm。凸点4为底壳2和上壳I装配后端部与PCB板5的距离为负O. 2mm至零。凸点4与PCB板5的距离为负时,底壳2和上壳I装配后后凸点4对PCB板5形成一个抵触力,使得PCB板5产生轻微的变形,但其变形程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影响PCB板的电路性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有限的实验中得到此变形程度,抵触力使得PCB板5得以牢靠地固定。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权利要求1.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包括上壳和底壳,其特征在于上壳的内表面设有用以限制PCB板移动的限位筋,底壳朝向上壳的一面设有若干个凸点,底壳和上壳装配后,凸点的端部抵接PCB板。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筋包括限定PCB板向后的移动的第一限位筋、限定PCB板向下的移动的第二限位筋和限定PCB板向前及向左右的移动第三限位筋。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设有若干个固定柱,所述底壳设有螺孔,PCB板固定结构还包括螺丝,螺丝穿过螺孔与固定柱连接从而使得上壳和底壳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为方形,所述固定柱设于上壳的四个角部和/或四条侧边。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和上壳通过凸块与凹槽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点的端部为圆弧形。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点的端部宽度为O.4-0. 6mm。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底壳和上壳装配后,所述凸点的端部与PCB板的距离为负O. 2mm至零。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PCB板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包括上壳和底壳,上壳的内表面设有用以限制PCB板移动的限位筋,底壳朝向上壳的一面设有若干个凸点,底壳和上壳装配后,凸点的端部抵接PCB板;本技术通过上壳的限位筋将PCB板固定在上壳内表面,避免PCB板向四周移动,底壳朝向上壳的一面设有若干个凸点,底壳和上壳装配后,凸点的端部接触PCB板,从而PCB板被稳固地固定在底壳和上壳之间;PCB板的固定未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柱,改善了产品品质,并且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将PCB板通过打螺丝固定在固定柱这个动作,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文档编号H05K7/14GK202799507SQ201220492319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5日专利技术者吴明浩 申请人:东莞康特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PCB板固定结构,包括上壳和底壳,其特征在于:上壳的内表面设有用以限制PCB板移动的限位筋,底壳朝向上壳的一面设有若干个凸点,底壳和上壳装配后,凸点的端部抵接PCB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浩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康特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